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旋” 向度下的知识管理研究[J].doc
7页螺旋”向度下的知识管理研究*胡唐明 秦嘉杭(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南京市210046)摘要:从未来发展来看,知识是生成的、演化的和螺旋的皮亚杰的“认识螺旋”和波兰尼 的知识“二元划分”是知识螺旋的理论基础,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知识螺旋”则是建 立在对前两者全血体察和深刻理解基础上,基于技术、共享与创新的“螺旋Z螺旋”则是对 螺旋理论的行益补充螺旋” Z间相得益彰,报终使得知识管理的“螺旋”呈开放性增长 态势关键词:认识螺旋 知识螺旋 知识管理 暗默知识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消除知识和信息扩散的各种障碍知识和信息的属性改变了组织传统 的线性成长方式,非线性的跳跃式成长成为知识和环境变化的主流以指数方式增长的人类 知识积累和智慧开发与程式化、机械式、线性的纟H.织管理制度相悖离,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益 发彰显从未来发展来看,知识是生成的(genenitive)、演化的(revolutionary)o严格意义上 说,知识管理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源于皮亚杰的认知论关于认识论,我们可以超越皮亚杰, 但不可绕过皮亚杰可以说,皮亚杰的“认识螺旋”是知识螺旋的最初“源头”,是认知Z “根”,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知识螺旋”正是建立在对皮亚杰的“认识螺旋”的全面 体察和深刻理解基础上,而基于技术、共享与创新的“螺旋之螺旋”则是对前两者有益的补 充。
所谓螺旋向度,是指事物在内部因索和外部因索的共同作用下,事物的发展呈现螺旋形 状扩散与增长基于此,笔者试图以“螺旋”的视域来重新阐释知识管理1基于“认知螺旋”的知识管理按照皮亚杰的说法,“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 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Z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他认 为在主客体Z间存在一个“中介物”,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 双重建构⑴在对主客体以及“中介物”认识的基础上,皮亚杰构建了一个“认识螺旋”, 即基于图式、同化、顺化、平衡等理念下的认识螺旋所谓“同化”就是图式对外界刺激的吸收、过滤、筛选,即个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原有的 图式Z内因此,主体绝不是对所有的信息兼收并蓄,而是根据白己的图式进行选择;当I口 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时,则就改变图式进行“顺应”这也是个体应用H己的知识向 外展示,然后扩大到与社会环境的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进一步进行异中求同 的行为,把新的知识输入到自己的脑海中,通过调节内化成自己新的认知架构叫 而“顺应” 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或者市于环境的作川而引起或促进原有图式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 环境的过程。
同化”与“顺应”的交替作用推动着主客体的连续建构和无限发展,这就是 整个思维模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稈⑶个体的认知会一氏成长,认知发 展是一个包括“成熟度”、“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我调节”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平 衡过程这样,在“同化”、“顺应”与“调节”的基础上,个人的知识达到“平衡态”当 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和涌现,这种个人知识的“平衡态”就会被打破,导致新的一轮的知识“同 化”、“顺应”、“平衡”的出现,这样周而复始,个人的认知就会产生一种“知识螺旋”如 图1木文受南京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0942 ).图I:基于“认知螺旋”的知识生成与演化皮亚杰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structur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紧密连结起來的理论来说明”⑷在基于“认知螺旋”的知识管理框架中,图式可以说是认 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通过各种知识活动,图式就逐渐分化为多数图式的协同活动,并能建 立新的图式和调報原有的图式,对外界刺激再进行新的同化图式的不断扩展,使得结构愈 来愈复杂,报后达成知识的逻辑结构,形成知识的相对平衡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知识 同化包含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层次,在初级层级中,个人或组织对知识同化 体现的是一种“感知智力”,把知识作为“物质”,把外部环境作为“养料”,“同化”于体内, 这是吸收存储知识阶段。
在中级层级中,知识同化体现的是一种“运动智力”,把自己的行 为加以组织,这是组织整合知识阶段在高级层级中,知识同化表现为一种“逻辑智力”, 把经验的内容同化为白己的思想形式同化不能使格局改变或创新,只有白我调节才能起这 种作用调节是指个体受到刺激或因环境的作用而引起和促进原有格局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 外界环境的过程,调节因素是内在的通过同化和调节,认识结构就不断发展,以适丿M新环 境,达到平衡态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机体和环境的 相互作用,就过渡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破”和“立”体现了人的心智的发 展过稈,也是知识螺旋的增长过稈与知识管理过稈认知螺旋基木上是一种开放性延伸的架 构,而且它的开I I会呈现愈来愈大的情形皮亚杰对此解释是“任何认知,在解决了前面的 问题后,又需要再重新提出新的问题”⑸在认知螺旋的语境下以及在原有知识的图式下, 认知螺旋成为知识生成与演化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认识论不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从主体的动作出发,从活动这个层面上, 阐述主体运用白己的认识结构来“同化”或“顺应”外界的刺激,从而推动认识的发生与发 展,指出了认识是在“活动”的基础上主客体双重建构的产物。
