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我一生的语文老师.doc
7页影响我一生的语文老师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云安中学 杨显志(本文曾发表于2011年第1期安徽《教育文汇》)今年9月开学后,我意外地收到了一本从安徽寄来的《教育文汇》杂志惊奇之余,打开杂志,翻看目录,上面第一个栏目“师之范”转载的文章,竟然是我曾发表在2005年10月《广东教育》、题为《想起了语文老师的小黑板》的一篇文章(转载时标题改为《蒋老师的小黑板》)文章发表后,当年我曾复印了一份寄给时已退休赋闲在家的蒋老师,老师读后甚感欣慰没想到时隔多年后,这篇小文还能得到编辑老师的厚爱,这给了我不小的信心于是,多年以前那种意犹未尽,一直想从另一个角度再写写我的蒋老师的念头重新燃起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湖南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读高中,教我们语文的是蒋卫森老师身材瘦小,面色黧黑,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儒雅风流的才子形象,这是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可是不久,老师特立独行,高蹈远举,与世无争的另一面却让我心生敬慕老师四十岁左右才结婚,师母姓邹,在一所小学做饭可是,中年得子,他们的两个儿子既不姓蒋,也不姓邹,而是姓“用”,一个叫用之初,一个叫用之邦我读高中时,这两个小家伙才三五岁,经常见到他们在教工宿舍楼前玩泥巴。
当时我们都觉得他们的姓名好生奇怪多年后,我问老师,何以取这样怪的姓名?老师笑了笑,才一本正经地说:“用之初就是姓用的开始了那用之邦就是用他来安邦定国了?”我追问道老师微笑不语到这时,我才猛然想起一件往事,1989年我远赴新疆,临走前去向老师道别时,老师送我一套《唐宋文举要》(上下册),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四个毛笔蝇头小楷——“用庄藏书”用庄者,乃老师之别号,学用庄子哲学之谓也蒋老师性情耿直,待人平和读高中三年里我很少见他动过气,骂过人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他生过两次气,但也仅仅是责备了几句而已一次是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我代表学生发言事前一天我把写好的发言稿送到老师家,请他帮我修改第二天开学典礼前,我去他家拿稿子,老师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着问师母,师母说以为是一张没用的纸,刚才收拾房子时扔了老师一听,一下子急红了脸,一边不甘心地找,一边说:“什么没用?!这是学生的文章,等一下就要用的!问也不问就乱扔……”不过,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后来,老师和师母又一起找了一遍,仍然没找到最后,老师只好歉意地笑着对我说:“没办法了,回去回忆一下,就用你原来的稿子吧,你原来的稿子也不错还有一次,是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学都很安静地上课,坐在教室后面的几个学生,都是家庭背景比较好的,此刻他们几个却心不在焉,一会儿叽叽咕咕,一会儿窃笑不已,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惹得班上好些同学掉头去看他们。
老师平生对纨绔子弟向来是看不过眼的那天,老师特意静场了十几秒钟,两眼盯着后面那几个学生然后,三言两语,只用了几个比喻句就把那几个学生说得羞愧满面,无地自容,以后再也没见他们在课堂上放肆过只可惜,时过境迁,当年那几个精彩的比喻句我已经淡忘了,要不然今天写出来,一定可以解颐一笑关于老师的身世,我不太清楚,只是后来才知道他生于1940年,出身贫寒据说,1960年代,他上中学的时候,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在学校吃饭,无菜可吃,只好以筷嘴蘸盐下饭,身体虚弱得体育老师都不让他上体育课老师早年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来自农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正像那时多数农村学生一样,我也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当时我住校每个月的伙食费约十来块钱,全部来自父母那两亩水田和猪圈里的一头母猪,放假回家一次,父母给的两块零花钱,常常攥在手里一个月都舍不得花掉那时的钱也很值钱,一瓶红墨水才两毛多,我很想买一瓶,好用来在学习上划重点,可我却舍不得,最后只花了5分钱,从走乡串户的货郎担上买到一小包红粉末,用开水冲了,做成了一瓶红墨水读高一时的一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去老师家拿作业本(当时学校没有教师办公室),老师微笑着告诉我:“你在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老师就从窗户里伸出手来,递给我一瓶蓝墨水。
