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CPU散热器.docx
6页这阶段都在研究 CPU 散热器,终于结束了,想写一个总结,找了一下贴吧,与CPU 有些关系,就发到这里来了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请指出特别是有使用经验的人,认为我所写内容与实际使用感觉不符的,务必指出主要是分析散热器的哪些构造影响散热性能,涉及到底座、热管、鳍片、风扇、工艺、大小和形状散热器主要功能是:把 cpu 表面的热快速传递到鳍片,再散发到空气中,起到降温的作用从降温效率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cpu 表面温度热管上端温度,温差越小传热速度越快;(2)热管温度鳍片温度,温差越小传热速度越快;(3)鳍片温度空气温度,温差越大传热速度越快,鳍片面积越大散热越快1.对于正在导热的导体,导体内温度梯度越小,则导体导热越良好2.对于导热体与热源接触,则二者温差越大导热越好要注意区分导热的对象)所以,选择、安装或制造散热器,在不考虑大小、重量和成本的理想前提下,:(1)尽量使 cpu 表面热量快速到达热管上端这需要底座平整如镜:或使热管直接接触 cpu 表面:或采用铜底座:安装时不要过分挤压两端,导致底座拱起变形,不能与 cpu 表面完全吻合;导热硅脂要均匀涂抹热管热量要快速到达鳍片:可采用增加热管数目,采用较粗热管等办法。
2)尽快使热管上的热量到达鳍片,并分布到鳍片的所有表面上好的工艺使鳍片紧扣热管,不留间隙,尽快导出热管上的热量采用导热更好的材料做鳍片,让热量快速分布到整个表面目前基本都是铝质鳍片,少量铜质鳍片合理排列热管位置,让导热更有效3)尽快把鳍片上的热量导入空气中保持适当风速风速太低太高都不行,低了导热不够快,高了...摩擦生热,还有噪音尽量增大鳍片面积越大越好保持机箱风道通畅,使空气保持低温利用工艺改变鳍片形状,使空气流动效率更高,如图所示:下面分类详谈先谈谈热管,到底几根热管够用?是否越多越粗越好?一般都是 6mm 粗的热管,粗的有 8mm 的,如果热管数量多,底座挤满了对高发热量(如 125W)的 cpu 来说,1 根 2 根的是少了点,3 根可能刚好足够,4 根比 3 根有提高是肯定的,但随着根数的增加,从热管传热角度看,效率提升会越来越少所以中低端散热器基本是 3 根 4 根对 5 根 6 根甚至 8 根热管的散热器来说,增加热管对进一步降低 cpu 表面与热管上端温差的效果不明显,多热管的作用更多在第二个环节:让热管更快向鳍片传热4 根和 5 根的热管,与鳍片的接触面积相差 25%,传热速度也快了 25%,这才是超过 4 根热管的目的。
不考虑鳍片端,对 cpu 端来说,多少根热管合适?如果我们计算出一根热管传导热量的能力,那么多少瓦的 cpu 需要多少根热管就一清二楚了以一根 6mm 热管计算,取长度为 10cm,这样好计算些,一根热管分两侧延伸,相当于两根在散热热管的导热能力随着温度提升而增加,是铜导热能力的 8-25 倍,我们计算一下cpu 表面到热管与鳍片接触处的温差:【假如 cpu 满载 125W 发热量】cpu 表面温度较高,热管只有 1 根第一步:cpu 表面到热管内部,要用 1 根热管传导全部的 125W 热量,热管内部蒸发端与 CPU 表面的温差会达到 5°以上,做工差点温差会更大第二步:从热管底部到与鳍片接触处的凝结端,假设平均距离为 10 厘米,温差会在 22°-70°之间,具体要看 cpu 温度,越高温差越少这里需要补充:在第二步中提到热管底部和上部的温差,如果是单根热管传热,温差会达到 22°-70°,实际上靠近前端,也就是 22°-35°,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热管传热性越好,温差就越少同样 2 根热管时虽然计算结果温差在 11°-35°之间,实际取 11°-20°足够,3 根 4 根也一样去靠近小的数值。
