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专业审核作业指导书最终版剖析.doc
10页陶瓷制品的制造技术领域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专业审核作业指导书 版本号:2012版编 制:沈华剑审 核:批 准:目 录1、 范围2、 引用文件3、 定义4、 产品/服务范围、特点与专业代码5、 业务/服务流程6、 危险源分析评价及其控制措施7、 审核要点与审核方法8、 法规与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检查方法1 范围 本审核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陶瓷制品制造业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进行审核作参考,本作业指导书陶瓷制品的生产企业为例2 引用标准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要求;3 定义本文件所采用的术语与定义均采用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4 产品/服务的范围、特点与专业代码4.1按产品的品种分为:一般耐火材料、一般陶瓷器具、釉料制备、粘土烧结砖、瓦4.2专业代码:15.02;15.03;15.04;15.05;15.065 业务/服务流程一般耐火材料工艺流程图各种原材料→选料→破碎→筛分★→输送→分仓贮存→配料★→(包装为不定型耐火材料)加结合剂混料★→选用适宜的模具→压制成型★→干燥★→码窑→焙烧★→出窑→检选→检验→入库→出厂。
一般陶瓷器具的工艺流程图各种原材料→选料→破碎→磨料★→制浆→压泥饼→碾粉→成型★→干燥★→装窑→素烧★→素检→施釉(见釉料制备)★→装笼→釉烧★→成品检验→包装→入库→出厂釉料制备工艺流程图各种原材料→选料→称量配料★→混料→过筛→熔制★→水淬冷→熔块(加入少量其他釉用原料)→配料★→磨碎→制浆→过筛→贮浆池→可施釉用粘土烧结砖、瓦工艺流程图各种原材料→选料→破碎→搅拌→挤泥片→切坯→压制成型★→干燥→焙烧★→检验→入库→出厂6、危险源分析评价及其控制措施序号工艺过程危害危险因素控制措施1溶制、成形、退火火灾、爆炸:溶制、成形、退火过程中产生高温;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设置热源隔热屏蔽2磨碎、过筛有害粉尘:粘土、石英石、石墨、高铝矾土、耐火粘土、硅石、铬矿、菱镁矿、碳化硅、高岭土、瓷石、瓷土、长石、滑石、釉料等,采用鄂式破碎、锤式粉碎、过筛/切割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戴口罩,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3破碎、切割噪声:配料、混合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切割工艺中造成的噪声戴防护眼镜;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4素烧、熔块高温热辐射:溶制、成形、退火过程中产生高温,存在高温中暑、高温灼伤、高温烫伤、机械伤害等危险;开启空调,防暑降温,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5磨碎机械伤害/运输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裁切、包装存在划伤、砸伤和机械伤害等危险;工人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6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的操作触电:使用设备,关闭、维护与维修存在机械伤害和触电的危险;工人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7 关键控制活动及审核要点要素审核内容4.1总要求1. 是否建立文件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2. OHSMS是否以危害为核心建立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满足本规范要求 以上两条可通过文件审核、现场审核后验证4.2职业安全健康方针文件审核:1. 适合其他制造业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性质和规模2. 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的承诺3. 持续改进的承诺4.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承诺5. 阐明目标6. 最高管理者签名,且规定定期评审方针第一阶段审核:方针的确定是否与组织的危害与风险评价结果相适应第二阶段审核:1. 方针如何传达?员工是否了解?是否为相关方获取?2. 现场进一步验证方针是否符合企业的性质、规模?是否定期评审方针的适宜性? 4.3.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文件审核:1. 程序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描述了危害识别的方法:如基本分析法、安全检查表(SCL)、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N)、工作安全分析(JSA)等2.危害辨识活动是否包括:l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三种时态”:过去(过去发生过的伤害事故)、现在(生产活动、机械设备现在安全控制状态)、将来(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危险) 七个方面: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
其他制造业按伤害类型分类主要有:a) 车辆伤害;b) 机械伤害;c) 噪音;d) 粉尘伤害;e) 触电;f) 漏电;g) 高温;h) 灼伤;i) 火灾、爆炸和其他伤害等l 进入作业现场所有人员(本组织、相关方人员进入现场)l 所有作业现场内的设施(包括组织、相关方设备等)l 从活动特点考虑是否包括如下方面:a) 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中所有活动;b) 设施、设备的采购到报废;c) 公司内部及相关方人员在作业场所内的活动;d) 机动车辆活动;e) 机械设备加工活动;f) 厂区宿舍、食堂、娱乐场所、办公场所;g) 动力能源系统3.风险评价:程序规定的评价方法是什么?是否界定了A类:不可容许风险 B类:重大风险 C类:中度风险 D类:可容许风险 E类:可忽略风险如采用评价方法为D=LEC法只否明确哪些是不可容许的风险4.程序中是否对应风险级别制定了控制措施a.一类制定控制风险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 二类制定并实施运行控制程序b.是否考虑“加强培训”、“加强监督检查”作为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程序的一部分内容?5.程序中是否规定用何方式更新危害?第一阶段审核:关注主管部门,查相关记录,验证识别过程是否符程序?抽一部分危害评定其辩识的合理性。
