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聚焦 文献综述.doc
5页产业聚集张爽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2206摘要:产业聚集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产业聚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和有效组织形式,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国外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聚集区内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同时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关键词:产业聚焦;经济动因;规模经济 产 业 聚 集 ( IndustryCluster) 是 指 同 一 产 业 在 某 个 特 定 地 理 区 域 内 高 度 集 中 , 产业 资 本 要 素 在 空 间 范 围 内 不 断 汇 聚 的 一 个 过 程 产 业 集 聚 问 题 的 研 究 产 生 于 l9世 纪 末 ,马 歇 尔 在 1890年 就 开 始 关 注 产 业 集 聚 这 一 经 济 现 象 , 并 提 出 了 两 个 重 要 的 概 念 即 “内部 经 济 ”和 “外 部 经 济 ” 马 歇 尔 之 后 , 产 业 集 聚 理 论 有 了 较 大 的 发 展 , 出 现 了 许 多 流 派 比 较 有 影 响 的 有 : 韦 伯 的 区 位 集 聚 论 、 熊 彼 特 的 创 新 产 业 集 聚 论 、 E·M·胡 佛 的 产 业集 聚 最 佳 规 模 论 、 波 特 的 企 业 竞 争 优 势 与 钻 石 模 型 等 。
近年来,对产业聚集及相关内容研究颇多,尤其是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和印度班加罗尔以及意大利国等地区产业聚集成功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研究产业聚集业已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企业区位理论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一、西方学者关于产业聚集形成的经济动因研究:1、从社会化专业分工的角度 亚当·斯密最早用分工深化理论解释经济增长,他的“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表述了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隐含了产业聚集与分工之间的内在联系,后人称为斯密定理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 ,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聚在某区域, 他们在提供大规模产品的同时也会形成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魏心镇等认为分工与协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 高技术增长中心发展的规模大小和水平差异, 来自劳动分工、机构之间交易活动的结构 , 以及各种集聚经济此外, 集聚区内劳动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 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单个企业承担某个特定的工序成为可能[1]2、从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理论的角度马歇尔从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的角度解释了产业聚集形成的经济动因。
他认为:企业的区位聚集有三个原因:一是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市场,降低了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二是地方性产业可以支持非贸易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三是信息或知识的溢出可以使聚集产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区位,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聚集,从而最终导致这一区域内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降低,并相应提出了工业区或产业区概念与工业区理论外在规模经济概念不仅包含企业技术规模,还包含范围经济, 这是一种建立在多样化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2] 贾国玺[3]认为规模经济是大企业的理论基础将规模经济引入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是Krugman的一大贡献, 规模收益递增在产业集聚形成方面的确有很大的解释力度规模经济能够解释产业集聚的形成, 但使得产业集聚当且仅当经济规模扩大时才能发生根据这种逻辑, 集聚经济表现为两个层次: 区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区域化经济是行业层面的规模经济, 指企业投入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 行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而城市化经济是行业间的规模经济,指企业投入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 由于城市整体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城市化经济和区域化经济被认为是集聚效应的两种形式。
事实上, 根据上述思路建立的计量模型测量集聚效应时发现, 集聚效应并不显著, 甚至行业集聚效应指数是负数如吉昱华的分析显示, 以我国为例,产业集聚效应在15%的水平都不显著而Moomaw(1998) 在用二进制行业和三进制行业分析行业层面的集聚效应时, 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行业集聚效应指数竟然是负数这些实证分析并不能佐证区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个层面的集聚效应看来, 将产业集聚归于规模经济并不具有说服力[4]3、从企业的竞争优势角度 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5]在其《国家的竞争优势》中对加拿大、德国、丹麦、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产业聚集现象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s)概念;他认为, “群”通过三种方式影响竞争: 首先, 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的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 其次, 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 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 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 扩大并增强“群”本身来影响竞争[6] 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劳动分工原则经济学家在研究“块状经济”中提出块状经济本质上是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块状经济通过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使更多的功能操作实现了内部规模经济;而且由于集群企业的联合需求可形成规模性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又为每个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规模经济(金祥荣,2000) [7]同时还利用“钻石”(diamond)模型或凌形结构对产聚集和产业群进行了分析。
