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讲产业组织理论课件.ppt
55页LOGO第第第第3 3讲讲讲讲 垄断垄断垄断垄断本讲内容本讲内容v 单一产品下的垄断定价与社会福利损失v 多产品决策v 垄断下耐用性商品的生产决策v 产品质量完全垄断完全垄断v 垄断:厂商拥有完全的市场势力,是产品价格的唯一决定者 (1)市场中只存在一个厂商 (2)厂商拥有完全的决定产品价格的能力 形成垄断的原因:进入壁垒 (1)行政性壁垒:行业进入需要政府批准 (2)固定成本与规模经济 (3)专利保护 ……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图解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图解yMC(y) = a + 2byp(y) = a - byMR(y) = a - 2byaa逆弹性法则(逆弹性法则(1))逆弹性法则(逆弹性法则(2))如果垄断厂商生产具有不变边际成本k,则最优化一阶条件:逆弹性法则与成本加成定价逆弹性法则与成本加成定价v加成定价(Markup pricing): 产品价格可以视为边际(平均)成本的加成(p-k)边际成本与垄断价格边际成本与垄断价格v 逆弹性法则暗示着,垄断价格总是边际成本的增函数除逆弹性法则外,你能就此结论给出其他严格的证明吗? 证明的基本思路:由不同边际成本下厂商的最优化行为基本特征进行证明垄断的无效率垄断的无效率yMC(y)p(y)MR(y)y*p(y*)CSPSMC(y*+1) < p(y*+1) ,增加第 (y*+1)单位产出可使社会获益 DWL垄断的无效率(垄断的无效率(2))v 思考:如果市场中的消费者是完全同质的(实际上,很多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都会采用该假设),那么垄断会造成多大程度的社会福利损失?垄断的无效率(垄断的无效率(3))v 波斯纳的租金耗散理论:(1)垄断利润的实现要以垄断地位的获取为前提;(2)在自由进入条件下,对垄断地位的竞争将使得所有企业为获取垄断地位支付的成本为垄断租金之和;(3)寻求垄断地位的支出未能实现有价值的社会产品,从而社会福利损失应该是“福利净损失三角”+垄断利润思考:在腐败的情形下,第三点是很合理的,那么如果租金耗散来自于获取专利的R&D竞赛,应如何评价这种租金耗散?垄断的无效率(垄断的无效率(4))思考:如果政府希望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调整垄断市场的运行效率,那么社会最优的规制税制有什么特征?多产品决策(多产品决策(1))v 厂商同时生产和销售n种产品v 问题的关键在于:(1)需求是否相关——是否存在价格的交叉效应(2)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否独立:成本的可分可加性多产品决策(多产品决策(2))v 一般性的分析:v 当需求相互依赖时 ,当需求相互独立时v 当成本具备可分可加性时多产品决策(多产品决策(3))v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v 需求相互独立时 v成本可分可加时需求相互依赖,成本可分可加(需求相互依赖,成本可分可加(1))v 一阶条件:需求相互依赖,成本可分可加(需求相互依赖,成本可分可加(2))需求相互依赖,成本可分可加(需求相互依赖,成本可分可加(3))v产品互补的情形(如微软操作系统与IE)v原因:从产品本身而言,提高定价存在负外部性?v 产品相互替代的情形(如大众CC和奥迪A4)v 原因:从产品本身而言,提高定价存在正外部性 需求相互独立,成本无可分可加性(需求相互独立,成本无可分可加性(1))v 场景: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 设定:(1)两个时期,1和2(2)单一产品垄断(3)两个时期的生产技术相互关联。
时期1的生产成本为 ,时期2的成本为 由于干中学效应证明:时期1的产量会超过逆弹性法则所要求的水平,或者说,价格将低于标准的垄断价格 需求相互独立,成本无可分可加性(需求相互独立,成本无可分可加性(2))v 厂商的利润贴现和:v 一阶条件: 需求相互独立,成本无可分可加性(需求相互独立,成本无可分可加性(3))v 一阶条件要求:v 如果厂商按照逆弹性法则设定时期1的价格,则?v 从而时期1一阶条件不成立,等号左边小于0,这说明设定了过高的价格原因在于提高价格产生了额外的边际成本:它降低了时期1产量,从而削弱了干中学收益 再循环对垄断力量的制约(再循环对垄断力量的制约(1))v 基本假定:(1)1个垄断性的初级产品厂商,生产具有不变边际成本c;市场反需求曲线为(2)众多再循环企业,他们在要素市场上具有市场势力,但在产品市场中充分竞争,再循环成本为 , 为再循环比例由充分竞争条件可知:(3)t为时期, 为贴现率再循环对垄断力量的制约(再循环对垄断力量的制约(2))v 初级产品企业的利润贴现和:v为简化,我们只寻找一个稳定的均衡,即q与时间无关。
