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澧县乡土历史调查.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5166770
  • 上传时间:2018-06-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澧县乡土历史调查姓名:郭淼磊姓名:郭淼磊 班班级级: :1026 学号:学号:102657调查时间调查时间:2011 年 2 月 9 日~2011 年 2 月 11 日调查地点调查地点:澧县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调查澧县历史文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网络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上网查询调调 查查 人人:1026 班郭淼磊调查分工调查分工:一人完成澧县历史澧县历史澧县,因澧水贯境而得名,素称“九澧门户” 澧之名首见于《禹贡》 ,春秋、战国 均属楚秦属慈姑县,隶黔中郡两汉时期为孱陵、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时, 始属蜀,后属吴零阳、作唐县,分隶天门郡、南郡西魏恭帝二年(555 年)始置澧州 隋开皇九年(589 年) ,改澧州为松州,不久复名澧州,新置澧阳县(澧县)隋大业 三年(607 年) , 改澧州为澧阳郡,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 6 县 唐武德四年(621 年) ,复为澧州,仍辖 6 县唐天宝元年(742 年)改为澧州澧阳 郡唐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澧州宋乾德元年(963 年)又为澧州澧阳郡元至 元十二年(1275 年)升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 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明洪 武九年(1644 年)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隶常德府。

      清康熙三年(1644 年) ,澧州改隶岳常澧道雍正七年(1729 年)升澧州为直隶州, 辖安乡、石门、慈利、 安福 4 县雍正十三年(1735 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 中华民国元年 (1912 年) ,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民国二年 9 月废州为县,始置澧县,隶岳常 澧道民国三年,隶武陵道民国五年隶湘江道民国十一年废道制,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四年,省内设立行政督察区,澧县先后隶属湘西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 察专员公署和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 年 7 月 27 日澧县解放后,一直隶属常德地区 1988 年 6 月, 常德地改市,澧县仍隶属常德市 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共发现文 物 500 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处,以 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当、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 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 100 项重大 考古发现之一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距今 6000 年的古城址、 古 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1000 年 江泽民同志 1995 年视察澧 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蒋纬国先生在台湾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 澧州古城七千年” 。

      2澧县文化遗迹澧县文化遗迹城头山古遗址城头山古遗址 位于澧县县城西北 10 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 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距今约 4800 至 6000 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 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 圆直径 340 米,内圆直径 325 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 35 米,总计占地面积 15 万 多平方米城内已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 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 年前) 1992 年和 1997 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总 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澧县时,欣然命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八个大字 2001 年该遗址评选为“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其考古发掘成果已载 入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城头山原始社会城址的发现,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国 文明的摇篮,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 重大意义,并将改写中国的史前史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古遗址彭头山古遗址 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 孟坪村,东南距县城 12 公里,是一处高出四周地面约 4 米的圆形丘冈,面积约 1 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该遗址最早于 1986 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并被认作 一种新的文化,称之为“彭头山文化” ,其年代距今约 9000~7500 年 1998 年冬 由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 400 平方米遗址中遗迹有:地面式 和浅穴式建筑、灶坑、墓葬、灰坑等,出土陶器以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 红陶为主,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圜底罐,深 腹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彭头山文化的独特文 化面貌使之成为彭头山文化的代表地点,为这一类遗存识别提供了标尺彭头山出 土的陶器中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充分展现了这里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规模, 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由此确立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稻作 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地位彭头山文化现已正式写入大学教科书,国务院还把彭 头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载入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而建在北 京的“中华世纪坛” 。

      彭头山古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垱古遗址八十垱古遗址 位于澧阳平原东北梦溪镇五福村境内,海拔高度 31 米,坐落在河流 冲击平原与湖泊、沼泽三者边缘的中介地带,濒临右河道,属新石器时代,距今 9000~8000 年其考古发掘成果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已有记载1997 年该遗址获全国 十大考古新发现首位提名奖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家牌坊余家牌坊 位于澧县城西 10 公里的车溪乡牌楼村,为高 15 米、宽 10 米六柱三门 十三殿式祁阳白石牌坊据《直隶澧州志》 ,是为清代道光年间澧州籍官员余日为纪 念其母罗氏守节养育之恩奏报皇帝批准后所建,牌坊于道光 13 年(1833 年)始建, 道光 22 年(1844 年)竣工,达 12 年之久节孝坊用祁阳石建成,坊上层刻有“圣3旨” ,二层刻有“湖南抚部院”请旨准建旌表全文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华重,雕工精 巧细致,柱梁皆镂孔,人物浮雕与龙、凤、花、鸟等纹饰,栩栩如生,加之上部三 层飞檐挑角,构成一具精湛的巨型石雕艺术珍品是湖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石刻牌 坊,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澧州文庙澧州文庙 初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 年) ,明初迁建于现址。

