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鞍山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二.docx
10页辽宁省鞍山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二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 )A.A.史论 B.奏疏 C.小说 D.辞赋2.唐代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3.苏轼的《前赤壁赋》的语言特色是( )A.A.夹叙夹议 B.欲扬先抑 C.骈散相间 D.感情充沛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A.A.论点、论据、结论 B.引论、论据、结论 C.立论、驳论、正论 D.论点、论据、论证5.冰心著名的散文集有()A.《虹》 B.《繁星》 C.《春水》 D.《寄小读者》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 )A.小令 B.套曲 C.慢词 D.杂剧7.下列不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四种方法是( )A.A. 精读 B. 快速阅读 C. 选读 D. 全读8.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白朴9. 王维山水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A.旷达飘逸 B.慷慨雄壮 C.沉郁顿挫 D.诗中有画10. 李煌的《虞美人》是一首( )A.悼亡词 B.抒情词 C.咏物词 D.怀古词11.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A.仕途失意 B.伤春惜别 C.羁旅行役之苦 D.怀古叹今之悲12. 文中指出:专家们预言,墓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
这里“基因修补疗法”指的是( )A.人类借助基因工程,使抑癌基因重新复活B.通过调节,分离出抑癌基因,恢复正常功能C.通过细胞融合法,使失去抑癌基因的细胞重新获得抑癌基因D.人类借助基因工程,努力消灭癌基因从而达到自愈的效果13.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倡明的政治观点是( )A.克己复礼 B.仁政、王道 C.无为而治 D.小国寡民14.《日出》(节选)的情节结构特点是()A.回顾式写法 B.片断式写法 C.闭锁结构 D.开放结构15.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相思之苦的一句名诗是( )A.东风无力百花残 B.春蚕到死丝方尽 C.相见时难别亦难 D.晓镜但愁云鬓改二、填空题(10题)16.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季氏是春秋时___________国的贵族17.《白菜与皇帝》的作者是________18.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__________,无韵之__________19.本文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来揭露社会现实20.“__________出于柙,__________毁于椟中21.鲁迅,原名_________,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_________。
22. 本文作为一篇历史散文,是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文章23. 24. 诗集《北方》的作者是________25. 论说文一般可分为议论文和__________两类三、判断题(5题)26.《谏逐客书》是李斯向秦王陈述意见的奏章 ( )27. 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前贤今人的至理名言、精辟论断,也可以是科学公理、规 律等 )28. 在《报刘一丈书》中,作者以略带夸张的漫画手法描绘了反面人物的言行举止 ( )29.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月牙儿》等 ( )30. 苏轼以豪放词著称, 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堪称他婉约词中的代表作 ( )四、文言文阅读(3题)31.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32.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33.概括这段文字的论据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五、现代文阅读(3题)34.这段文字对于表现赵七爷性格有什么作用?35.阅读梁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所以有人宁可遁迹册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麋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
嵇康在大树底下扬锤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植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作者引用苏轼、济慈、嵇康、刘伶等人对时间的态度想要说明什么问题?36.请解释“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中的“朝”与“须臾”六、作文(1题)37.请谈谈对“模仿,借鉴,创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参考答案1.A《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写的一篇序文,也是一篇史论文章2.C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自居易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主张发挥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批评现实,反映民生疾苦3.C4.D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大纲第三部分“文体知识”中“议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错误防范] 对议论文的相关延伸概念要清晰明确,这样才不会混淆其他几个选项中提供的答案5.D《虹》是茅盾的小说,《繁星》《春水》是冰心的诗集6.A7.B8.B【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文学常识 