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通释》注释补议.docx
2页子和医集 邓铁涛人卫已付款《本草纲目通释》注释补议陈贵廷先生主编的《本草纲目通释》(学苑出版)社 1992 年出版是近年来系统整理研究《本草纲目》的 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巨著,该书体例全面、科学,对原著逐篇加以注释,可谓卷帙浩繁今仅就书中注释部 分的一些遗误作点商讨,以就教于方家达人一、《通释》人部第五十二卷,人胞:“丹书云: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橐硁,铅汞之匡廓,胚 胎将兆,九九数足,我乘而载之,故谓之河车”P.2221)注释:“匡廓:匡,此处通'枉',弯曲之意《考 工记•轮人》:’则轮虽敝不匡'廓,此处指扩张《淮南子•原道训》:’廓四方,八极'二字合用,说明 铅汞容易变型及扩张的特点”按:此解未当 “匡廓”为一近义复词,匡即框,指边框;廓义为边界匡廓,谓边框、界限铅汞在道 教里可指先天元气铅汞之匡廓,即谓是元气的框壳,将元气限制在内,这与“橐硁”对文,义近《周易 参同契》卷上: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 ”则知此语自有所本《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癣候: “轸上如粟大,作匡廓,或邪或圆,浸淫长大,痒痛,搔之有汁,名之 为癣 ”卷三十五,湿癣候: “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 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
”《病源》的匡廓、匡郭,都是在“边界、框壳”这一义项上使用的这一词语辞书 未录,但仍可以证实二、 《通释》第十四卷,茅香条引宗睪曰: “茅香根如茅,但明洁而长可作浴汤,同蒿本尤佳仍入 印香中,合香附子用P.696)注:“印香:即印泥古人封缄用泥,打上印章,犹如现在的火漆采用艾 绒、蓖麻油及红颜料等混合制成有的亦加香料使其馨香 ”按:这里注者将印香和印泥混为一物,实则印香不是印泥、火漆,而是用多种香料捣末和匀做成的一种 香印香与印泥的制法完全不同,宋代洪刍《香谱》记载了两种制印香法,兹录其一: “又印香法:黄熟香 (六斤),香附子、丁香皮(五两),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四两),枣(半斤焙),茅香(二斤),茴香(二两), 甘松(半斤),乳香(一两细研),生细香(四两)右捣罗为末如常法用之 ”可见印香的配成是相当复杂的,此 法中有茅香与香附,跟寇宗睪所云相符《本草衍义》卷十,莎草: “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亦 入印香中,亦能走气,今人多用 ”在此寇氏再次提到了香附入印香的说法《遵生八笺》中对印香也作了详细记载,文繁不录印香与印泥在构词上仅一字之差,但词素的不同常 可体现词义的差别,注者用一个词形相近的“印泥”诠释“印香”,失之臆解。
三、 《通释》卷二十五,神曲: “叶氏水云录云: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 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苍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 晒收之P.1282)注:“野蓼:知母之别名按:《纲目》卷十二知母之[释名]云: “又名儿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东根、野蓼、昌支 提到知母一名野蓼,这大概就是注者所本,似乎证据确凿,但本草同名异实者颇多,联系上下文来考虑, 此处造曲之野蓼,盖谓辣蓼草,非知母也《中药学》教材说明了神曲的制法: “大致以大量麦粉、麸皮与 杏仁泥、赤小豆粉,以及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自然汁,混合拌匀, .. 取出晒干即成 ”把这段话跟《纲 目》所说相对照,则知野蓼就是辣蓼草《串雅外编》药品门有“三奇曲”,即是六神曲,其造法亦相类: “白面十斤,苍耳草(自然汁)三升,野蓼 (自然汁)四升,青蒿(自然汁)三升,杏仁四升(去皮尖),赤小豆(煮烂连汁研) ”野蓼,也是辣蓼草,亦可明四、 《通释》第三十一卷,龙眼: “[释名]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 鲛泪、川弹子P.1491)注释:“鲛,鲨鱼。
