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的审美意义.docx
15页民俗文化的审美意义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写到:“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是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这是一段关于“美育”的对话,历史上中外各国的先哲们,虽然各自生活的历史条件不同,却都提倡和推崇美育,把美育看作是完善和提高人的品格、才能不可或缺的途径从美学的角度看,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的自觉教育过程,因此审美对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民俗作为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若以民俗作为审美对象,则“它的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它的美作为民族文化最生动、最鲜活、最复杂、最宽广的承载体,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多重角度的关注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民俗的审美价值及其在目前审美文化日常化背景下的新动向作一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体现其美育的作用一、民俗文化1、民俗文化概说民俗历史悠久,但研究民俗的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过近两百年的历史。
从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关于“民俗”一词定义的争论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从近些年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有的认为民俗是“人民的生活文化”;有的认为民俗是“人民的风俗习惯”;还有的认为是“民间文化”或“民间传承文化”但是,我们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民俗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乡村民俗研究,扩大到都市民俗研究但无论怎么变化,对民俗还是有一种共识,即认为民俗主要是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或称“习俗”民俗之所以被称为“民俗”,是指它是与上层社会的文化不同的、但相对应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汉书》中写道:“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上之所化,指上层社会由上而下的教化,有一种推动的力量,所以叫风;下之所化,指下层民众用以自我教化的东西,它在民间为人民所习,所以称俗《说文解字》把“俗”释为“习也”,强调的就是下民的自我教化与众人所传习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民俗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直接相关,反映着一个时代民众的最基本的理想、情趣与生活习惯,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当然,“民俗”的范围并不是宽泛无边的每个民族都有上、中、下三层文化,民俗上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一切民俗都是属于民间文化,但并非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成为各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俗也就形成了民俗文化,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的内容虽然民俗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但它作为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成果,不可避免地要介入人们的心态、道德、思维、审美、生产以至宗教等活动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日常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可以拓宽美学研究的范围,进而促进民俗的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意义2、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实际上就是以民俗文化作为审美对象,形成自觉审美过程的活动而我们从历代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种种美的事物都是其感性形态显现出人的积极向上的本质力量,于是这些事物就能够向具备审美能力的人们放射出富有感染力的光辉,成为各种客观存在的美而这些却要求作为审美客体的民俗文化,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具有流动、新颖的感性形态,才能使具备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发挥其本质力量,完成审美实践活动。
但是,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那还是很不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某一事物的审美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人类社会价值的一种因为“价值”是事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标志,它存在于客体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之中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认识关系、善——功利关系、美——审美关系三大类而美不同于真和善,审美价值不同于认识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自己的肯定,从而获得情感愉悦这种审美价值也同样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它客观存在于客体事物本身但是,在没有具体的审美主体出现时,客体的审美价值只能是潜在的因此,以民俗文化为审美对象来研究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首先就是要判断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是否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在审美主体出现的情况下,主客体结合,完成审美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才具有审美意义对于民俗的审美价值,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探讨,而仅从现代社会对民俗资源的开发中就可以发现,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民俗事象的感性形式,一是它们的内在意蕴例如: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民俗,如:服饰习俗。
服饰是人类的智慧创造,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其在自身古老传承的同时,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我们排除世界许多地方衣着使用不均衡的情况,以我国为例,单从服饰习俗的产生、发展看,从早期原始氏族部落的用树叶或草,或条带物来遮蔽和保护自身性器官,到有羞耻感而穿着衣物,再到区分人的不同地位,以及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这些都表明服饰习俗的变化,人们在保护身体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其美化和装饰作用每年一度的巴黎时装周,各式各样新颖、独特的服饰,有力的表明了不同服饰的色彩、图案、造型等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使得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突现出来以活动形式存在的民俗事象,如:节日祭祀每年一度的民间祭灶,是我国全民性的大祭祀节日古代民间五祀中祭灶为大祭,每年腊月二十三(四)为祭日,是以后发展的据班固《白虎通》:“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祭灶改为腊祭后,逐渐升格,使灶君由火之主变为“一家之主”,总揽一家的吉凶祸福,于是祭灶的香火便旺盛起来这和庙会、傩戏、抓周、满月、祝寿、婚礼甚至葬礼等一样,程式复杂,道具多样,都有很强的观赏性,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看。