v qt的一阶条件vq稳定时,上式简化为:再循环对垄断力量的制约(再循环对垄断力量的制约(3))v 使用需求弹性进行改写:再循环对垄断力量的制约(再循环对垄断力量的制约(4))v 两个基本结论:(1)再循环限制了垄断定价——厂商面临来自循环产业的竞争(2)观察时期1产量的决定:因此相对于静态垄断产出的决定,厂商进一步限制了第1期的产量,目的在于限制未来再循环所造成的市场竞争 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1))v 设定:(1)两个时期,耐用性商品在两个时期都可以使用(2)市场需求为(3)贴现率为(4)垄断厂商选择出租或出售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2))v 出租下的产量决策: 既然选择出租,那么最佳选择是在第一时期就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并设定租金使得每个时期的利润都达到最大化 最优的产量决策是 , 最优的定价是 总利润为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3))v 出售的决策:出售的最大问题是第一时期销售的产品会在第2期的市场上被重新提供v 由于可以出租,也可以在第2期转卖,因而在第一期购买耐用品类似于购买投资品,其价格要包含第2期价格的贴现值。
若消费者能够预期第2期价格,则: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4))v 厂商的决策:逆向求解 第2期问题为在剩余需求下最大化利润 解得 第2期利润为 而在第一期*如果厂商能承诺在第二期不生产,则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5))v 第1阶段产量将影响两期市场,故厂商在第1期选择产量最大化利润贴现和v 解得:v 请自行证明:出租的利润贴现和高于出售的利润贴现和 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6))v 耐用品出售与跨期价格歧视: 机制在于,时期1,厂商面临整个市场需求,其中包含了支付意愿极高的消费者,故他设置了一个较高的价格;在时期2,市场中只剩下支付意愿中下等的消费者,故厂商降低价格以适应他们的支付意愿预期到这一点,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在第1阶段购买,这反过来限制了厂商1在第1期的定价能力v 科斯猜想:在一个无限期界耐用品市场中,如果每次价格的调整间隔(即每个时期的长度)趋向于0,则垄断者的利润贴现和为0 其根本机制在于:0间隔的价格调整使得等待所需支付的耐心成本极低,从而所有消费者都推迟消费,直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耐用品的出租与出售决策(7))v 如何回避科斯问题?(1)出租风险: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风险(2)做出可置信的承诺:第2期不会降低价格即承诺定价为思考:这一承诺可信吗?商品的基本分类(商品的基本分类(1))v Nelson(1970)提出两种商品分类:(1)搜寻品(search goods):消费者事前能观察到产品质量(2)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事前无法观测产品质量,消费后能观察到产品质量v Darby和Karni(1973)补充了信任品(credence goods),包含两种情形:(1)产品质量事前和事后都无法观测(2)消费者自己并不清楚最合适的产品质量是什么,往往还需要卖方提供消费指导,如医疗和修理服务。
事后也无法知道服务是否恰当商品的基本分类(商品的基本分类(2))v 商品特定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1)搜寻品在事前和事后都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不存在信息问题所导致的福利损失垄断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往往是福利损失的主要来源(2)经验品仅在事前存在信息不对称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被消费体验所消除,从而在长期关系中存在一系列可以保证资源配置有效的方法,如产品使用和声誉机制(3)信任品的信息在事前和事后都不对称,从而厂商被认为可能存在很大的欺骗动机但消费者可以通过某些信息(如价格)来推断欺骗的普遍程度某些条件下,市场仍能自动实现有效配置经验品交易的短期关系(经验品交易的短期关系(1))v 交易只发生一次,从而事后产品信息的揭示对厂商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外地游客在火车站购买商品v 由于欺骗不会被惩罚,也不指望消费者成为常客,因此当买卖合约签订后,厂商一定会提供最低的产品质量,从而产生道德风险v 消费者是否甘愿被骗?理性的消费者当然能够预料到厂商的欺骗行为,从而不会为质量为0的产品付费,这会导致市场消失与之相关的问题是逆向选择经验品交易的短期关系(经验品交易的短期关系(2))v 一个简单的模型:(1)垄断企业有两种可选择的产品质量:s=1和s=0,分别需要支付成本c1和c0。