皮亚杰的“活动”是指个体 活动,既包括自觉的物质活动,又包括不自觉的、木能的活动以及内化活动,其主体是孤立 的个体皮亚杰的主体能动性虽建立在主客体的活动之上,但他只顾及个体微观水平的活动, 而忽视了社会因索的煤响对社会知识研究的不足是皮亚杰认知螺旋的缺憾维果茨基恰恰 站在社会知识的立场研究认知的发展,这也与皮亚杰的个人知识的认识螺旋形成互补维果 茨基突出了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决定作用,揭示了个体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化作用,认为 内化不是对坏境材料的临摹而是一个转化过程⑹维果茨基申辩,“文化经验的任何新形式 都不是简单地来自外部,不依赖机体状态事实上,对外部有影响的有机体实施了大量的行 为方式,或者同化了这些依赖于心理发展水平的方式,将其重组与同化在机体Z中”⑺ 这也再次重申了社会环境对个人认识的发展与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与维果茨基相对应,福 多(Fodor)也对皮亚杰的认知螺旋进行了补充他提出“认知模块论”,认为人具有认知的 模块性,模块限制了知识的输入量和输入类型,由于经验输入的差异,备模块的发展是不平 衡的罔无论是皮亚杰的个人知识的“认知螺旋”,还是维果茨基的社会知识的“认知螺旋”, 抑或是福多的“认知模块论”,都聚焦于人的认识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的 理念,体现在个人知识、模块知识、社会知识的螺旋式增长以及螺旋式管理中。
2基于“知识螺旋”的知识管理早在20世纪90年代,口木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就提出了亭誉世界的“知识螺旋” 模型该模型建立在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的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相对于形式知识,野中郁次 郎和竹内弘高更注重暗默知识关于暗默知识,边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对其进 行简明扼要表达为“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岀来的要多波兰尼在哲学层面力主暗默知识, 暗默知识包含认知层面和技术层面认知层面主要体现在“心智模式”上,指人们在内心通 过构造和运用类比创造世界的运作模式如认知图式、范式、视角、观点技术层时包括秘 诀、技能夏徳和稈国平认为暗默知识具有两大特征:非格式化和路径依赖性其中路径依 赖性是指暗默知识在其产生过程中对个体的性格、经历、价值观和纽•织文化、环境的依赖[91o 克拉克(BurtonRClak)在《探究Z地》一书中对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的关系作了生动比喻, 他认为,如果把形式知识比作歌词,那么暗默知识就是音乐,两者是不同的,但只有两者有 机结合才能成为剧目卩叭在波兰尼的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的“知识二元论”基础上,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 了知识转换SECI模式,它分为四个模式:共同化、表岀化、联结化、内在外。
在这四个核 心模式基础上,又融入了三个维度,即认知论维度(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产生知识转换 的维度)、时间维度(包括共享暗默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建造原型、转移知识五个 时间段)、存在论维度(将个体所创造的知识向小组和组织层次的组织维度转移)同时乂引 进了六个条件:组织意图、波动、创造性混沌、白治、信息冗余、必要多样性这样在上述图2:基于“知识螺旋”的知识生成与演化为了解释SECI模型,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了 “场”的基木理论,认为场的形成 是有一淀的时间和空间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范围,它是一种范畴,既抽象又具体,既开放 又相对有界纽•织的各种要素围绕知识创造活动,所发生的关系具有场的特征场效应的正 向发挥,最终可以导致纟H•织中信息、知识的有序化、决策与行为的协调化知识场是组织成 员在创造知识的主题下,通过对知识的共享及认知模式的共识,而形成的一种状态组合,其 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观念和文化等要素的组合效应来调节知识垄断与共享Z间的 平衡,最终实现场效应,支持知识创新场为个人知识和集体知识Z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 个平台知识镶嵌在场里,场也提供了特殊的知识转换的氛囤[⑴。
我们需要打破知识管理 传统的边界限制,追求组织内外知识要素的优化整合,实现知识优势的互补,聚变放大,通 过场的作用,知识要素进行了创造性的交融整合、协调互动在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知识螺旋”里,从共感知识到概念知识和系统知识,再到 操作知识2间的螺旋转化,是分别通过“对话”、“连接形式知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建立场”四种手段来完成的,这样形成一个“知识螺旋”这种“知识螺旋”只 是形成了一个水平方向的知识扩展,以是体现了认识论维度的“知识螺旋”,没有体现知识 的纵深发展事实上,“知识螺旋”的发展是冇层次性和阶段性的为此,时间维度和存在 论维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就存在论维度而言,组织需要调动由个体所创造及积累的暗默知 识,被调动的暗默知识,通过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在组织层次上得以放大,并且在存在论维 度较高层级上结晶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在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相互作用下,个体知识向存 在论维度转移就时间维度而言,知识的产生包括共享暗默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建 造原型、转移知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木身就构造了一个知识螺旋在认识论维度、时问 维度和存在论维度的三重作用下,知识螺旋得以产生,并不断扩展,创新便是伴随着螺旋过 稈而涌现的。
应当说,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知识螺旋”与皮亚杰的“认识螺旋”是一脉相承的, “知识螺旋”的SECI模型与“认识螺旋”的“同化”、“顺应”、“平衡”有着异曲同工Z处 但“知识螺旋”更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它建立在“Y理论”基础上,假定人是可信任 的,善于合作的,有着共同愿景的基于“知识螺旋”的知识管理特别注重个体的暗默知识 的转移和共享,偏重人的管理而非技术管理;主张“人最大化,机器哉小化”,希望建立一 个彼此Z间能够面对面接触的可分享经验的场所;为了增强纽•织内部张力和凝聚力,不惜制 造“创造性混沌”,以便“从噪音中创造有序”,或从“混沌中产生有序”;认为“批评比拿 出建设性办法容易十倍”,希望“在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鼓励将所冇员T及用 户的心智模式引向同一个方向3基于“螺旋之螺旋”的知识管理从皮亚杰的“认知螺旋”到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知识管理的“视域”似乎部强 调个人的发展,思考的对彖从个人到小组再到组织:ft至社会这两种知识生成与演化范式强 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知识的转移、知识学习、知识创新例如皮亚杰把 个人的认知“同化”、“顺应”作为知识生成与演化的突破点,野中郁次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