      文庙坐北朝南,在 南北轴线上建有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六进总占地约 8000 平方米,有殿、堂、廊、亭、庑、门、房 130 间,建筑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布 局严谨,风格独特,是一处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遇仙楼遇仙楼 该楼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 年) ,位于澧州古城东南城垣之上,俗 称八方楼,又名澧浦楼、奎星阁史传为太守乔逊梦遇吕洞宾,建楼以志其事遇 仙楼为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径五丈,高七丈,柱廿四,檐三重,盔 顶式翼角高翘,遍挂风铃,琉璃绿瓦,葫芦宝项整个建筑无一颗铁载体钉,全 为榫卯结构前有水池名沧堰现在城关中学校园内多安桥多安桥 位于澧县县城栗河之上(原属澧水河道) 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全 桥长六十六丈( 198 米 ) ,宽二丈四尺( 8.7 米 ) ,共十一孔中间石拱跨径五 丈( 15 )米,高三丈二尺( 10 米 有余) 其余两边孔跨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 墩砌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为纪念组织桥梁工程建设的 两位政府官员多赉和安佩莲,题名“多安桥” 多安桥雄伟、古朴,建筑风格独特, 已有近 200 年历史。

      已录入《中国古桥录》 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蜚云塔蜚云塔 位于澧县县城东南方澧水河畔的二圣滩上该塔全部使用方形石料和石 灰浆叠砌而成,八方七级,高 33 米,底层直径 13 米,高 6 米;塔顶 3.2 米,直径 7 米;除底层仅开一门供出入外,其余 6 层都有 4 个门,塔内有旋转石阶直至顶层 塔的各方底层、门楣、门道均雕刻有大小各异的佛像,共 133 座,如八大力士、八 洞神仙等,至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初年(1621 年) ,竣工于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7 年) ,历时近 200 年澧县俗传有“要得澧州风水转,宝塔 雄立河中间”的民谚 澧州古城墙 位于县城明代洪武五年(1372 年)初筑,为土墙;明永乐二年 (1404 年)更土城为砖城,高 5 米,面宽 6-10 米,加上女墙,全长九里十三步(约 4505 米) ,置东、西、南、北、金牛五门后多次损毁、增修现遗存东南城墙,东 起敌楼拐,西至澧县一中,约 2000 米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竹桥松竹桥 座落在湘鄂边界的火连坡松竹村涔河上,是一座全长 37 米的单孔石拱桥, 为清代乾隆年间当地孙氏兄弟孙承松、孙承竹募资所建,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

      现 已收入《中国古桥录》 4嘉山寺嘉山寺 位于澧县县城东南约 1 5 公里处的嘉山之颠宗教胜地,建寺一千多年以 来,以其厚重的宗教文化底蕴,独特的姜女文化特色,众多的历史人物典故,秀美 神奇的水光山色,吸引着荆楚大地的远近游客前来观光、朝拜现为湖南省政府批 准开放的省级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历史名人历史名人车胤车胤 东晋吏部尚书车胤(允) ,字武子,西晋南平人(当时澧县境属南平郡辖) 允幼时勤学,家贫少油,夏天夜晚收集萤火虫用来照明,攻读不误,成为后来历史 上传诵久远的“囊萤夜读”的佳话 宁康初入朝任中书侍郎、关内侯;太元中,领 国子博士;后提升为骠骑长史、太常、临湘侯;因病去职不久任护军将军当时, 王国宝为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暗示朝中官员推举道子为丞相,给以特殊的礼遇 车胤以生病为由,拒绝在推荐奏章上签字皇帝见到奏章,大怒,称赞车胤坚持原 则后,因王国宝、司马道子权倾朝野,胡作非为,大臣王恭起兵攻讨王国宝王 国宝惊慌失措,其堂弟王绪劝他杀掉威望素著的车胤,挟持皇帝讨伐王恭王国宝 召见车胤,车胤坦然来见,王国宝不敢害他,反而放下架子向他请教摆脱困境的计 策,并采纳车胤的建议上书请求辞职。

      隆安四年,车胤任吏部尚书会稽王世子司 马元显骄横不法,车胤建议会稽王司马道子对儿子严加约束司马元显知道了这件 事,逼迫车胤自杀李群玉李群玉 唐代诗人李群玉(807~858) ,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23 岁时迁 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 太和二年(828) 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从此不再参考他先是“蛰居” , “十年侣龟鱼,垂头 在沅湘” ,沅澧流域的风情给了他创作灵感,先后创作了《秋登涔阳城》 、 《南庄春晚》 等脍炙人口的诗歌继而“漫游” ,诗人的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这 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 “诗笔遒丽,文体丰妍” 李群玉向唐宣宗 献诗三百首,诏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职南归大中十二年,李群玉离开澧州, 再次东游,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 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 ,追赐进士及第 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诗人 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 ;另一著名诗人李 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 《全唐诗》录李群玉诗 260 余首蒋翊武蒋翊武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陆军上将蒋翊武(1885~1913) ,澧县澧阳镇人, 1903 年卒业于澧州官立中学堂。

      1904 年结识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参与革命活动 1906 年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之路1911 年为首策划并组织武昌起义,两度担 任起义总司令,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其陆军上将军衔1912 年参与筹组中 国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本部参议1913 年,积极参与反袁讨袁事业,在广西桂林 丽泽门外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 28 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