)这样发现 1 根热管温差可达到 27°-75°,传热效率非常低,当 cpu70°了,鳍片与热管的触点上最大可能还只有 40°,加上单根热管时的鳍片散热效果也会奇差(这会在后面分析) ,夏天没法散热了,cpu 奔 100°的概率很高啊结论是:1 根热管是不行的 】如果是 2 根热管,那么上面第一步中的 5°会降低到 3°左右,而第二步中的温差也会变为 11°-35°之间,整体温差 14°-38°,冬天完全可以一战,夏天比较勉强,cpu表面 70°时,鳍片与热管触点处大概 50°,非常勉强结论是:2 根热管冬天还可以一战,夏天很辛苦 】3 根,整体温差降为 9°-25°,已经很不错了,夏天 cpu 表面上 70°后,鳍片与热管触点处大概 55°左右,散热会比较正常结论是:3 根热管冬天完全没问题,夏天,只要散热器无缺陷,可以应付 cpu持续满载 】4 根,整体温差降为 6°-19°,夏天 cpu 表面上 70°后,鳍片与热管触点处大概 60°左右,散热完全正常结论是:4 根热管不用担心 125W 的 CPU 持续满载 】现在新的问题来了,超频需要几根热管,以及 1-4 根热管时鳍片的散热效果又如何,稍后分析。
再来看鳍片选购散热器时,与鳍片有关的有三点:鳍片与热管接触好不好、鳍片总面积大不大、鳍片构造是否有利于导热和散热1)鳍片与热管的接触各家制造商工艺比拼的一个地方,接触不好导致热管和鳍片之间温差大,反之温差小 (本贴的后面应该有关于温差的量化分析,除非写不下去了,请多多支持)看这图,铜壁似乎紧紧被铝环给扎住了,传热应该没问题:可是,放大看看,空隙很大,影响传热:(2)鳍片总面积如果是大机箱,自然是散热器越大鳍片总面积也越大,面积=单片面积*2*片数,比如某款高 15 厘米多的双塔散热器,散热面积达到 0.83 平方米,单塔的也会达到 0.6 平方米左右;而 12 厘米多点的适合 17 厘米厚度以下的小机箱,散热面积 0.35-0.45 平方米,小了很多一般我们看重量就可以知道散热面积的大小所以,买散热器,如果机箱放得下,尽量买大些的3)鳍片构造好的有利于散热下图,鳍片间隔不匀,不利于散热:下图这款,每片鳍片侧面扣在一起,挡住侧漏的风,有利于散热:不一一列举了,反正厂家各显神通,设计五花八门下面改变写的方法,用实际数据来分析散热效果既然 15 楼提到了他的 q9550s 用的是纯铝小散热器,就首先用这来分析:这是一款没有热管的纯铝小散热器,直径 10 厘米,风扇大小 8 厘米,鳍片分两部分从底座两侧延伸出来。
如果把鳍片捏在一起,传热截面积大约是 6-7 平方厘米我们知道铝的导热系数是 237,也就是说一厘米长的铝,两端温差 1°时,每平方厘米的截面积能传导 2.37W 的热量,那么我们这款纯铝小散热器,它的传导能力是每厘米每度温差传热:2.37*7=16W可是 q9550s 的最大功率是 65W,所以,每厘米需要 65/16=4°的温差鳍片下窄上宽,由于风扇吹力不均匀,取平均 3 厘米的传导距离,温差在 12°散热时,风扇空气经过鳍片,鳍片有效散热总面积约为 0.13 平方米,大约散热能力是 2.6W/度,65 瓦需要温差 25°这样得到下面的结果,在 cpu 满载 65W 时:(1)cpu 表面与鳍片保持温差 12 度;(2)鳍片与空气必须保持 25 度温差才能完全散热结论】冬天 10°室温时,cpu 一般高负荷使用,保持温度 40°左右,极限高温 47°夏天 30°室温时,cpu 一般高负荷使用,保持温度 60°左右,极限高温 67°所以对 65W 功率的 cpu 来说,小散热器绝对够用了现在四热管的散热器很便宜了,我查了一下网价,普遍在 70-100 元之间,高富帅的也在 150 以内(话说这样的价格普通 6 热管都买来了) 。
