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资治通鉴》的纂集与特点历史学论文.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h****0
  • 文档编号:313108488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6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资治通鉴》的纂集与特点_历史学论文 北宋政权建立100余年间,学术文化事业出现繁盛景象仁宗即位后,潜伏的社会危机逐渐暴露,“庆历新政”昙花一现,仁宗君臣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向往唐朝“为国长久”,掀起朝堂议政必引唐代故事的风气在《新唐书》修成之前,已经出现一批以《春秋》义例褒贬唐代史事的著述,其代表可谓孙甫《唐史记》75卷孙甫以(旧)《唐书》“繁冗、遗略,多失体法”,“治乱之本亦未之明,劝戒之道亦未之著”,遂“用编年之体,所以次序君臣之事”司马光为之作“书后”,欧阳修、苏轼等以其为旧史所不及改用编年、效法《春秋》受到推重孙甫说得非常清楚:“《春秋》记乱世之事,以褒贬代王者赏罚时之为恶者众,率辨其心迹而贬之,使恶名不朽为君者、为臣者见为恶之效,安得不惧而防之,此戒之之道也[1]在这样的社会、学术氛围下,司马光登上 历史 舞台,一方面从政实施其改变社会危机的主张,一方面进行著述改断代纪传史为通古编年史,将 中国 编年史推向顶峰,与纪传史始祖司马迁并驾齐驱,被誉为“两司马”,成为中国史学最高成就的象征 一、纂集经过 《资治通鉴》的纂集,应当从《历年图》说起英宗即位第二年改元治平,治平元年(1064)三月,司马光进其所纂《历年图》,则《历年图》当纂于此前。

      《记历年图后》述其初衷:“光顷岁读史,患其文繁事广,不能得其纲要,又诸国分列,岁时先后,参差不齐,乃上采共和以来,下讫五代,略记国家兴衰大迹,集为五图每图为五重,每重为六十行,每行纪一年之事其年取一国为主,而以朱书他国元年缀于其下盖欲指其元年,以推二、三、四、五,则从可知矣凡一千八百年,命曰《历年图》其书杂乱无法,聊以私便于讨论,不敢广布他人也[2]此时司马光主要考虑的是旧史“文繁事广,不能得其纲要”,“诸国分列,岁时先后,参差不齐”,集为五图,用朱、墨两色文字,都是为了“聊以私便于讨论”而且其起始之年为“共和”,并非战国“三家分晋”随后不久,奏其《通志》8卷,进书表这样写:“臣有先所述《通志》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秦二世三年,《史记》之外,参以他书,于七国兴亡之迹,大略可见[3]《通志》8卷,即《资治通鉴》周纪5卷、秦纪3卷 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命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迹”,于是司马光进奏曰: 自少已来,略涉群史窃见纪传之体,文字繁多,虽以衡门专学之士,往往读之不能周浃,况于帝王,日有万机,必欲遍知前世得失,诚为未易窃不自揆,常欲上自战国,下至五代,正史之外旁采他书,凡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左氏春秋传》体,为编年一书,名曰《通志》。

      其余浮冗之文,悉删去不载,庶几听览不劳,而闻见甚博……顷臣曾以战国八卷上进,幸蒙赐览,今所奉诏旨,未审令臣续成此书,或别有编集?若续此书,欲乞亦以《通志》为名其书上下贯穿千余载,固非愚臣所能独修[4] 同时,以刘恕、赵锡君皆习史学,为众人所推,欲望特差二人同修诏从之,而令接所进书八卷编集,俟书成取旨赐名其后,赵君锡以父丧而不赴,命刘攽代之 据司马光后来所写《资治通鉴进书表》追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神宗即位当年,治平四年(1067)十月,亲制序云:“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牅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令书成后写入,司马光立即写了《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同时,“又赐颍邸旧书二千四百二卷”[5]熙宁三年(1070)六月,司马光请以范祖禹同修元丰元年(1078)九月刘恕卒,十月请以子司马康充编修《资治通鉴》所检阅文字其后,神宗又“赐以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

      参预全书编纂者,前后总共5人,即进书表末所列名单:检阅文字——司马康,同修——范祖禹、刘恕、刘攽,编集——司马光同修三人,刘恕、刘攽先入局,刘攽负责汉,刘恕负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熙宁三年范祖禹入局后,负责唐及五代,如司马康所云: 此书(《资治通鉴》)成盖得人焉《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父,三国历九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迄五代则范纯甫[6] 自清全祖望《通鉴分修诸子考》提出刘攽负责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刘恕负责五代,范祖禹负责唐以来,两种说法长期并存近30年来较为通行的说法是:刘恕、刘攽先入局,刘攽负责汉,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至隋,范祖禹入局后调整分工,刘攽接替刘恕负责南北朝,范祖禹负责唐,刘恕转而负责五代,刘恕卒后,五代由范祖禹接替[7] 分工的同时,从收集资料到进行编纂,有着一套严谨的程序——编写丛目、长编,进行考异,最后定稿所谓丛目、长编,从司马光《答范梦得》的书信中“梦得今来所作丛目”以及“自《旧唐书》以下俱未曾附注,如何遽可作长编”等内容知道,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又明确指出:“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僚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8]据此书信,丛目,以一书为主,标出事目,按时间顺序剪贴排列,然后将收集的相关史料增补进来,附注史料出处,即所谓“稍干时事者,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无日附于其月之下,称是月;无月者附于其年之下,称是岁;无年者附于其事之首尾;有无事可附者则约其时之早晚附于一年之下。

