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规则到自由让幼儿踏上习惯养成的愉悦之旅.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in****us
  • 文档编号:237507599
  • 上传时间:2022-01-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6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规则到自由让幼儿踏上习惯养成的愉悦之旅2012 年 10 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来我园指导“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在详阅了我园的课题资料、听取了课题汇报、 参观了环境后, 虞教授对我园 “游戏精神”四方面的内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游戏精神兼具自主性、愉悦性、创造性和规则性,但游戏精神的四条标准不能同时使用,如有些习惯养成恰恰是不愉悦,而最终是由不愉悦走向愉悦,这其中有一个过程;另外规则与自由是相反的,但规则是自由的前提,规则是为了更高层次的愉悦当时,虞教授的这一席话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触动然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让我对“游戏精神”的规则性和愉悦性、规则与自由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悟任何习惯都带有社会性约束,如何在规则和自由间找寻平衡,让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在规则的基础上获得真正的愉悦,成了我们这一阶段实践与研讨的重要课题案例一:老师,我不想当超市服务员了一大早,乐瑶走进活动室,拿起自己的游戏插牌举棋不定 “乐瑶,超市服务员还没有人选,你可以去超市做服务员啊!”我热情地提醒她 “老师,我不想当超市服务员了,我今天就休息吧 ” “为什么不想当超市服务员呢?”强烈的困惑让我立马追问。

      “超市服务员太累了,特别是游戏结束的时候,客人们只管把东西送回来,不会自己整理,都是我们服务员整理,太累了 ”乐瑶的一长串“控诉” ,让我有些震惊一直以来,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客人和服务员在超市的买卖我一般不干涉和限制,时而看到孩子为买某样商品而产生摩擦,为归还商品而来回穿梭,有时会掉落一地但我总认为孩子们乐在其中可谁知,这样的自由,却让“服务员”苦不堪言反思:只讲自由,习惯养成就是低效的细细思考“服务员的累”,让我不禁产生了两个困惑:首先,没有规则的约束,客人们自由的游戏,没有履行整理商品的义务,他们的习惯显然无法养成;其次,孩子们在自由的游戏中,乐瑶已有了整理的习惯,但却未享受到整理的乐趣由此可见,光有自由,没有规则的约束,客人无法养成习惯,更谈不上好习惯带给自己的快乐,服务员过重的整理任务,也让她体验不到好习惯的乐趣案例中,老师没有为超市的买卖定下任何规则,包括商品购买数量,商品归还后的整理要求,而完全放手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游戏但事实表明,在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下,因为没有明确的、规范性的要求,导致习惯养成低效策略:正确认识规则自由,明晰规则的重要性幼儿年龄小,对规则没有多少认识,教师可抓住一切教育契机,让幼儿充分认知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针对案例中的客人们,教师通过情境对比、榜样示范、故事讲述等形式重视正面引导,使幼儿明确对于客人来说,什么是积极正确的行为习惯,什么是错误、不良的行为习惯让他了解没有规则,游戏会很混乱,归还商品时随意乱放不仅让超市里总是乱糟糟的,让服务员很辛苦,而且整理时间过长,导致游戏时间只能缩短,游戏玩得就不尽兴深入地和幼儿分析其中的问题,引发幼儿自主思考、比较,加深了对具体行为习惯的理解,为幼儿遵守必要的规则打下了认知上的基础最后通过环境、图示等形式将规则外显,用这种幼儿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规则“内化”到幼儿的认知体系中案例二:老师,我什么也不想玩某日游戏活动,轶铭站在活动室一角,无所事事,神情黯淡我走过去试图引导他进入游戏区,和小朋友互动起来:“轶铭,你可以到理发店洗洗头啊!” “理发店已经人满了,服务员放了三把椅子,规定只能有三个人等待我一看,确实,理发店的规则就是等待区的椅子坐满,其他人就不能去了 “轶铭,娃娃家只有欣桐一个人在做客,你也去做客,去给宝宝讲个故事,多好啊!” “进娃娃家要脱鞋子,我的鞋带松了我就不会系了,我不想去”“老师和小朋友都可以帮你系鞋带 ” 我继续好心地劝说着。

