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70201改.doc
81页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2月1日一、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课程性质 1(二)基木理念 1二、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 学科核心素养 2(二) 课程目标 4三、 课程结构 4(一) 设计依据 4(-)结构 5(三) 学分与选课 6四、 课程内容 7(-)必修课程 7(二) 选修I课程 10(三) 选修II课程 15五、 学业质量标准 28(一) 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分级 28(二) 说明 33六、 实施建议 34(-)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 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44(三) 教材编写建议 51(四) 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53附录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57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 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 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 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 课程旨在使学牛■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 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二)基本理念1.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 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 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 识2.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 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 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在和未来生活的需求3. 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索养培 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 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 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更加直观、实 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 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 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 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 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1. 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止确 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 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 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2. 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 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 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 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 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 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 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 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 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 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 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 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 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 感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 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 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 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 系系统等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实践 活动,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的 重要途径。
二) 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 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要达成如下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 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 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 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 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 待地理问题;3. 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 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发展的 能力;4. 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 极思考,勇于探索,并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三、课程结构(-)设计依据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 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 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而,要 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 方式的要求,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 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 的地理。
2•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自然地理学、人 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形成 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分支学科但是,鉴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 础性的课程,本课程仍然沿用白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 框架然而,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综合考虑融入地球科学教育、 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权益教育等,做好地理课程的 顶层设计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 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课程 和选修II课程选修I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拓展, 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II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 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 行选课的需要二)结构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 (侧重自然地理)、地理2 (侧重人文地理)选修I课 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 全;选修II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 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 应用,地理野外实习。
地理2(2学分)必修课程地理1(2学分)选修I课程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侧重技术与实践领域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野外实习选修U羞堂進个模块2学分)侧重自然领域•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侧重人文领域•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图3-1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 计4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选修I课程共设3个模块,建议 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 业方向进行选择(0〜6学分)选修II课程共设9个模块,建议安 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0〜4 学分)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地理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 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 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乞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 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内容标准】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 响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 观的主要特点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 活的联系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 相关现象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1・9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土壤类型,说明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 10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 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 学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 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 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 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 种影响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 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等有关的自然 现象,并对其中部分现象进行解释;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 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球科学 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说 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在一定程度 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地理2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 选择,环境与发展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 地和谐观念,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 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