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小城镇规划.docx
3页美国小城镇追求个性美国在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 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 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美国建设小城镇不能随意而为,需要编制详规,而且政府很重视基础设施建 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 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 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则负责小城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 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小 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 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 现象是见不到的小城镇建好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 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 法办事,违法必究德国村镇建设注重自然美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 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 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 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 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 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 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 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 建筑。
日本发展小城镇缩小城乡差别日本建筑界目前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中小城镇及农村 地区人口过疏问题,三是旧区改造问题而这三大难题在小城镇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70 年代中期是日本城市大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大量流 向大城市,形成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这时日本的城乡差别加大,小城镇 没有发展反而萎缩70 年代后期政府反过来开始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至 80 年代中后期,全国村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已和城市基本持平,政府鼓励人们返乡工作日本注重在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东北部的山形县小国町,现有1.1 万人口, 面积738 平方公里,97%都是山林,远离大城市,周围是山,有三条河通过,是“孤立" 的小城镇1955 年人口1.8 万人,之后沿海地区发展了,人口被吸引过去当地政 府为了本地的发展开始搞规划,找特色除去搞水力发电、办工厂之外,开始大搞特 色旅游和旅游农业,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吸引城里人来度假小国町地处东北,冬天 积雪很厚,达 2 米多深,适合搞滑雪旅游场项目城市离自然越来越远,大城市的人渴望回归自然当地还辟出一部 分山地让城里人自己种、自己收获当地特产的山菜。
日本在开发建设小城镇中,注意保护农民的收益,对农产品实行限产,对价格实 行保护价日本国内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的价格都相当高,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不比城 里人差多少这样一来,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小城镇的 住宅及各项建设就能做到协调一致在小城镇旧区改造时,注意保持传统风格如在奈良附近有一个古镇寺内町, 在改建时就保存完好此外,日本小城镇建设也有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土地私有制 与生俱来的缺陷由于土地私有,使旧区改造非常困难,“钉子户"非常难拔,极易形 成不完整和支离破碎由于土地私有,使不同户主建筑物互不相连,浪费土地,每栋 建筑交通占地面积过多,建筑使用面积系数很低,浪费严重英国开发小城镇吸引大城市人口伦敦市政府支持大规模开发新的小城镇原因一是战后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 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国中部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 是政府根据当时的趋势估计,需要开发居住、就业条件和预留规划用地英国的小城镇开发分为三个阶段:1、1946—1954 年,这时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城市的过剩人口,主要特点是城 镇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功能区分清晰,较多考虑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2、1955—1966 年,这时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分区趋向于综 合功能分区格局3、1967—1976 年,这一时期新的小城镇大部分由在老城镇基础上开发新的工 业区和居住区形成,对于不适合单独扩展的小镇进行了成片合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