      “不用了,我不想脱那要不你去生日书吧看会书吧!” “ 生日书吧的管理员一次就给一本书,要一直看完才能换游戏区,还要看着我们一页一页翻, 从左往右看, 而且书也不能自己选,没劲,我什么也不想玩 ”反思:只讲规则,习惯养成就是乏味的本案例中,每个游戏区都设有具体的规则,其根本目的在于规范游戏秩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然而这些规则过分强调整体性、有序性、规范性,限制了幼儿的行为,束缚了孩子的自由,直接导致了幼儿对游戏产生消极情绪,这样的习惯培养,也全然没有了愉悦,孩子会厌倦这些规则本案例其实反映了当下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一些现状:幼儿的一切活动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上课、睡觉、吃饭、游戏甚至课间活动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动,不能说话,眼睛看老师在高压的规则下,幼儿的习惯养成无比乏味,极大地阻碍了幼儿自由、自主性的发展策略:摒弃不合理的规则,给予应有的自由空间规则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规则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秩序案例中的轶铭,过度的规则已经让他对游戏失去了兴趣,教师不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与同伴、老师一起协商制定游戏规则,使他们在自知、自愿的情况下将规则内化为各自行为的准则。

      如轶铭觉得理发店可以增加服务员人数,这样洗头就快了,等待的问题就会解决了;进娃娃家怕脱鞋,可以提供鞋套,这样地垫就不会脏了;“生日书吧”可以自主选书,只要不吵闹影响别人,自己可以随意看孩子们有了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被认可、被接纳可见,规则必须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制定,发现原有的规则有问题时要及时组织幼儿讨论调整,特别是在活动区活动的评价阶段教师可以把些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摒弃不合理的规则,给予应有的自由空间,从而愉悦地接受、遵守规则,享受自由,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自主、自愿地去实践案例三:老师,我不想跳绳了秋风瑟瑟,落叶飘飘大班课间活动,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着,有的踩高跷,有的“切西瓜”,有的跳房子,有的跳绳“丁一航,加油,只要连续跳满10 个,你就可以自己去选玩具了 ” “赵依萌,已经一口气跳了5 个了,有很大的进步,绳子甩低一点就不会绊脚了 “吴佩佩,好不容易,终于跳满10 个了,好了,绳子收起来,去选其他玩具玩吧!” “赵璁, 赶紧练习, 站着肯定学不会的 ” “老师,我不想跳绳了 ” “不行,大班了肯定要学会跳绳的,我们的冬季运动会你不想参加了?多跳跳就会了赵璁悻悻地走到一角,无精打采地拨弄着绳子。

      反思:自由与规则,在习惯养成缺一不可案例三中,孩子活动的自由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上,规则是孩子需要跳满10 个跳绳,才能去选择其他游戏项目跳绳 10 个是谁定的规则?10 个跳绳对所有幼儿都适合吗?幼儿愉快地接受了吗?他们会在以后的活动中自主地实现它吗?如果不建立这个规则,让孩子自由玩,那么还有孩子会主动去跳绳吗?大班不练习跳绳,是否会错过关键期?自由规则下的习惯养成,真是无法融合的矛盾体吗?在习惯培养的路上,自由与规则缺一不可,关键是老师应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找到两者融合的平衡点老师没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来制定和帮助幼儿执行规则,每个幼儿的体力、跳绳技能掌握情况都不尽相同,一定要所有孩子必须跳成功10个才能换别的游戏,显然是违背了个别对待原则策略:规则的执行要适度灵活,让个别孩子循序渐进指 * 南健康领域对于大班幼儿跳绳提出的目标是,“能够连续跳绳” ,提出的教育建议是“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能够连续跳绳”,是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老师定下了“跳满10 个才能玩别的游戏” ,显然这样的规则不适合所有幼儿,也无法让幼儿愉快地接受可见,规则的执行要适度灵活,让个别幼儿循序渐进,如上述案例,老师可根据每个孩子跳绳的实际情况,采取游戏化的方式,将规则潜藏于游戏之中。

      如将跳绳这一技能放在整体性的接力游戏中,跳一个即可过到下一关,慢慢地有计划地往上增加,在一次次的接力游戏中,对跳绳没有了压力,从会跳一个,慢慢会跳两个、三个自由下隐藏的规则,适合幼儿且让他们喜欢,真正做到了快乐实践好习惯,让孩子阶梯性地习得跳绳技能在幼儿习惯养成的道路上,我们深刻获得了如下认识,第一,习惯培养不是无规则的自由,“有法可依”是培养幼儿好习惯的重要保障第二,规则的设定并不代表没有自由空间,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让幼儿享有合理的自由,规则对所有的幼儿也不应该是一刀切的第三,诚如蒙台梭利所说: “规则给人自由 ”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 所以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用 “游戏精神” 的理念,在规则与自由间实现平衡,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去建构规则,从而踏上习惯养成的愉悦之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