以四热管压制 125W 为例,对 95W、84W 的 U 也有参考价值传热分为四步:(1)从 cpu 到热管底部;(2)从热管底部到热管与鳍片接触点;(3)从热管接触点到鳍片;(4)从鳍片到空气其中(1) (2)两步直接引用上面第 8 楼写过的结论:4 根热管,整体温差降为 6°-19°不过考虑满载高温状态,温差应在【6-10°】左右下面分析(3)从触点到鳍片怎样传热:上图是某品牌的散热器,我们假设这是一个 12 厘米高的小型散热器,每片鳍片面积是 47.5 平方厘米,共有 40 片,那么总面积是 47.5*40*2=【0.38】平方米如果把 40 片鳍片合起来,厚度是多少呢?每片 0.4 毫米,那么总厚度是 1.6 厘米,够厚的高温点在 8 根热管附近从热管往鳍片传热分为两步:第一步、热管向附近 0.5 厘米处扩散,此时热量比较密集;第二步、热量在热管附近形成近似条状向两边传递我们先看第一步:每根热管需要传递的热量为 125/8=15.625W,但是接触面积却只有0.6*3.14*1.6=3 平方厘米(0.6 是热管直径) ,随着热量扩散,面积增大,取平均 3.3平方厘米,扩散 0.5 厘米后的温差为 15.625/3.3/0.5/2.37=4°(2.37 是铝的导热系数) 。
这样得到结论,热管触点传递到附近鳍片温差为【4°】接着是第二步传热,可以近似看作这样的传热过程(见下面的蹩脚示意图):图有些不准确,数值设为好算点的整数值,热管排列也很整齐,这样好算些橘黄色的两条是上述第一步的热量传递区域,接着热量从橘黄区域传向黄色区域,再传向绿色区域先看 1、从橘黄区域传向黄色区域:四个截面同时传递,因此每隔区域需要传递125/4=31.25W 的热量上面已经算好了厚度,因此截面积=5*1.6=8 平方厘米铝的导热系数 2.37,所以从橘黄区域向黄色区域传导 31.25W 的热量,需要温差=31.25/8/2.37=1.65°接着 2、从黄色区域传热到绿色区域,只需传递 16W 的热量即可,那么温差是0.8°得到结果】如果热管温度为 C,那么,橘色区域温度为 C-4,黄色区域温度为C-5.65,绿色区域温度为 C-6.45最后分析本楼最上面提到的(4)从鳍片到空气的传热:有个表面导热公式,大意是:每度温差,每平方米可以散发多少热量对于散热片来说,风速不同,表面状态不同,表面导热系数也不同,我们取 20 来计算由于该款散热器总散热面积上面计算得到是 0.38 平方米,所以每度温差可以散热0.38*20=7.6W,总共需要散热 125W,必须保持 125/7.6=16°的温差。
考虑到空气带走热量,自身也要升高 6°左右,所以平均需要高 20°才行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当 125Wcpu 满载时,4 根 6mm 导热管的散热器:1、鳍片平均温度比空气温度高 20°(实际上由于风力不能充分作用在所有鳍片表面,实际需要 25°的温差才行) ;2、热管温度比鳍片要高 6°;3、cpu 表面温度比热管要高 6-10°假设,夏天室温是 30 度,机箱温度是 35 度(如果散热稍差,机箱内达到 40 度以上都有可能) 那么鳍片平均温度为 55°,热管 61°,cpu 表面温度达到 67-71°(考虑风扇散热效率还需加 5°) 这就是结论,不知道你的 4 管散热器(12 厘米多点的小散热器)能否在盛夏镇压住 125W 的 CPU?(这楼有一个严重错误:15.625/3.3/0.5/2.37=4°错了,应该是15.625/3.3*0.5/2.37=1°,这个错误太严重了,考虑到触点的接触效率,最多 2-3°温差,误差在 1-2°,请估算时自己加以修正 (对整体温度差 1-2 度还可以接受)就是说,本楼结论中的第 2 点“2、热管温度比鳍片要高 6°”,要改成“高 4-5°”)根据上面描述小结一下:不超频的情况下,小机箱(17 厘米厚度以内)只能装 13 厘米以内的散热器。
如果以 cpu 表面 75 度为限制条件,那么125W 可以使用 4 热管正常压制,3 热管夏天勉强可度过,2 热管的迷你型只有冬天能熬一下,而无热管的办公使用马马虎虎95W 可以使用 3 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