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9秋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测试题:对点专题提升5—几何动点问题含答案.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99356077
  • 上传时间:2019-09-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6.67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9秋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测试题:对点专题提升5——几何动点问题(教材P82作业题第2题)已知,如图,AB⊥BD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一点,且AP=PC,AP⊥PC.求证:△ABP≌△PDC. (教材母题图)证明:∵∠APB+∠A=90°,∠APB+∠CPD=90°,∴∠A=∠CPD,在△ABP和△PDC中,∵∠B=∠D=90°,∠A=∠CPD,AP=PC,∴△ABP≌△PDC.【思想方法】 动态问题就是利用运动特征,寻找题目中的某些量之间的关系,遇到计算问题的时候注意运用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一个点的运动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运动路线是A→D→C→B→A,设P点经过的路程为x,以点A,P,D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是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 B ) (第1题图)【解析】 当点P在AD上运动,即0≤x≤4时,y的值为0;当点P在DC上运动,即4<x≤8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点P在CB上运动,即8<x≤12时,y不变;当点P在BA上运动,即12<x≤16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选B.2.[乐清校级期中]在Rt△ABC中,∠C=90°,BC=8 cm,AC=6 cm,在射线BC上一动点D,从点B出发,以2 cm/s的速度匀速运动,若点D 运动t s时,以A,D,B为顶点的三角形恰为等腰三角形,则所用时间t为__或5或8__s.【解析】 ①如答图①,当AD=BD时,在Rt△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D2=CD2+AC2,即BD2=(8-BD)2+62,解得BD=(cm),则t==(s);第2题答图①   第2题答图②②如答图②,当AB=BD时.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B===10,则t==5(s);③如答图③,当AD=AB时,BD=2BC=16,则t==8(s).第2题答图③综上所述,t的值可以是或5或8.3.[杭州余杭区校级期中]如图,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点P在AB上从A向B运动,连结DP交AC于点Q.(1)试证明:无论点P运动到AB上何处时,都有△ADQ≌△ABQ;(2)若点P从点A运动到点B,再继续在BC上运动到点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P以每秒1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当△ADQ恰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P运动的时间. (第3题图)   第3题答图解:(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AD,∠DAC=∠BAC,在△ADQ和△ABQ中,AD=AB,∠DAC=∠BAC,AQ=AQ,∴△ADQ≌△ABQ.(2)①当AQ=DQ时,∠QDA=∠QAD=45°,则点Q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点B与点P重合,此时点P运动的时间为t1=4÷1=4(s);②如答图,当AQ=AD时,则∠ADQ=∠AQD,∵正方形ABCD边长为4,∴AC==4,∴CQ=AC-AQ=4-4,∵AD∥BC,∴∠CPQ=∠ADQ,∴∠CPQ=∠AQD=∠CQP,∴CP=CQ=4-4,∴BP=4-(4-4)=8-4,∴P点运动的时间为t2=(4+8-4)÷1=(12-4)s.③当AD=DQ时,C,P,Q三点重合,此时P点运动时间为t3=(4+4)÷1=8(s).综上,当△ADQ恰为等腰三角形时,点P运动时间可以为4 s或(12-4)s或8 s.4.[杭州上城区校级期中]如图,△ABC中,∠C=90°,AC=8 cm,BC=6 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一周,且速度为每秒 2 cm,设运动的时间为t s.(1)求t为何值时,CP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2)求t为何值时,CP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并求此时CP的长;(3)求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答案) (第4题图)解:(1)∵AC=8 cm,BC=6 cm,∴AB===10 cm,依题意得2t=(10+8+6)÷2,解得t=6,∴t=6时,CP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2)∵CP要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P为AB的中点,∴2t=8+5,得t=6.5 s,此时CP=AB=×10=5 cm.