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敬梓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12页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敬梓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
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
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第三段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B.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表现了“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 文中妈妈和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就做三件事,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止的聊天,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爱惜工作,混日子D.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5.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6.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4. C 5. (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6. (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3)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手法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选项C,“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爱惜工作,混日子错误,应该是写出了母亲和阿姨们熟悉处方和药的位置,手感好,对药量的控制精确,包扎认真,这些细节,说明母亲她们这些医生业务娴熟,态度良好,有医德,提供的是优质的服务故答案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的写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得明白这“较多的笔墨”写了哪些内容首先是甘甜之草;再加上“我”与这甘草,是家门;还可以替代水果糖来享受甜味;(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根据这些内容可概括出:我与甘草结缘的原因是我本身就姓甘,甘草本身是一味中药,我愿意去中药铺的原因是我喜欢它,甘草本身就是甜的,我生活在那样一个贫困的年代,喜欢甘草的甘甜因此,甘草的味道启示着我的人生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含义的理解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题时,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这句话熟读文本,文中写到在作者眼里,母爱跟中药是一体的,都能“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为此,他感念母亲的恩德。
这句话出现在文末,出现这个位置的语句在全文又有呼应标题,深化题旨的作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秋 天 的 心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
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0、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11、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12、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10、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分)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分)(意思相近即可)11、 “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5分,答对1点得1分,4点即可得满分)12、 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 (意对即可)3.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