现场巡视,简单验证危害识别是否有遗漏,评价是否合理?第二阶段审核: 重点查危害是否有遗漏?风险评价是否合理?现场是否及时更新危害4.3.2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文件审核:组织是否在程序中明确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获取渠道?法律法规是否适用?是否规定及时更新这些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相关方?(其他制造业法律法规详见适用法律法规清单)第一阶段审核:查主管部门获取法律、法规是否完整?现场验证准确、适用性第二阶段审核:关注法规的落实4.3.3 目标文件审核:是否制定了文件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目标是否与职业安全健康方针一致,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承诺制定目标时,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的要求,自身的危害和风险,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是否规定了目标修改的方法,时间第一阶段审核: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可测量,是否按目标做了第二阶段审核:查目标完成情况,效果?目标是否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承诺4.3.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文件审核:是否有文件化管理方案,管理方案是否根据目标制定,是否规定了组织相关职能层次实现目标的职责、权限、是否确定了实现目标的方法、时间表如:噪声治理管理方案:目标是否量化(如室内噪音由70dB降低至65 dB);职责权限层层有人负责;方法是否声源采用了消音装置,传播途径采用隔声墙措施;时间有起止期。
第一阶段审核:是否按方案执行第二阶段审核: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对方案实施进行评审,当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变化时,是否对管理方案进行了修订4.4.1 机构和职责文件审核:查组织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有关的管理、执行、检查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关系规定是否明确、合理;是否规定了管理者代表的作用、职责、权限;是否规定承担管理职责人员实现持续改进的承诺第一阶段审核:确认组织的机构设置及各部门的职责第二阶段审核:查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各部门领导、安全员等是否正确有效地行使其职责查管理层为职业安全健康配置资源:有关人员、技术、防护设施、用电和消防设施、机械安全装置、安全检验工具、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等是否落实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文件审核:程序文件中是否规定了培训需求,培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是否明确有无培训计划?为保证计划适宜、有效是否规定了定期评审计划是否满足职业健康目标的需要,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是否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第二阶段审核:查是否按培训计划实施,重要的职业安全健康岗位人员是否进行了培训,培训计划完成情况是否有效,员工职业安全健康意识是否提高4.4.3 协商与交流文件审核:程序中是否规定了内部交流,外部相关方交流、各类信息传递方式、途径、内容;信息是否有记录;是否规定了处理反馈的方法;是否规定了员工代表(如工会、团委等)收集生产加工全过程员工职业安全健康意见、建议及协商交流的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4.4.3 协商与交流第二阶段审核:抽一部分记录,如违反劳动法规,危害生命健康情况,工会如何监督处理?工会及员工是否享受到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权利组织的供方、用户等单位提出的各类意见,组织是否及时处理,协商交流4.4.4文件化文件审核:查OHSMS文件是否对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是否提供了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文件审核:1.程序是否界定文件发放范围,明确关键岗位,现行版本,文件修改方式,各层文件是否适用2.查是否明确规定何时评审文件,修改是否由授权人员批准,失效文件如何处理,各种文件标识方法是否满足要求第二阶段审核:是否按程序执行;关注重要的职业安全健康岗位人员是否持有现行有效版本文件;验证发放范围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有失效文件回收记录;文件评审是否合理;文件修改是否由授权人员批准;作废文件销毁如何控制4.4.6 运行控制文件审核:1、查缺乏程序可能导致偏离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的运行情况时,是否建立了文件化程序?程序是否规定了运行标准?2、组织所购买和使用的货物、设备、服务中已标识的风险,是否建立了文件化的程序3、查从根本上消除或降低风险,对作业场所,加工过程、装置、机械及对人的能力适应等建立了文件化的程序。
第一阶段审核:判断危险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现场巡视生产和动力等作业现场,察看生产操作,尤其是那些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活动,是否予以规范和控制;察看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是否满足要求;现场安全标识是否符合要求第二阶段审核:查是否按程序要求对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1.对各生产过程是否规定了安全操作规程并执行2. 新产品开发和研制、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是否制定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措施3.现场机械设备等各类防护、保险装置是否符合要求4.职业安全健康方面是否做到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5. 是否做到文明加工、环保6.是否具备合格的生活卫生设施和条件,是否按要求配备了防护用品和落实劳动保护技术措施7. 生产过程中特殊工种上岗人员资格是否得到认可8. 各类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是否有专人负责落实10.是否对生产现场的环境(如现场粉尘、噪声等)有效控制12.现场消防器材使用是否得到有效管理13.事故处理是否及时,做到“四不放过”14.查采购材料、设备、防护用品是否按合格供应商名录购买物品等 4.4.7 应急预案与响应文件审核:程序中是否对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规定应急对策手段,如火灾应急预案是否规定了报警,负责人指挥灭火,消防人员按职责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