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思人生历程对当代的启示.docx
9页慧思人生历程对当代的启示 【Summary】慧思大师是中国天台宗创宗的重要人物之一大师一生在中国佛教事业的贡献和成就都离不开大师成长的经历,而从大师成长的人生经历中所看到的“追求精神”、“圆融”态度和“创新精神”更是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启示从大师的人生中观照自我的人生,从而激励我们获取更大的人生价值体现Keys】慧思 追求 圆融 创新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有着渊远的关系,传入中国后,逐渐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接受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判教是其特征判教”,详称“教相判释”,简称“教相”、“教判”、“教摄”,即判别或判定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判教,是对佛教内部不同典籍传承以及修学方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判教也是宗派形成的原因之一大乘佛教在中国开枝散叶,“现在流行的主[来自WWW]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天台宗乃中国佛学派别中重要一系,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宗派,而为天台宗的创立上进行了良好铺垫的大师慧思,不仅是天台宗史上的重要人物,更是中国佛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尽管流传下来的关于慧思大师的史料并不详备,可我们依旧能从寥寥数语中观照大师的一生,更能从大师成长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对当代的启示慧思大师(515-577),俗家姓李,北魏宣武延昌四年(西元五一五年)生于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省上蔡县)十五岁信仰佛教而辞别双亲出家,常诵大乘经典,精进苦修二十岁便受具足戒严守戒律此后四处寻问禅法,常于幽静林间修禅圆寂时世寿六十三岁慧思大师传承法脉于西域龙树菩萨,即天台初祖师从天台二祖慧文大师,慧思大师被尊为天台三祖,他也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觊(538-597)的师父慧思大师从一位严守戒律、注重苦行、认真实践的北方禅僧,到持诵《法华》,开悟“法华三昧”,主张“定慧双开”的著名禅师,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历练的而慧思大师这种丰富的人生成长经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他对我们当代人的人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一、追求精神慧思一生在佛法事业上的贡献及成就,其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慧思对佛学的顽强的追求精神数感神僧训令斋戒,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及禀具足,道志弥隆迥栖幽静,常坐综业日唯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来自www.lW5U.com]十余卷,数年之间,千遍便满”。
慧思多次感到有神僧对他训导,让他严守清规戒律,谨言慎行慧思常在幽静的地方静坐修炼,每日只吃一餐,所有与修行无关的事务,全都停止慧思还勤读《法华经》等佛教经典,几年之间,便诵读多达千遍这是慧思初入佛门时对佛法事业敬持的体现慧思严听教诲,作为初入佛门的僧徒,在自律自持上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法华经》乃长篇经著,一般僧众诵读一遍皆用数日之久,而慧思则在几年之间就诵读千遍,可见佛经佛典在慧思心中已非单独的存在,这是有一股力量在指引着慧思前进的如果说这时于慧思心中的力量仅仅是一种信仰意识的趋向,那么,在慧思师从慧文开始,就不单是信仰在支撑了讫此两时,未有所证又于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发少静观,见一生来善恶业相,因此惊嗟,倍复勇猛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四肢缓弱,不胜行步,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又发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沉,生为空过,深怀惭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阴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慧思在修炼了两个季节之后依旧没有得到证悟。