c0小于c1 ,大于0(2)消费者偏好为U= θs-p, θ大于c1 社会最优的产品质量:质量s=0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价值,但要耗费社会资源;由于θ大于c1 ,社会最优的产品质量是s=1.经验品交易的短期关系(经验品交易的短期关系(3))社会最优的产品质量:质量s=0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价值,但要耗费社会资源;由于θ大于c1 ,社会最优的产品质量是s=1.结论:(1)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厂商可以设定价格p= θ ,并生产产品s=0来进行欺骗2)价格并不会真的等于θ ,因此消费者会预期到欺骗行为,从而均衡时p=0,s=0由于c0大于0,市场会消失(3)知道消费者会预期到自身的欺骗动机,那厂商会选择质量s=1吗?不会,因为即使他选择,在目前的背景下,也无法令消费者相信Arkelof的次品市场(的次品市场(1))与之前讨论的区别:问题的关键是是否在市场中销售产品,产品质量是给定不变的(1)卖方有一辆质量为s的二手车;(2)消费者无法在事前观察到s,而是推断s服从 上的均匀分布消费者是风险中性的;(3)卖方效用函数为 买方净效用为 , ,这意味着买卖的发生总能改进社会福利 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买方只能以推断的产品质量 为决策依据Arkelof的次品市场(的次品市场(2)) 的决定:如果在价格p下卖方愿意出售,这意味着必然有:预期到这一结论,买方根据s的分布函数进一步推测Arkelof的次品市场(的次品市场(3))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如果要求在任意s的取值下交易都能发生(即 时交易仍能进行),这要求:否则,对于某些产品质量s而言,市场将消失(2)如果市场中有许多二手车,那么将出现次品驱逐优质品的逆向选择Arkelof的次品市场(的次品市场(4))基本思想的总结: 高质量产品的出售要求高的价格,但买方并不知道产品质量是好是坏,而是只能推测市场的平均产品质量(期望),这限制了他的支付意愿。
因此,高质量产品面临困境:价格过高以至于买方不会购买,如果降价,则又对卖方不利所以卖方索性退出市场最终愿意留在市场中的,必然是质量低劣的产品重复购买下的声誉重复购买下的声誉v 回顾经验品的特征——信息不对称仅在事前存在,消费结束后,信息不对称消失,由此得到第一个结论:如果产品质量在长期是稳定的,那么重复购买本身就能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v 思路2:提供关于产品质量的事前可置信承诺 为使事前质量保证可置信,厂商显然必须承担一定的损失,因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相信厂商关心的是通过高质量产品换取持久的长期回报这些损失的常见表现有:质量担保(如假一罚十);大规模的广告投入(即使广告没传递任何信息);始销低价(开业大酬宾,产品免费试用可以看做特例)显示产品的质量(显示产品的质量(1))v 设定:(1)厂商质量状态或者为 低(s=0),或者为高(s=1)生产两种质量的产品分别具有不变边际成本c0和c1消费者认为s=1的概率为x只有原来购买过产品的消费者才会继续购买(2)厂商知道产品质量的准确信息,而消费者只有在消费结束后才知道(3)消费者同质,对质量的评价为 , 这一假设说明如果高质量产品企业不能显示自己的质量,就会被迫退出市场(4)两个时期(1和2)。
价格分别为p1和p2厂商A在时期1进行一个固定支出(如广告)A 显示产品的质量(显示产品的质量(2))v 基本思路:低质量产品的厂商根本不指望有回头客,所以他没有动力在第1时期提高声誉v 提高A和降低价格对于厂商第一时期利润的影响是等价的,但是降价直接提高了消费者剩余,而A的支出则可能完全浪费掉了v 首先考虑降价以显示产品质量的可能如果降价真能显示质量,那么必然意味着:(1)价格p1足够低,以至于低质量厂商不愿设定这样一个价格,而这要求 ;(2)高质量厂商在价格分离后仍能获益,即:显示产品的质量(显示产品的质量(3))如上述条件成立,则价格能成功传递信息;如果这一条件不成立,则高质量厂商不会采取低价策略,而第质量厂商也可以模仿高质量厂商,故价格不传递信息v 小结:低质量厂商无法获得重复购买,因此极低的定价对他们是不利的,从而高质量厂商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显示质量但低价的结果是降低了自身利润,所以高质量厂商不一定始终有动力显示质量显示产品的质量(显示产品的质量(4))v 通过浪费性支出显示质量若这能够成功,必然要求低质量厂商无动力模仿这一支出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低支出A应满足v 此外,高质量厂商应能获得正利润,且消费者愿意购买产品,即:v 这一分析说明,只要 ,则浪费性支出A和降价策略在显示质量的作用以及对厂商利润的影响上是完全等价的。
