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doc
7页历史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通常教师们都认为史实、史论和史观是历史学习的 三大要素,甚至将史实、史论和史观作为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的模式,一轮梳理史实,二轮总结阶段特征,三轮以史观统 领史实但如果缺乏联系意识和贯通能力,极易导致史实孤 立处理、以史观剪裁史实、史论缺失史实依据等现象的出现 笔者认为,史实、史论和史观不是独立概念,而是层层包容 的关系,其中居于内核的是史实(狭义之史实),渐次是史 论、史观,但不脱史实之总框架这种结构笔者姑且以“大史 实”(广义之史实)来名之大史实”的内涵不以史实、史论、 史观为划分依据,而是从“特殊事实”“普通事实”“普遍事实” 哲学命题立意,涵盖史实、史论、史观,并以中国传统史家 “属辞比事”和“疏通知远”方式展开,这种结构具有隐喻之义、 证据意识、发展意识和会通意识一、"大史实”的定义及静 态结构“大史实”这一概念是基于相关学者对“历史事实”的 认识提出的张耕华在《历史哲学引论》一书中总结了金岳 霖先生在《知识论》中与吕思勉先生关于历史事实的探讨, 将历史事实进行了分类,认为:第一类历史事实,是有关特 殊时空点位上的事实,如秦始皇生于某年某月,赤壁之战发 生于某年某地等,可称其为“特殊的历史事实”。
一件件特殊 的历史事实是构建历史大厦的最基础部分,特殊的历史事实 也可称为“特殊命题”第二类历史事实,是有关特定时段、 特定空间范围里的某种流行的史实,比如“清朝人有发辫”“秦 汉间人视死如生”“汉人迷信看相”等都属于此类事实金岳霖 先生曾将这类知识看做是历史的总结,是历史上特殊的事实 的结合,并称之为“普通命题”我们则称此类事实是“普通的 历史事实”第三类历史事实是“普遍的历史事实”,表现为“理 论命题”,相当于“历史观点”在理论命题背后,我们可以找 出许多为命题所指称的史料在历史学中,历史叙述总是在 这三类历史事实中展开的在这三种历史事实中,普通事 实最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普通事实,通常是用归纳方法来获 取,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就有不少是用归纳 法获得的普通事实如“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汉武三大将皆由 女宠”“东汉功臣多近儒”“东汉诸帝皆不永年”等,都是表示盛 行一时一地的一般状况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普通史实往往 比特殊事实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不了解一时一地的普遍事 实,我们就难以明白此时此地的特殊事实,所以,他认为, 现代史学的格言是“求状况非求事实”,“这不是不重事实,状 况原是靠事实然后明白,所以异于昔人,只是所求者为'足 以使某时代某地方一般状况可借以明白的事实',而不是无 意义的事实而已。
[1]()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类,我们可 以清晰地看出:普通事实是汇聚无数特殊事实而成,史论已 在其中普遍事实是在基于无数普通事实的会通中生成,史 观即已生成我们将“大史实,啲静态结构表述如下:二、“大 史实”的动态结构及类型“大史实”落实在教学中即是史家常 以为美的“属辞比事”“疏通知远”的本领,《礼记•经解》云:“疏 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其为人 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属辞比事而不 乱,则深于《春秋》者也”⑵()中国学术历来有无用之用、 不言之教的传统,“属辞比事,,以史家之扎实功夫,搜罗考订 比陈史实,起到“史实自明”作用关于“疏通知远=自寿彝 先生认为:所谓“疏通知远=可以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依 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观察当前的历史动向,又一个是依据自己 的历史知识,提出自己对未来的想法[3]其前提是“达于史 事=否则易陷入“诬,,境因此“大史实'啲动态结构如下:那 么,教学中的“大史实,'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呢?具有什么特 点?现就普通事实举以数例,解决上述问题类型1:以“白 描,,的手法还原历史,发挥“大史实啪勺隐喻之义如在学习 英国代议制这一内容时,如果我们将1689年《权利法案》、1689年《兵变法》、1694年《三年法》、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的具体内容呈现岀来,学生经过阅读即能够归纳出光 荣革命后君主的权力一步步被削弱,最终成为“虚君”的结论。
类型1中史实是外显的,史论是内隐的,由特殊事实自然生 成普通史实(史论),以排比史实的形式展开此类型题如 2011年广东卷第39题提供的三则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国 人们对于计划经济和放任经济的态度题类型2:从历史细 节中得出结论,展现“大史实”的证据意识史实必须有细节 关照,细节越清楚,学生的印象越深刻从历史细节中得出 结论是基于历史学的证据意识而生成的如任世江老师为 了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程度,他引用了两段材料,一是 “(英军)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 无能力……甚至一仆不能复起”二是“《南京条约》签订后, 福州开放,1850年6月,两名英国人来到福州拟住在城里, 适逢林则徐回乡,他闻讯组织士绅,要求驱逐英人,酿成一 时大案”,通过这两个细节材料得出结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可贵而有(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 这是在排比、归纳历史细节(特殊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的 结论(普通历史事实),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融合其 他诸如“英军不是因为林则徐严加设防才沿海北上”“林则徐 没有预见到战争的威胁”“裕谦不值得赞扬”等历史结论,都是 建立在一系列历史事实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普通的历史 事实”。