      丛目的基本要求是“但稍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过多不害”长编,依丛目顺序将同一事目下所列史料全部检出,参照比较,决定取舍,并进行文字加工,用大字写成正文有歧异的不同记载,则用小字附注于正文之下,“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违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其基本原则是:“大抵长编,宁失于繁,毋失于略[9] 丛目、长编,是在司马光的统一指导下,由“同修”三人分别进行,最终集于司马光一手完成刘恕之子刘羲仲在《通鉴问疑》中回忆:“先人在书局,止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长編附注有歧异的记载,经司马光最终审定,说明取舍,形成“考异”全书经司马光刪其繁冗,考其异同,锤炼文字,形成定稿具体情况,可从其写给宋次道的信中窥见一斑: 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于今八年,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自前秋始删,到今已二百余卷,至大历末年耳。

      向后卷数又须倍此,共计不减六七百卷,更须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10] 由此可以知道,仅唐代长编就多达“六七百卷”,司马光花费4年时光才最后删定成为81卷正因为司马光充分发挥了主编的主导作用,才使《资治通鉴》结构浑然一体、文字一气呵成 自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命其编历代君臣事迹,“每修一代史毕,上之”,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上《五代纪》三十卷,总二百九十四卷,《目录》、《考异》各三十卷”[11]这里先谈一谈《目录》、《考异》 关于《目录》30卷,《进资治通鉴表》中这样写:“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目的——以备检寻,编纂——略举事目具体形式:上方,首载岁阳、岁名纪年,并载以刘羲叟《长历》气朔、闰月以及各史所记七政(即日月与五星)之变,补《资治通鉴》书中历法及天象之不足;目录仿《史记》、《汉书》年表,年经国纬,略举事目,并撮书中精要之语散于其间,提纲挈领,颇似《资治通鉴》简本;下方,标注明《资治通鉴》卷数,以便知某事在某年、某卷清四库馆臣评论说:“兼用目录之体,则光之创立《通鉴》为纪、志、传之总会,此书又《通鉴》之总会也[12] 关于《考异》30卷,进书表如此说:“又 参考 群书,评其异同,俾归一途,为《考异》三十卷。

      此即“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择幽隐,较计毫厘”的考辨所谓考异,即上引司马光《答范梦得》中“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违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大凡时间、地点、人物、史实有疑点者,或各书记载不同,均加考辨,说明取舍考异内容,包括考证时间、考证地理、考证人物、考证事件考异方法,一是以本校、对校、他校、理校等校勘方法校改 文献 错讹,二是不取不合情理的记载,或驳斥荒诞不经的妄说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司马光还规定了“考异”的具体格式: 先注所舍者云,某书云云,某书云云,今案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云今两存之 人们所见《考异》文字,基本都是按照这一格式书写循此格式,既便于阅读、对照,也有助于对史事进行深入研究《考异》30卷,历来颇受推崇,被认为“光既择可信者从之,复参考同异,别为此书辩证谬误,以祛将来之惑同时更认为:“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书明其所以去取之故者有之,实自光始[13]30卷《考异》最初单行,据胡三省乙酉(1345)《新注资治通鉴序》,在浙东骚乱过后,“复购得他本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即自胡三省注本始,《考异》或单行,或散入《资治通鉴》,两种形式并行于世。

      司马光自谓“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那么《资治通鉴》究竟采用多少旧史、小说呢?对此,自宋以来不断有人进行统计南宋高似孙在《纬略》说:“《通鉴》采正史之外,其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14]清四库馆臣以“其采用之书,正史之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15]此后,多以高似孙所说“二百”为“三百”之误不过,高似孙在另一书中对引书作有详考,明确指出:“司马公《通鉴》,今人但以为取诸正史,予尝穷极《通鉴》用功处,因有用史、用志传,或用他书,萃成一段者,则其为功切矣,其所采取亦博矣乃以其所用之书,随事归之于下,凡七年而后成,《通鉴》中所引援二百二十余家[16]同时,详列书目,起《史记》,至《武威王庙碑》,共计226种(其中《唐列圣实录》仅为一目),与《纬略》所说“二百二十二家”稍有出入,并非“二百”为“三百”之误若以《纬略》222家加正史19家,也不过241种清同治、光绪中,胡元常依《通鉴考异》所见书目作《通鉴引用书目考》,“凡得二百七十二种,惟文集则不列其目[17]其所列书目,较高似孙《纬略》多31种,并注明作者、卷数民国年间,张须“以《通鉴考异》所见书名为主”,分为正史、编年、别史、杂史、霸史、传记、奏议、地理、小说、诸子10类“以究温公探索所至,兼明去取之由”,共得301种,除去正史25种,“杂史诸书”为276种,又除去诸子,得书267种。

      [18]20世纪80年代,围绕张须的统计,又有过不同的考辨陈光崇认定为359种,是迄今统计数目最多的一说高振铎认定为339种,周征松认定为356种[19]上述各家统计,除对具体书目认识不同外,主要是统计标准不一,究竟是以《通鉴考异》引书为标准,还是以《通鉴》引书为标准?尽管如此,但说《通鉴考异》引书约340种还是完全可信的 通过《考异》引书,可以探索《资治通鉴》的史源这里仅作简要提示,以见其取材的基本原则战国至秦统一,共出“考异”5条,基本源于《史记》,都是用内证和本校法西汉一代,主要源于班固《汉书》,参以荀悦《汉纪》汉高祖至汉武帝,若史事没有异说而《史记》、《汉书》有异文,一般依《汉书》,或互有取舍,综合采用昭帝以下,以《汉书》为主,《考异》引书仅荀悦《汉纪》、伶玄《飞燕外传》(一作《赵后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