按:这里所列都系龙眼的别名, “鲛泪”是其中之一,这是不成问题的,但“鲛泪”究竟为何义,却需要探 讨注云鲛即鲨鱼,照此说来,鲛泪就是鲨鱼眼泪,这是说不过去的鲛泪,犹言鲛人泪珠,传说中鲛人 泣出成珠,《博物志》卷二: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这一典故流布很广, 诗文中时常提及此事明•王世贞《哭李于麟一百二十韵》:“满掬挥鲛泪,轻裘渍酒绵龙眼似珠子,故 以鲛人泣出成珠来形容鲛泪指称龙眼,这是修辞上的借代手法五、 《通释》第二十三卷,菰米条引苏颂曰: “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 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葛洪西京杂记云:汉太液池边,皆是雕胡、 紫箨、绿节、蒲丛之类P.1245)注释:“箨:俗称竹壳,竹类主杆所生的叶,在竹笋时期包于笋外,在竹 杆生长过程中陆续脱落无明显的中脉,不营光合作用在构造上可分为箨鞘、箨舌、箨耳和箨叶等部分, 各部分的性状,为鉴别竹类种属的重要依据 ”按:这个注解可谓说明详尽,但细究起来,却是不顾原文,自为其说,结果与原文脱节这里要解释的 词语是“紫箨, ”而紫箨并非是紫色的竹壳紫箨,指初生的芦苇书中后文云: “盖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 之雕胡;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箨也。
”已对“雕胡”、 “绿节”、 “紫箨”三物说得 很清楚,紫箨即是葭芦之未解叶者芦苇与竹壳,毕竟不是一物,不可混淆六、 《通释》第十四卷,郁金香: “十叶为贯,百二十贯筑以煮之,郁鬯乃百草之英,合成酿酒以降神,乃远方郁人所贡,故谓之郁P.694)注释:“筑以煮之:即切碎了再煮筑:通祝,切断、剪断、断绝 按:这里的“筑”非切碎、切断义,亦非借字《周礼•春官•肆师》:“及果、筑鬻郑玄注引郑司农曰: “筑煮,筑香草煮以为鬯又《字汇•鬲部》:“鬻,煮也《周礼》:’及果筑鬻’谓以郁金香草筑实而煮 以为鬯 ”可见筑应是筑实、捣实之义《周礼》筑香草煮成鬯,用来浴尸《本草纲目》则指筑实郁金香 草酿成酒后文引赵古则《六书本义》云: “则郁乃取花筑酒之意,非指地言,地乃因此草得名耳 ”“筑” 亦“捣实”之义七、 《通释》第五卷,夏冰: “周礼:凌人掌冰,以供祭祀宾客左传: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 觌而出之P.228)注释:“西陆朝觌而出之:西陆,昴宿所在的方位,也指昴宿日在西陆为秋天西陆 本也可指秋天觌,相见,意同'觐'朝觌即朝觐古代诸候见天子,春日见为朝,秋日见为觐此处朝觌 指秋天的朝见初秋时,天气仍十分炎热,诸候见天子时,天子以冰赐之,故曰:’西陆朝觌而出之'”。
按:“朝觌”、“朝觐”义别,且“朝觌”与朝见天子也无关,注说未确《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 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此即《本草纲目》所本杜预注: “春分之中,奎星朝见东方 ”觌,见;朝 觌,盖谓早晨出现《国语•周语中》:“火朝觌矣韦昭注:“朝觌,谓夏正十月晨见于辰八、 《通释》第十九卷,酸模:“[释名]山羊蹄、山大黄、蕵芜、酸母、蓚、当药P.1151)注:“葠: 音shen同葠(参)《广雅•释草》:’葠,地精人参也'”按:检视各版《本草纲目》,蓚原作蓨蓨,《广韵》他历切,《集韵》田聊切,与葠(参)音迥异,如 何云同?此当是由于蓚、葠二字形近而致误认葠即人参,地精亦系人参别称,其意无别,见《纲目》草部 人参条,云: “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此处所列山羊蹄、山大黄、蕵芜、酸母、蓚,并是酸 模的别名异称,而地精人参与此无涉《纲目》卷十九酸模条下引陈藏器曰: “即是山大黄,一名当药其 叶酸美,人亦采食其英尔雅:须,蕵蕵芜郭璞注云:似羊蹄而叶细,味酸可食一名蓚也 ”郭璞注即 以之为酸模或名蓚,同蓨,见《说文通训定声》,也可视作是蓨的类推简化字蓚,字书一般不录,而蓚容易与葠相混 因此注中产生讹误。
九、 《通释》第十四卷,苏: “沙州记云:乞弗虏之地,不种五谷,惟食苏子故王祯云:苏有遮护之 功,又有灯油之用,不可阙也P.724)注:“乞弗虏之地:即放弃不长庄稼的劣地按:这里的“乞弗”,也作乞佛、乞伏,原为部族名,是北方鲜卑之一支,后用为复姓注者不知“乞弗虏” 为一特定语词,是对鲜卑部落的蔑称,当然就不得正解了浙江中医学院(杭州, 310009) 陈增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