类型2中史实、史论都是外显的,史论基于史实生 成,以排比、归纳史实形式展开符合类型2的高考试题有 2011年北京卷第12题出土古钱币题、第18题20世纪20年 代国人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题类型3:以历史叙 述排比史实,展现“大史实”的发展眼光如沈智俊、陈红老 师的《初中“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教学设计》中在导入新 课之前引入这样一段话:“三大改造”是产生“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的基础,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苏联模式,建立公 有制经济后,才能实行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 建立公有制[4]这些简短的叙述都是建立在充分证据基础 上,疏通各相关史实关系而得出的结论,将中国人民探索社 会主义道路背景作了清楚交代,也隐含了探索的发展路径 再如,任世江老师在阐释深圳特区的开创意义时,也是以历 史叙述展现普通史实,如“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时也没有邓小平 理论当时的认识水平只是认为不开放不行,但是还要坚持 计划经济,后来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经过10 多年后,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史实不是 一系列特殊史实的罗列,而是疏通史实后总结出来的带有时 代特征的普通史实类型3中史实隐于史论之后,史论基 于隐而不现的史实得出,以排比、疏通史实形式展开。
如2011 年北京卷第14题文庙发展演变题、安徽卷第35题材料一关 于王景教百姓用铁犁牛耕垦荒的叙述及第(1)问要求据此 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特征题类型4:以历史解释揭示因果, 展现“大史实”的会通本领史学家就某一时间与某一空间里 纷纭的历史事实,将其相互的关系,疏通比较,一旦发现其 呈现某种现象或某种意义,而予以指出,则所谓历史解释, 就幡然出现了历史解释的真谛就在于疏通陈述历史事实 之间的关系”[5] ()o如方旭老师的《文科班教学“中国古代 商业”的备课思路》[6],写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业特点 时说:秦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但赋税徭役太沉重,不 可能促进商业的发展;东汉总的来说商业发展水平受到田庄 经济的制约,发展变慢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北宋的商业 时,他认为:三国的稳定时期又太短,商业的恢复需要生产 的支持和政治的稳定;三国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 的恶性膨胀,与社会生产争夺劳动力,也使商业失去了赖以 发展的资本北宋时期科举制和书院制的发达,促成了印刷 业的兴旺,与文化有关的商品增多,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局面三言两语将一朝代之特点生动勾勒这种解释是将诸 历史现象在实证的基础上因缘会通的结果。
正如台湾史学家 许倬云在《历史的大脉络》中所言:历史的陈述,只能是旁 观者的角色,从许多线索中寻找因与果,“因”是直接的演变, “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于是凑成无数可能之 中的“果”类型4由史实和史论构成,其中最鲜明的特征是 以“因果”解释驾驭之,而普遍史实(即史观)已生成常以 疏通、会通(或推论)的形式展开这一本领需要会通诸史 实才能生成三、教学启示第一,教学中要注意“白描”历 史的功效,关注细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尤其要关注“白描” 历史任世江老师认为“教科书应采取白描的写作手法,多在 细节上下工夫,少写或不写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 考的精神”⑺是非常有道理的为此我们要随时收集不同类 型(如直接史料、描述性史料、论述性史料、评价型史料)、 同一史实不同观点(如当事人、门生、政敌、学者、革命者、 改革者等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立场的人物评述)的史 料,这些史料是使重要史实细节化、评价多维化、概念具体 化的素材,素材类型多,排列史实、属辞比事时才能使意义 自现另外,细节要有主题意识,要蕴含丰富深刻的历史信 息以利于在目标引领下进行有效探究第二,教学中要重 视“普通的历史事实”,这需要教师打破模块专题,将纵横联 系作为教学的起点。
同时要善于运用“排比、归纳、疏通、会 通”的历史技能,展开想象,大胆推论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脉 络结构,归纳时代特点及演进,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新 课程改革以来,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蔚 然成风,当这种思潮日益成为主流,我们应思考如何将“史实” 做大,笔者斗胆提出“大史实”观念,就是想消除史实、史料、 史观的局促狭隘的门户之见,从历史的基本要素——史实出 发,展开对史实的考证、理解、叙述、解释、想象和推论 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 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这是史之意义所在2011年安徽高考 试题引用的李大钊关于“历史的真实”的观点,全国课标卷第 20题强调的审视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能轻下结论等试题似乎 昭示了历史要回归“大史实”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