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武术的意.docx
17页论中国武术的“意” 张道鑫 王岗摘 要:以中国武术中的“意”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武术“技”“艺”“神”3个层面中的“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意”作为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主要表现在“技”“艺”“神”3个层面之中其中,中国武术技之“意”表现为通过外在的技击表象来传达武术技击之本意;中国武术艺之“意”表现为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展示武术理想化的技击意蕴;中国武术神之“意”表现为通过“有意”到“无意”的过程转变而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至高意境关 键 词: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武术;意:G852 文献标志码:A :1006-7116(2018)01-0028-06Abstract: Basing their research object on the “intention” in Chinese Wushu,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intention” of Chinese Wushu in terms of “technique”, “art” and “spirit”, and concluded that “intention” is the soul of Chinese Wushu, mainly embodied in such 3 terms as “technique”, “art” and “spirit”. Therein, the technical “intention” of Chinese Wushu is embodied in conveying the real intention of Wushu boxing through external boxing presentation; the artistic “intention” of Chinese Wushu is embodied in showing the idealized connotative intension of Wushu boxing through artistic presentation means; the spiritual “intention” of Chinese Wushu is embodied in achieving a supreme state called as “perfection” through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ntentional” process to an “unintentional” process.Key words: sports culture;tradiyional national sports;Chinese Wushu;meaning中华民族是“尚意”“求意”“写意”的民族,“意”这个字眼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正如杨晓阳[1]所说:“中国是写意的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写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就是‘意思维意”与华夏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哪里有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足迹,哪里就有“意”的身影和印记可以说,中国人崇尚“意”的思维倾向,如同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的思维倾向一样,对“意”的向往和不懈追求早已成为中国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意”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思维倾向,对我们诸多传统文化、身体技艺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尚“意”思维的作用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也在“写意”“求意”“以形言意”的过程中,将“意”视为自身存在的最高境界和价值的核心所在,“意”也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所特有的“精神”和“灵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及技艺的精神和灵魂,“意”对中国传统身体文化——中国武术的影响同样深刻而久远中国武术是一种强调身体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追求写意的艺术中国武术讲求“技击之法”,追求“技击之意”,将“技击的意境”视作最高的精神追求,将“一招制敌”的技法隐喻在“虚功花击”之中,在形似和神似之间展示中国武术“拳术演练似奏乐,招招势势如临敌”的“沙场战意”。
可以说,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身体技艺,在招式变幻、闪转腾挪间将中国传统文化“向意”“尚意”“求意”的文化和技术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意”作为中国武术的灵魂和核心,一旦没有了“意”,犹如无灵魂的躯壳一般虽存犹亡1 “意”与中国文化“意”作为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重含义在传统美学的范畴中,“意”最早出现于《易经》,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其中“意”分别指“构思”和“达意”在《说文解字》中将“意”解释为“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指的是内心发出的声音[2]在《新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有三层解释,分别为“意思,心愿、愿望,意料”[3]此外,在与“意”相关的词汇中,还有多个层面的解释如意识,表示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如意象,表示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如意念、意味,表示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如惬意、意境、诗意等,表示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等从这些与“意”相关的词汇中可以看出,中国汉语文字中的“意”绝大多数都与主体内心的思维活动有关,也正是由于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使得我们对自身以及外物的看法和表达都鲜明地突出了东方文化“轻形重意”“以意写实”的艺术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民族,在这种“诗情”与“画意”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出中国人对万物表象背后“意”的探索与追求在这种“万事皆窥意”的思维影响下,我们的生活、审美方式、价值、精神追求中都透露着对“意”的憧憬与迷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用是否有“意”“意蕴”“意境”“意味”或“意趣”来评判外在的“物象”或“图景”,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的思维来玩味和体会这些“象”“物”“景”“图”因而,在中华民族文化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是传统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还是古典的戏曲、舞蹈、雕刻乃至园林建筑等都与“意”这个命题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如中国传统詩词讲求“以诗言志”,追求“词外之意”;中国古典舞技讲求“情景意蕴”,追求“触景生情”;中国画讲求“言情达意”,追求“意境神韵”;中国书法讲求“意在笔先”,追求“笔势韵味”等可以说,“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最高追求与核心精神,已经成为东方文化和技艺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灵魂所在”endprint2 中国武术中的“意”中国传统的尚“意”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人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定势和作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4]。
