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价值.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29851344
  • 上传时间:2021-12-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3.29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价值项久雨• 2013-02-15 17:18:42 来源:《学习与实践》(武汉)2007年12期作者简介:项久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 汉430072)内容提要: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为目标的 一种理论和思潮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创举西方市场社会主 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对此作出了创造性的历史贡献尽管两者存在明显 的差异,但是,两者在起点、结合点和落脚点上具有某些逻辑关联也就是说,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在认识主客体关系方面,在企业民主管理方面,在国家宏观调 控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借鉴价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理论 创新和实践创新,成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范例,从而实现了对西方 市场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超越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逻辑关联价值耦合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道 路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发挥市场作用而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性质” [1] 是其本质规定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西方市场 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对此作出了创造性、历史性的贡献,但两者 在具体结合方式上的差别却造就了迥然不同的风格。

      从对市场资本主义和计划社 会主义的双重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市场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为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 成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范例因此,认真探求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 值已然的研究表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思潮,是西方和原东欧 一些国家的知识分子在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而与其并存于世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则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所作的理论概 括和总结既然两者都是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认识的结晶,且并存于当代, 那么它们之间就必然存在某些联系之处一是逻辑起点: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作为市场社会主义前期模式 —兰格模式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是有局限的,因为它认为在生产资料为全社会 公有的前提下,是没有真正的生产资料市场的,这说明兰格模式对计划与市场关 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而20世纪60〜70年代的分权模式市场社会主义则有了很 大发展,它不仅认为生产资料不再是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多级所有、多种经营并 存,而且还有真实的生产资料市场,使形成真实的生产性货物的均衡价格成为可 能;同时市场关系被要求贯彻到经济领域各个方面,主张开放投资市场、技术与 信息市场、对外贸易市场,以增强竞争意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被废弃,“指 导性计划”被引入,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说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 上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但严格来说,“分权模式”依然是一种“计划主导”的 市场社会主义形式,市场机制的运用被当作计划经济的一种手段到上世纪80 年代以后,人们对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承认“社 会主义可以而且应当与市场联姻”,而且进一步主张把市场作为经济动机和行为 的主导机制而中国改革实践也表明我们也是在先后经过了“计划一块,市场一 块”、“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价格双轨制”等不同阶段后,随着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逐步加深,才于1992 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由此不难看出,两者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 认识轨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是结合点: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 苏俄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社会主义由一种社会政治理想 变为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后,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赫 然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何认识这种崭新的计划经济模式,这是西方经济学家无法 逃避的现实问题正是在西方经济学界对集中计划经济的批判中,围绕“社会主 义中央计划经济能否有效运行”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 兰格模式的模拟市场社会主义就是在这场大论战中逐步形成的20世纪60〜70 年代,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运行了 30多年,其弊端在前苏联和原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已有足够时间来认识这种体制的内在矛盾于是一批 经济学家在批判原有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种种理论,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就 是在原东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产生的进入80年代以后,英国工党为解决 平等和效率的矛盾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联姻”,并修改党章第四条款,承认放 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私有制和市场,就是因为很多人往往把公有制与集中计划经 济模式等同起来,同时现实又是以前苏联、东欧国家为典型的中央计划经济暴露 出愈来愈深刻的危机。

      党章第四条款的修改,博得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好感与支持, 成为工党1997年大选获胜的重要因素至于1990年代以后市场社会主义蓝图的 重构,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对前苏联模式的彻底崩溃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而当代 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理论创新,一开始就是把批判的矛 头指向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创 新都源于对旧的计划体制的每一次突破三是落脚点: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反思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社 会主义”这两个名称来看,它们之间应该有许多共同的话语因为它们分享一个 共同的价值判断,即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应该建立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基础上过去“无论是政治左派,还是右派,在传统上都有一个常识,即市场不 能作为价值客体满足社会主义这一价值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市场通常被等同于资 本主义、私有财产和个人的经济霸权;而社会主义则被视为是以财产的社会所有 制和经济资源的有计划的共同使用为前提的 [2]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学者认为 这种“传统认识并不具有逻辑依据”,坚持“市场中性论”、“联姻论”等观点 “市场中性论”认为市场与资本主义并不存在内在的联系,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 场是不可能的,但市场彻底脱离资本主义则是极为可能的;市场的内在实质也不 会妨碍人们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

      [3] “联姻论”则更明确指出,市场 与计划都是价值客体;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这 些观点实际上是把计划与市场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围中剥离出来,将它们置于经 济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的位置上,视为价值客体这与邓小平1992年南巡 讲话中有关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市场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界定,认为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 资料公有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 本市场)规律对于现有的种种社会主义经济来说,这一名词往往是更广地概括 这样两种体制:在严格意义上趋于接近这一定义的那种体制(像南斯拉夫1965 年后形成的体制),以金融调节和种种刺激作为中央计划的手段来替代命令和对 生产商品进行实物分配的那种体制(即受调节的市场,像牙利1968年改革后的《新经济体制》)” [4]市场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毕竟不同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实际,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倡导者大都生活在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发达资本主义 社会社会历史条件、生活实践以及政治信仰和世界观的差异性,必然使得国外 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别。

      从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再比照国外市场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理论观 点和主张,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两者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差异:一是两者的背景差异市场社会主义以“帕累托最优”这一福利经济学的基 本理论作为前提,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实现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社 会但是由于市场社会主义是应对资本主义挑战和社会主义危机而作出的被动反 应和直观尝试,因此在现实社会中缺乏周密可靠的理论支持和付诸实践的过程运 作相比之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既有深远的理论渊源,又有迫切的 现实需求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意识到了东西方社会发展 的差别性和特殊性,并且提出了诸如俄国式的东方社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 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伟大论断十 月革命后,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当时政治经济困难的现状,列宁义 无反顾地推行新经济政策,主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 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承袭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而日益暴 露出来的严峻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开始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的初步探索。

      毛泽东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 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 务这些重要的论述对于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情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直到197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战略思 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大作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把市场调 节正式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决定十二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 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 经济此后,邓小平进一步肯定“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 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 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党的十三大报告汲取了这一新的理 论成果,提出了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1992年以 后,中国经济进入起飞期,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伴 生着许多尖锐的问题为了破除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种种疑虑,全面顺利地推进经 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再次表述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计 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因此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党 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 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六大强调: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 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提出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 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 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 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由此可见,现实发展的需要和理论深化的自觉合力共同 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反映、总结和升华因 而,它具有很强的实践基础而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