因此,它们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层面的审美需要,具有审美价值而这些民俗事象,还有着深厚的意义追求,几乎都有求吉利、保平安、驱邪、除毒、祈福等内容,这是民俗审美价值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审美需要民俗所独具的物质与精神、实在与信仰双重文化特性, 为民俗文化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客体主体化的生存环境, 它令每一个民俗主体都能依凭“精神化”的社会感官去征服、改造有异于人类理想的客观对象,去建构一个个充满人生理想的信仰性文化世界, 使民俗传人成为永远渴望追寻自由境界的人, 即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民俗成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是具有审美的价值的二、日常生活审美化1、日常生活审美化概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遭遇”着、体验着一种审美化的倾向,如建筑的装修、环境的绿化、家居的布置、颜色的搭配、以及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的美化,乃至小到一个图钉的包装等等,无不透露出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特征和趋势但在美学理论界,以及我们的传统美学中,“美”一直作为抽象、玄奥的代名词而出现,然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日常生活化”命题讨论的影响下, 这个“最莫名其妙的事”正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已成为许多美学家不懈的追求, 美学理论逐步开始走出“象牙塔”, 走向了日常生活世界但作为一个外来概念,“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已经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 是中国审美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民俗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方面,民俗作为日常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吃、穿、住、行方面的习俗都是人民日常生活的体现,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使得民俗也被艺术化、审美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民俗文化是有区别的,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古典意义上的那种以美的态度对现实的观赏,这仅仅存在于主体的心灵中,并没有真正外化于现实中去建构或改变现实,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审美的泛化,是随着社会走向正规,随着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人们开始真正关注自身,开始具体关注现实的日常生活,并以感性审美的形式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这表明的是审美主体的变化,而民俗作为审美对象,其在审美主体变化的时候,审美价值必然随着新的审美主体的出现而变化,突现其新的审美价值。
民俗文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不能绕开这一事物来单独研究审美文化,而只能在目前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审美文化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发展来揭示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进一步完善我国美学理论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和审美风尚出现了由启蒙模式向消费模式的转变,人民大众开始,更习惯于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去寻求现实生活中的愉悦快感有学者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一,我国社会生活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导致了审美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第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和普及,大大促进审美信息传播的快捷、大量和过剩第三,人们生活中闲暇时间比重的快速增长要求提供更多的娱乐化产品或过程,这必然迫使审美变得日常生活化或娱乐化于是,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纯审美,而是渴望美在生活、实用、通俗和商业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美成为日常生活本身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以往的纯审美被泛化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生活体验成为审美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日常文化生活也趋向于审美化,有意无意地将审美作为自己的标准,泛审美倾向尤其明显而仅从“审美”或“美学”一词的认识来看,它表示的是一种独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艺术活动,“审美”创造出一个不同于实际世界的所谓的“第二自然”,是超然于庸俗、乏味的人生的伟大的精神体验。
感性的精神化、它的提炼和高尚化才属于审美”,“它表达一种超脱的立场,与粗俗感性形成一种距离,升华而向感性的更高形式”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审美”而20 世纪中叶以来,情况似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景观,正像杰姆逊所描述的那样: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雅俗的距离正在消失,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因此,“纯审美”越来越不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审美趋向于生活化、实用化、社会化和商业化随着审美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深入到民俗文化中,而民俗文化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括的物质生产习俗、物质生活习俗、社会组织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文学等,都将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审美对象,促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这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在当今中国学术界是一个充满歧义和矛盾的概念广义的审美文化可以包含与“审美”这个概念有关的一切,实际上把传统意义上的审美经验和观念问题统统包含了进去;狭义的审美文化则指涉传统审美活动之外的扩展了的审美经验问题,这个涵义往往和另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