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春节习俗——上海.doc
3页各地春节习俗——上海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 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 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 “送菜头”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 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 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 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 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 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 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 了,这叫“跳财神” 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 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 已绝迹了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 ,中 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 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 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初 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 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 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 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 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团,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 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 都吃馄饨; 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 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 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 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 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 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 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 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 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 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 正月十六后,欢庆的 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解放后,闹 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 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 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
奇特的烟火, 绚丽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 昌盛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在他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凝聚了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 向往,放映了他们的朴实、勤俭的优良品质当然在传统习俗中的 另一面也夹杂着一些落后、愚昧的内容人们的传统习俗随生产的 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科学本文所载 的一些旧时习俗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的已被摒弃,有 些习俗被注入新的内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世纪之交的今天, 我们要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风俗,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力度,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欢度传统佳节时, 不能忘记树新风、破陋俗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在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