波特认为不是不同的国家或产业而是企业进行竞争迫使企业之间聚集生存因此,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的因素: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或者相关及支持性的产业),而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起到关键作用波特认为产业集群以三种形式影响竞争: ( 1) 增强内部企业或产业的生产力; ( 2) 增加创新的能力; ( 3) 刺激新企业的成型, 进而反援创新并扩大整个集群[8] 但有的学者认为,竞争优势理论过分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并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成四个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视了跨国的贸易活动对“钻石模型”的影响[9].4、从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的角度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10]的分析,多采用规范模型方法,他试图通过建立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模型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阐明了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5、从创新理论的角度 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的集聚才能得以实现,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于产业集聚[11]大量企业集聚在某一区域,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断进行创新,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不断地从其他企业吸引新技术或人才,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新技术推广或扩散出去,这样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集聚对企业的创新影响[12]有以下三个方面: 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与扩散、降低创新成本与一般的经济区域相比, 产业集聚区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营造了雄厚的知识库二是区域网络促进了集聚区内各主体之间的交流, 社会网络、技术网络和交易网络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知识共享三是专业化服务机构和企业衍生机制为技术创新创造了广阔的商业化机会, 巨大的经济利益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因此, 在一般性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特征、衍生机制等因素构建产业集聚区创新系统关于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问题石培哲[13]给予了归纳他认为产业集聚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形成的最初诱因(2)人力资源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推动力量(3)交易成本降低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市场决定因素(4)创新网络经济的形成为产业集聚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
王旭章[14]归纳出产业聚集的四种方式: (1) 以某主导产品(拳头产品、名牌产品) 为核心, 通过对产品不断深化开发, 形成系列产品和系列技术集聚在主导产品周围的是系列企业和行业2) 行业规模集聚在同行业, 产品系列层次多、技术关联大, 又无大企业和名牌产品, 通过一大批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或城市中的竞争和发展, 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优势3) 以大企业为核心, 带动其他行业和产业的发展, 形成区域性的集聚经济4) 以科技研究开发为中心, 形成高科技、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群体二、产业集聚实证研究分析1.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硅谷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密集、最具创造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硅谷, 集聚了上万家高科技企业, 其中有4000 多家是电子工业公司, 电子产品销售每年超过4000 亿美元, 占全美销售的40 %这里既是美国袖珍计算器、电子游戏机、PC 机、无线、微处理机的诞生地, 也是美国第一块集成电路、硅单晶和现代软硬件的孕育地全世界前100 家最大的电子和软件公司当中,有20 %在此扎根自1965 年以来, 美国前500 家成长最快的公司中有10 %在硅谷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有以下几点原因[15] [16]:1. 具备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 拥有教育程度高而训练有素的科技人才队伍;2. 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3. 风险投资的支持;4. 支柱型公司和中小企业的共同推动;5. 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
2.新竹科技园产业集聚1980年12 月,台湾在西北部的新竹境内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技园区新竹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和科技产业水准的象征目前,园区内共成立了385家高科技企业、公司,从业人员十一万六千三百余人, 拥有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与生物技术等六大产业部门, 并以台基电、华硕、联合微电子等世界著名企业为核心, 形成了新竹半导体、光电、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等特色高新科技产业集群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效应正是新竹科技园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主要来源新竹高科技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有以下几点原因[17]:1.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2. 风险投资制度,财务来源充足;3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从上述两个世界成功的实例中,不难看出产业集聚与资金的充足,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三、我国产业集聚现状及研究近年来, 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同时, 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蓬勃发展, 而产业中心随之转移的现象以纺织工业为例, 过去的长时期内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及内地的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
与此同时, 中国的纺织工业却发展迅速, 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并呈现出一定的技术集约化趋势和结构升级特征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我国产业聚集也存在问题[18]:1.产业技术竞争力仍较弱;2. 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相脱节, 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3. 财政投入不足, 没有形成鼓励产业技术进步的环境产业聚集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它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促进出口等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进而形成品牌效应与优势[19]从大多数国家的产业形成历史可以看出, 产业聚集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发产生的,目前我国已进入产业聚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期, 因此, 研究产业聚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国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争得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