(3)△BCP为等腰三角形,共有三种情况,①CP=CB,P在AC上,CP=6 cm,t==3(s),P在AB上,此时可求得BP=7.2 cm,∴AP=2.8 cm,∴t=(8+2.8)÷2=5.4(s);②BC=BP,点P在AB上,BP=6 cm,CA+AP=8+10-6=12 cm,∴t==6 s.③PB=PC,点P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与AB的交点处,即为AB中点,有CA+AP=8+5=13(cm),t==6.5 s.综上可知,t=3 s或5.4 s或6 s或6.5 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两个点的运动5.[湖州校级期中]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有从点A出发每秒1个单位且垂直于AC的直线m交三角形的边于P和Q两点且由A向C平移,点G从点C出发每秒4个单位沿C→B→P→Q→C路线运动,如果直线m和点G同时出发,则点G回到点C的时间为__3+__s. (第5题图)【解析】 点G与点P相遇,点G在水平方向上速度为4×=2,P点在水平方向上速度与Q点相同,是1.故相遇时,时间为6÷(2+1)=2.相遇时,AQ=2,所以PQ=AQ=2,故点G在PQ上从P运动到Q点,需时间=.当运动到Q点时,AQ=2+,余下的CQ=6-AQ=4-,点G需时间÷4=1-.故总的时间是2++1-=s.6.[杭州上城区校级期中]如图,△ABC中,∠B=90°,AB=8 cm,BC=6 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开始沿 A→B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 cm,点Q从点B开始沿B→C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 cm,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 s.(1)当t=2 s时,求PQ的长;(2)求出发时间为几秒时,△PQB第一次成等腰三角形?(3)若Q沿B→C→A方向运动,则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求能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 (第6题图)   第6题答图解:(1)BQ=2×2=4 cm,BP=AB-AP=8-2×1=6 cm,∵∠B=90°,∴PQ===2 cm.(2)由题得BQ=BP,即2t=8-t,t= s,即t为 s时,△PQB第一次成等腰三角形.(3)分3种情况:①当CQ=BQ时,则∠C=∠CBQ,∵∠ABC=90°,∴∠CBQ+∠ABQ=90°,∵∠A+∠C=90°,∴∠A=∠ABQ,∴BQ=AQ,∴CQ=AQ=5,BC+CQ=11,t=11÷2=5.5 s;②当CQ=BC时,BC+CQ=12,∴t=12÷2=6 s.③当BC=BQ时,如答图,过B点作BE⊥AC于E,BE===4.8 cm,∴CE==3.6 cm,∴CQ=2CE=7.2 cm,∴BC+CQ=13.2 cm,∴t=13.2÷2=6.6 s.∴t为5.5 s或6 s或6.6 s时△BCQ为等腰三角形.7.[乐清校级期中]如图,△ABC中,∠C=90°,AB=5 cm,BC=3 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 cm,设出发的时间为t s.(1)出发2 s后,求△ABP的周长;(2)问t满足什么条件时,△BCP为等腰三角形?(3)另有一点Q,从点C开始,按C→B→A→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 cm,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第7题图)   第7题答图解:(1)t=2时,CP=2,AP=AC-CP=2,BP==,∴△ABP的周长=AB+BP+AP=7+.(2)当CP=CB时,△BCP为等腰三角形,若点P在CA上,t=3 s;如答图,若点P在AB上,CP=CB=3,作CD⊥AB于D,则根据面积法求得CD=,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BD=,∴PB=2BD=,∴CA+AP=4+5-=5.4,此时t=5.4÷1=5.4(s);当BP=BC=3时,△BCP为等腰三角形,∴AP=AB-BP=2,∴t=(4+2)÷1=6 s;当PC=PB时,△BCP为等腰三角形,作PD⊥BC于D,则BD=CD,∴PD为△ABC的中位线,∴AP=BP=AB=,∴t=÷1=(s).综上所述,t为3 s或5.4 s或6 s或 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3)∵△ABC的周长为12,∴PQ将△ABC周长分为6和6两部分,∵2t≤12,∴t≤6,∴t+2t=6或t+2t=12+6,解得t=2 s或6 s. 几何图形与函数的结合8.如图,已知:在△ABC中,∠A=90°,AB=AC=1,P是AC上不与A,C重合的一动点,PQ⊥BC于Q,QR⊥AB于R.(1)求证:PQ=CQ;(2)设CP的长为x,QR的长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PR能否平行于BC?如果能,试求出x的值;如果不能,请简述理由. (第8题图)解:(1)证明:∵∠A=90°,AB=AC=1,∴△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45°,∵PQ⊥CQ,∴△PC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Q=CQ;(2)∵△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AB=,∵△PC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Q=PC=x,同理可证得△BQR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Q=RQ=y,∵BQ+CQ=BC,∴y+x=,∴y=-x+1(0<x<1);(3)能.理由如下:AR=1-y,AP=1-x,当AR=AP时,PR∥BC,即1-=1-x,解得x=,∵0<x<1,∴当x=时,PR∥BC.。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