但消费者肯定更希望降价v信任品:事前和事后消费均具有信息不对称的商品情形1)消费者无法在事后确认产品质量;(情形2)消费者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消费方案是什么v 例子:(1)医疗服务(2)修理(3)高技术产品的选购,如电脑装机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1))信任品消费的特点:由于消费者自身并不知道最恰当的消费方案是什么,因此他们往往通常需要同时购买两种商品(服务)——专家的建议和信任品例子:医疗中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专家会提供诚实的建议吗?这构成信任品理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如下问题:(1)市场效率如何?(2)市场能纠正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吗?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2))背景设定:垄断的医疗市场(1)两种疾病程度:严重H,不严重L医生可通过诊断确定地了解疾病类型患者在事前和事后都不知道真实类型,只知道疾病严重的概率为x(2)两种治疗方案E和IE可以治疗任意一种疾病,但I只能治疗疾病L患者从治愈中得到效用H或I两种方案的成本为CE和CI,CE>CI(3)H-L>CE-CI这使医生存在过度医疗的可能思考:如果你是医生,你愿意欺骗患者吗?你会如何欺骗呢?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3))根据信息和外部约束的差异,医生有三种不同的欺骗策略:(1)过度收费:无论事实上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总是宣称使用了最贵的服务。
因此最优欺骗是宣称疾病为H,但只提供治疗L(2)过度治疗:对患者L,欺骗他疾病类型为H,并收费H,治疗时提供治疗H(3)治疗不足:对患者H,欺骗他疾病类型为L,并收费L,提供治疗L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4))欺骗策略的外部限制:(1)责任制:方案L是无法治愈疾病H的,从而消费者事后可以确定没得到恰当治疗若法律要求医生为此承担责任,则治疗不足的欺骗方式使不可行的;(2)消费的可证实性:消费者能观察到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并能向第三方验证这决定了过度收费是不可行的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5))医生会欺骗患者吗?情形1:可证实性和责任制同时满足:医生只能通过过度医疗来欺骗,即所有患者得到治疗E(1)欺骗策略下,患者无法修正疾病信念,但疾病总能治好故医生最大利润为:xH+(1-x)L-CE(2)诚实服务下,医生期望利润为:X(H-CE)+(1-x)(L-CI)结论:由于CE>CI,显然欺骗更为不利(3)为使患者相信自己不会欺骗,一种可信承诺是医生设定价格 通过调节挂号费用可以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6))医生会欺骗患者吗?情形2:可证实性满足,责任制不满足:医生既可以过度医疗,也可以治疗不足(1)对过度医疗的分析与之前的结果一样(2)如果预计到治疗不足,则患者期望效用为(1-x)L,从而医生可以获得的最大利润为(1-x)L-CI。
由于H-L>CE-CI,因而医生更倾向于诚实服务(3)为使患者相信自己会诚实服务,必须同时杜绝过度医疗和治疗不足,故价格设定需满足而消费者剩余则可通过收取固定的挂号费来获取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任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7))情形3:可证实性不满足,责任制满足:过度收费(1)若PE>PI,则对L患者过度收费此时所有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医生所能获得的最大期望利润为x(H-CE)-(1-x)(L-CI),从而并不比诚实服务更有利(2)若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