在第二个夏天到来之时,慧思将自己的信念谨记心前,寂然入定经过数日,慧思看到了自己一生来个各种善恶业相,感叹不已,于是修炼更加勤奋进而八种感觉相继出现,进入初禅境界而后慧思像得了重病一样,但他知道这是在清除恶业,依旧静心守定最后经过长久努力加以自查,终获彻悟,法华三昧和大乘法门都得到印证到达这种程度,不止是肉体的历练,更是在长久修持中对自我意志和精神的考验而慧思坚持下来并得彻悟,这是与慧思的追求和内心的意志相融合的这时在慧思心中佛教已不纯是进行自我修持、净化的法门,慧思更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将佛教思想之博大精深发扬光大,希望能将更多的人引入禅定于是慧思在自己修成禅定后去拜会鉴、最等禅师,向他们描述自己的证悟,获得法师们的肯定,慧思得以传法其实在慧思自我修持和普法的过程中是非常艰辛的陈光大二年大师率众徒40 余名从河南来南岳,进行传法此时乃中国南北朝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时期,烽火连天,民不聊生连僧人也不得安宁只能四处避难慧思为避战乱而到南岳南岳在当时道教的势力是强过佛教的而南岳佛教传承最盛、影响最大的应为禅宗南岳禅宗,几乎全属六祖慧能法脉慧思在这里定居立足未来的路会是异常艰辛的选择了南岳,可见慧思是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的,内心是有信仰支撑的。
要想求得立足慧思自然要宣扬自己在佛学上的主张,这无疑是对原始佛学的一种变革,是开拓佛学的新天地,更是对本土佛教学派和异教的挑战社会改革的阻力是来自内部的,佛学界的改革同样如此守旧派会抑制这种变革的产生,而慧思仅是一个初入佛门的普通僧众,又是在中国这个因循守旧的大环境下,想要引导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尤其还在其他学派的压制之下所以,慧思若想要在中国的佛学界有所作为,就必须要获得思想界和文化界的肯定这就是慧思从初入禅门便勤于修持到师从慧文更专注修习的原因想要征服他人必先强大自己慧思强烈的主观性和宗教意识使他勇于担当如来家业,是他对信仰的忠诚慧思对佛学的强烈求知和追求精神,是宗教主义者独具的执着和奉献我们要理解这种追求更要尊重这种精神,这是人类最难能可贵的追求精神我们更要以慧思的这种追求为向导来激励我们对信仰的执着和对事业的追求,这将获得的是人生品质,更是精神!二、圆融智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圆融精神的表现《道德经》中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淮南子》中云:“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和,即是圆融精神的主要体现佛教语义中圆融主要取破除偏执,圆满融通之意。
慧思法师的圆融智慧之体现主要在佛法理论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一)佛法理论之“圆融”慧思日诵《法华》、《妙胜定经》,更于《大智度论》中感悟龙树的大乘中观学说,基于《法华经》的“但念空无相无作”和《大智度论》的般若中观思想的理论依据之上证悟“法华三昧”,即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慧思最先蒙受慧文的由定发慧的思想,后证得“法华三昧”,又前往鉴、最等法师处加以求证遍历齐国诸大禅师学摩诃衍,恒居林野,经行修禅”,“恒在河南习学大乘,亲觐供养诸大禅师游行诸州,非一处住”可见,慧思是勤于修习佛法的,他四处拜访名师,集合了禅学各种流派的思想,并以大、小乘经论为依据,将各种思想圆融结合,这一点在慧思中后期的弘法活动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慧思因躲避战乱,弘法而向南迁移他在地域转移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北方佛教重视禅定实践的风格,而且注意吸收南方佛学的传统,提倡对佛教哲学的思索显而易见,慧思以一个北方禅僧的身份来到南方,有效开展了南北佛教的融合统一活动同样,慧思还吸收和融合了古代中、印两国的神仙思想,这在他的《立誓愿文》中反复提到“神丹”、“内丹”有突出的反映思想派别浮华若现的时候,就需要一种思想来整合其他思想,在其他思想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们有利得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一则丰富了自我的思想体系,二则为修习者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但这并不代表着排除异端,独树自我理论旗帜这是使优良的方法理论得以更好地发展现如今更是要学习这种思想上的圆融境