中国传统尚“意”思维的存在,使得中国人对待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和“重心”受到深刻影响发端并成长于古老东方的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延续数千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和滋养,形成了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技术形态和文化特征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尚“意”思维的作用和影响下,中国武术的技术特征、表现形式和思维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对“意”的渲染与追求,呈现出浓厚的“向意性”“求意性”和“写意性”基于此,本研究从中国武术的“技之意”“艺之意”“神之意”3个层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望能从中获得对中国武术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1)中国武术技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整体、自然与和谐,尤其讲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这种“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写意”“求意”的整体精神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5];在传统艺术领域中,以“形”写“意”、以“形”传“神”的理念十分常见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将绘画艺术中的虚拟与灵动寄托于大片的留白之中,用空间的虚拟和省略代替执笔者内心的情感与思绪,给观赏者创造无限真实的“意想”空间又如海派雕刻艺术中的玉牌雕刻,执刀者用端庄富丽的精神气度和沉雄隽永的刀意,将自身主体内部的意与境和玉石本身的意与境相谐和,通过白玉的无瑕与诗词、花草、鸟兽、虫鱼、美人等意象构图的自然结合,勾画出白玉优雅、图景满怀的意蕴和情感。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与“意”之间的关系永远是那么暧昧和朦胧,以至于人们提及“形”心中便想起了“意”,涉其“意”自然也就带出了“形”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符号,“形”在技术层面的不断发展中同样离不开对“意”的探索与执着中国武术是展示攻、防技击的身体运动,它因“技击”而生(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以“技击性的存在”(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而存在从中国武术的“形”(基本技术)中可以看出,武术动作的内容由多个具有“技击之意”的“招式”或“招法”构成,无论是一拳、一脚,还是一转、一折都蕴含着中国武术表现“战斗”“搏杀”的技击意向如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劈拳似斧性属金、钻拳似电性属水、崩拳似箭性属木、炮拳似炮性属火、横拳似弹性属土劈拳之意如斧,锐而沉,故拳势自上而下;钻拳之意如电,迅而灵,故拳势自下而上;崩拳之意似箭,迅而锐,故拳势中平直入;炮拳之意如炮,烈而猛,故拳势自下斜上;横拳之意如弹,钝而沉,故拳势横中带直”[6]其中,“劈”“崩”“钻”“炮”“横”五行拳法皆取攻防技击之意,将“自上而下”“中平直入”“自下而上”“自下斜上”“横中带直”的实战技法意喻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以此展现五行拳看“形”为虚打,品“意”为实击的对战效果。
就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而言,武术是追求“一招制敌”的身体技艺,但是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求和”“尚礼”思想的影响,使其在器物层面“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延伸出对“技击之意”的内在彰显和表达正所谓中国武术“以形求意”“以技达意”,武术行拳演技中的“意”实际上“是对拳术中某一个动作或者某一组合动作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目的性和一定实效性的思维感触从演练者的体验出发,拳‘意就是其对所演练的某一动作或者某一组合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的思维活动;从观赏者的感观出发,拳‘意就是其对演练者所演练动作的目的和所表达出的效果的思维活动”,而这种“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效果性的思维感触”实质上就是对武术技之“意”的体现和认知[7]如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拳法刚猛、步伐稳健的南拳,在动作演练时常以短拳快打、肘膝并用,掌砍腿击、一气呵成的技术特征表现拳打、掌劈、肘顶、膝撞、腿踢等技术的技击意象而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在观赏南拳技术动作演练时,这些外在的技术动作不仅能够使观赏者感受到一种刚劲有力、势如猛虎的技击之意和技击之美,还能给观赏者带来心灵上、感官上的无限遐想与共鸣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武术的诸多拳法技艺中表现和展示技击之意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除我们常见的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法之外,象形拳在表现技击之意的方法和方式上更是别具一格,极具特色。
象形拳是以“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或人的某种动作特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8]64它是武术家通过对人或动物行为活动的观察与模仿,将人或动物所具有的进攻、防卫等技击意向的技法转化为与其形似意合的技术动作或招式招法,并用这些技术动作或招式招法再现它们在进攻或防卫时所产生的攻、防技击的效果以醉拳为例,演练者模仿人喝醉时的“形”与“态”,通过跌跌撞撞、东倒西歪的“醉态”并结合身形的起伏、步法的变换,将逢击必躲,避实就虚、寻暇抵隙,暗藏杀机的“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攻防格斗之意向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象形拳以“象形为势,意真传神”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武术已经不再注重再现客观的技击“实境”,而是转向强调主观的“写意”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