我感念在心,后来,这瓶墨水让我用了一年时间由于家里穷,我上中学时还穿父母的衣服裤子有一次老师布置作文,也不记得是什么题目了,我把这事写进了作文里,表达父母“酸菜里面出人才”“穷人家的孩子志不穷”的心愿后来老师评讲作文时,把我的作文当范文朗读,当时感动了全班的同学下课后,同学们不但没有笑话我,还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高中三年,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范文读,可说真的,在我的记忆里,要算这一次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后来,有一次老师病了,住进了离学校几十里山路的县人民医院当时,我任高69班班长,邓发明(他现在贵州一所中学任教)任班团支部书记我们很想代表全班同学去看望老师,可是又不想让班主任知道,因为大家对教我们数学的班主任都没有好感最后,一向老实本分的我竟然胆大包天,和邓发明一道,背着班主任在班上振臂一呼,全班同学踊跃捐款,然后我们拿了这些钱买了几袋奶粉和水果,连假都没请,就搭车去了县里当天下午,我们回到学校,一进班上,就听说上午我被选进学生会任学习部长哪想到,有“得”就要有“失”第二天上课铃声一响,班主任一进教室,就照旧习惯,两只手交叉插进袖管里,搁在讲台上,然后不紧不慢地宣布:“鉴于杨显志同学已经进了学生会,我看就没有必要再担任班长了吧。
事情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一直没问过蒋老师后来是否知道这件事,不过今天回忆起来,说实在的,除了感到有点滑稽、有点自豪外,我一点也不后悔80年代后期我高中毕业时,大学的录取率远没有今天这么高,加上我的数学从小学以来就一直很差,眼看考大学已没有任何希望,父母的愿望注定要落空,当时的我对前程充满了忧虑这一切自然逃不过蒋老师的眼睛毕业前夕,他在我的留言册上,挥舞毛笔写下了如下两句话——显志:有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每个人都应从中得到启迪老师没有进过大学的门槛,全靠自学成才,在文史哲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根基,尤其是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很深在高中三年里,老师培养了我们对语文、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并让我们积累了几大本古典诗词,关于这些,我已在《想起了语文老师的小黑板》里有了具体的描述高山仰止,这一切不但让我深深的服膺,而且影响了我整整一生后来,也许是天意的安排,也许是老师的预言,1989年我竟然真的离了“南方”,去了“北方”,远走大漠新疆,几经漂泊流浪之后,最后也走上了老师那条路,一边自学,一边从教其间,我曾先后取得自考中文专业专科和本科学历,并曾被调出学校,在县委政府工作了两年,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最终我还是申请回到了学校。
新疆“抗战八年”,山高水远,我只回过一次家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母亲已在村里人“你家崽去新疆,等于白养了一个崽”的议论中,承受了八年的痛苦和思念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我遽然生起南归之意,尽管一切档案(包括职称)被卡住不放,仍然毅然离职来到广东这片热土,继续做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而当年驰书瀚海、南粤之间,给我牵线搭桥,为我提供落脚之处的,还是我敬爱的蒋老师2007年年底,我冒着南方百余年来少见的漫天纷飞的大雪,携家人回到湖南老家,与七八个当年要好的同学特意去蒋老师家看望老师67岁的老师诗兴大发,戴着老花镜,捧出他头一天写好的旧体诗,让我们一一欣赏其中,第一首诗题叫《与大家》,是写给我们大伙的,诗云:瑞雪翩跹大寰中,南国犹是凛冽风俊男才女集稷下,宫墙之内暖融融诗的最后两句,用战国时期齐国为实现“一匡天下”的理想,于齐都临淄稷门附近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良博学之士到稷下学宫传道授业、著书论辩的典故,表达了这次师生盛会之欢接下来还有13首诗,是老师以鹤顶格的形式,分别赠送给我们每人的老师对我这个远道回来的弟子,似乎格外“恩宠”,不但给我的家人写了三首,还给我本人写了两首,其中一首云:与杨 杨柳轻飏春已临,显眼风光靠耕耘; 志奇拿云天山路,旋复垂钓西江滨。
诗歌镶嵌了我的姓名,形象地概括了我由新疆到南粤的人生经历,且与另一首诗一样,对我称赏有加,寄予厚望,读来让我既感动又惭愧转眼到了去年11月底,那一天我收到了一份来自家乡的特殊礼物,一本老师出版不久的《巴人吟集》,里面选录了老师从教以来的271首旧体诗词翻开扉页,诗集里有一篇县政协原主席周图璋先生写的序言序中写道:“蒋老师……从教41年,工作踏踏实实,为人师表,爱生如子,深受学生爱戴,大家称赞他是‘蒋博士’,是受人尊敬的好老师蒋卫森老师经常说:‘我的一生就是两条,一条是敢于吃亏,吃亏没什么,吃亏是福;一条是“得人”,得到学生的爱重’”文章写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不过,最后我还是想不揣浅陋,再絮叨几句,聊作这篇文章的一个补叙:今年9月开学后,我打告诉老师,今年8月我被评上了广东省第八批中小学特级教师老师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向我表示祝贺在里,除了对老师表示感谢外,我还告诉老师:“我也一直在努力做一名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一名好老师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写于2010年国庆假期。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