【应试指导】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被时人称作“曲状元”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9.D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要求考生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风格本题四个选项分别代表了四个不同的著名诗人的风格考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除了要注重具体作品的分析,更要注重对诗人整体风格的把握,否则容易错选A项,或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A项“旷达飘逸”,是诗仙李白诗歌的风格,B项“慷慨雄壮”是辛弃疾诗歌的风格,C项“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风格王维多才多艺,擅长绘画,并将画家观察景物的眼光运用到诗的创作当中,使其诗作带有绘画的特点所以本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D项,即“诗中有画”10.B11.C《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写词人见秋景而生的思乡的愁绪,抒发了词人的羁旅行役之苦上片采取层层铺叙的手法,描写登高所见秋景开头两句总写,为整个画面奠定了“清秋”的基调接下来五句为第二层,叙写清秋里的各种景色,霜风、关河、残照、树木花草,都带上了“清秋”的色彩。
后两句集中在长江流水,把思绪引向远方,也暗含时间的流逝,漂泊日久;下片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思念故乡的情绪下片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六句为一个层次,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诗人登高遥望远方的故乡,思归之情难以控制错误分析与防范】此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透彻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词语含义的表层,就很容易误选其他3个选项12.C13.B14.B15.B16.鲁鲁17.欧·亨利18.绝唱;《离骚》19.细节描写20.虎兕龟玉21.周樟寿,周树人22. 记事23.24.艾青艾青25. 说明文26.Y27.Y28.Y29.N30.Y31.从逻辑角度说,是类比法、对比法;从修辞角度说,是引证法32.这两句慨叹了诸葛亮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的悲剧,这一悲剧引起了后来无数英雄的共鸣,其中也包含杜甫本人在内诗人在国家动荡之际,却被迫离开朝廷,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联想到诸葛亮大业未成,英雄末路,不由感时伤怀,涕泪沾襟这两句对诸葛亮悲剧的感叹,极富概括力,悲怆感人33.这段文字用的是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事实论据对比的方法主要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和“得之难而失之易”与“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两种观点的对比。
34.这段文字主要表现赵七爷阴险凶狠的性格这段文字主要表现赵七爷阴险凶狠的性格35.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打发时间的态度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打发时间的态度36.朝:早晨须臾:片刻一会儿朝:早晨须臾:片刻,一会儿37.模仿,借鉴,创造学习绘画的人都知道,素描临摹是基础,学会了模仿才能构成对物体的清晰认识,从中借鉴,继而用自己的画笔创造学习乐器的人都知道,指法练习是基础,熟练前人谱写的曲目才能寻找到乐曲的真谛, 从中借鉴,继而用自己的领悟谱写新的曲目不止绘画与乐器,任何学习都是模仿,借鉴,创造的过程,前两者是基础,创造则是整个过程的目的与精华所在, 是高楼光彩熠熠的穹顶,是人们所到达的成功的彼岸然而,所有的成功创造都是个人的辉煌吗?不, 我认为只有建立在社会利益与道德的基础上发挥的创造力才值得肯定中国人在食品安全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银耳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猪肉里我们认识了瘦肉精; 从海鲜里我们认识了孔雀石绿;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今天的三鹿又让同胞们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将苏丹红运用到食品之中何尝不是一种创造?但这种创造却是消极的,着色后的食品虽然看上去颜色鲜艳,秀色可餐,但却威胁着人体的健康。
将三聚氰胺运用到牛奶中增加产量何尝不是一种创造?而这种有毒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只增加片面的利益,对人们的不利影响却长远存在此类的模仿,借鉴,创造,在上依靠着科学技术,在下却狠狠将道德踩踏于脚下,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我们不能认可这些与社会利益与道德背道而驰的创造, 因为它们对社会的发展与提升只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然而,在中外的历史上也有着许许多多依靠模仿,借鉴,创造出的优秀成果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就是对雕版印刷术的模仿与借鉴, 火药则是从炼丹术中吸取爆破原理进行的创造, 造纸术的发明更是经历了许多岁月, 由把文字写在甲骨上到竹简,再由绸布到纸张,沉淀着前人无数的智慧与经验 这些都是模仿,借鉴,创造的光辉成果,他们积极地吸取前人经验,在模仿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为社会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许那些改造了苏丹红,瘦肉精的人们也是高端的科研人员, 但他们却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了消极的方面,而不是进行真正有益的科学研究 只有以维护社会利益与道德为前提下,承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吸取危害社会的经验教训,进行模仿借鉴与创造,我们的未来才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