界,即能融合百家学说之精华于一体,又能与百家学说和平共存因思想主张的不同而互相诋毁、互相攻击,开始贬低他人思想而标榜自我理论,什么声明发布、微博状态等一切媒体资源都成为某些人进行所谓思想理论“论战”的战场这其实就是道德文明的退步和学术修养的残缺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经典理论自然经得起任何的推敲若因不同的见解而展开攻势日后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思想是人类的公有财产让各家思想和谐共处,各自宣讲自我的理论纲要,这样更有助于思想的更新和进步,这样更有助于在现有的思想基础上诞生更优秀的思想来融汇各家思想的精华,才会使思想的道路越行越远这就有如盖房子一样,在所有的建材中选择最好的钢筋、水泥、砖块,将这些最为优良的材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盖出最好的房子,才能把房子盖得越来越高二)人生态度之“圆融”三国时期张绣杀了曹操的爱子和大将,由此引发深仇大恨后来贾诩劝张绣投靠曹操,张绣很是犹豫贾诩说曹操是胸有大志的人,自然能放下仇恨张绣遂去向曹操投诚曹操不仅旧事不提,还厚待了张绣张绣后来也为曹操做了重要贡献。
仇恨会堵塞人的心灵,而宽容就是一盏明灯,会驱散心底的阴暗,既度了他人又修了自己的善业,自会得到善果感化他人,从放弃仇怨开始宽容,就是人生态度的一种圆融慧思大师更是深谙这门人生哲学所止庵舍,野人所焚,遂显疠疾,求诚乞忏,仍即许焉既受草室,持经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复慧思所住的房子被人烧了,烧房的人不久就得了大病烧房的人前去向慧思忏悔,慧思接受了忏悔,也接受了烧房人给他重新建的草房,像往常一样在草房里诵经修持烧房人的病没过多久就好了放下”是一门大学问,往往是易言而难行的慧思了然解脱了他人就是解脱了自己,偏执只会禁锢双方的心门,所以“放下”,这就是在做功德众杂精粗,是非由起怨嫉鸩毒,毒所不伤异道兴谋,谋不为害乃顾徒属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况吾无德,岂逃此责责是宿作,时来须受,此私事也有人怨恨慧思,在他饭中放毒药想毒死他,未能得逞慧思却并未怪罪那人,反而先进行自我反省认为这是自己前世的业所致这种宽容、这种豁达、这种自省的意识非凡人所能达到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胸襟才能包容啊!懂得宽恕这门圆融艺术的人才会获得更为伟大的力量,才能开拓更广阔的天地,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给他人一个机会,到时还给自己的也许就是十个机会。
少一点嫉妒,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怨恨,多一点宽恕;少一点苦闷,多一些笑容,送自己一个阳光灿烂,创造更多的美好,何乐而不为呢!三、勇于创新事物的发展需适应社会的整体环境,学术思想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只有与社会节奏合拍的思流才能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慧思依据当时社会背景与人文环境,突破守旧,勇于创新,提出了“‘十如’实相说”、“性具染净说”和“定慧双开”三种看法主张‘十如’实相说”是依据《法华经·方便品》中提出的“诸法实相”所归纳的“十如是”发展的性具染净说”认为“心是如来藏,心是如来法性,属于体,名心体;不空,是从心体所具的性净功德上说的心体既为如来藏佛性,故具足一切性净功德定慧双开”是主张禅定和智慧同时修行,是在慧文“由定发慧”、“定慧并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更为世人所推崇这三种观念的提出在当时是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它突破了原始佛学的固有思维模式,融入了新的理解和方法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急需新的禅修方法来抚慰浮躁的局面,而慧思的佛法理论就这样机缘巧合地诞生了可新佛法的诞生往往会引发各种矛盾冲突,尤其是颇为可行的修持方式,它极大的威胁到了其他宗派思想的传播可慧思作为“定”“慧”双学的集大成者,作为如来家业的继承者,勇于走在时代的前列,发扬自己的主张。
这种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事实证明,慧思的佛法主张确实是可行的,是有价值的敢于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提出改革创新思想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责任和担当勇气鼓励你走出第一步,而责任和担当则鼓励你在创新的道路上能继续坚持下去即使这条路异常得坎坷,即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