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职业防护_图文.ppt
57页护士职业防护许姣玲,护士的职业防护,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5-2,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 是指从业人员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状态5-3,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护理职业暴露(nurs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5-4,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护理职业风险(nursing occupational risk)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5-5,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职业防护(occupational protection) 是针对可能造成机体损伤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职业性损伤的发生,或将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5-6,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护理职业防护(nursing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指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损伤,或将损伤降至最低程度。
5-7,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二)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科学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5-8,二 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生物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一)生物性因素 生物因素不仅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柯萨奇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冠状病毒等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妇产科、手术室、血透室、供应室以及各临床科室的护士,更易受到职业伤害谈艾色变?,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相当于每10个中国人就有1个是HBV病毒携带者实践证明——针刺伤时只要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HBV,其概率为6%~30%而感染HIV概率是0.3%病毒感染后到发生血转化有一期限,HBV、HCV为8周,HIV为6个月感染到发病又有一定的潜伏期,前两个为45~60天,艾滋病为12年这段时间伤者本身也是病毒携带者的危险因素之一据研究: 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 >血液成分 >伤口分泌物 >精液 >阴道分泌物 >羊水等。
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有:尿、大便、汗、泪、 母乳二)化学性因素 2.1 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的应用如甲醛、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造成伤害,长期接触可引起视力下降、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头痛、心悸、失眠等2.2 各种化疗药物和抗生素 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这些药物在配制过程中挥发入空气内的微粒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可致白细胞(WBC)计数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疲劳、皮肤过敏,重者可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过敏性休克、猝死等,,2.3短时吸入麻醉废气可引起护士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及烦躁等症状;长时间吸入麻醉废气,在体内蓄积后,可以产生慢性氟化物中毒、遗传性影响(包括致突变、致畸形、致癌)及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等2.4 各种毒性垃圾血压计、体温计、荧光灯等损坏破碎后漏出的水银,占医院卫生材料绝大部分的一次性PVC产品等等,均可造成人体的慢性中毒和其他危害三)物理性因素,锐器伤 负重伤 放射性损伤 温度性损伤,5-18,有报道,临床护士针刺伤率高达80.6%,其中74.5%为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我国数据,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已经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传播四)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同时,由于人们的观念差异,使某些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存在偏见,致使护患关系紧张护士在处理护患矛盾时,会产生紧张情绪 长期超负荷工作以及紧张的工作气氛,使护士容易发生机体疲劳性疾病,且易产生心理疲惫,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5-23,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一)完善组织管理 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管理办公室、科室职业安全管理小组三级管理,5-24,(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整体防护能力 健全制度制定与完善、并认真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护士职业安全的基本措施 规范各类操作行为,(三)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职业安全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还要在工作中保护自身免受损伤,5-26,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四)改进护理防护设备 防护设备及用品 建立静脉药物配置 中心,5-27,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五)强化和推进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 即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具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和非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5-28,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3个基本内容 隔离对象: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的物品等都具有传染性 防护: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标准预防技术: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和面罩等,标准预防,标 准 预 防 措 施,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六)重视护士的个人保健 定期进行健康查体 免疫接种,5-33,四、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生物性损伤 锐器伤 化疗药物损伤 负重伤,5-34,(一)生物性损伤,原因: 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 接触血液与体液的操作 预防措施 洗手 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戴手套、戴口罩或护目镜、穿隔离衣 安全处理锐利器具 医疗废物及排泄物的处理,5-35,对3家医院的441名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情况的调查结果(%),(二)锐器伤,1、原因: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护士技术不熟练和操作不规范 意外损伤 患者因素 身心疲劳 教育培训不够,防护用品不到位,5-37,这些危险动作,您停止了吗?,,1,2,4,3,徒手回套针帽,注射器采血,徒手分离针头,有研究表明,临床工作中,护士回套针帽是最易发生扎伤的动作,占了针刺伤的23%—53%。
而用完针头但尚未放入收集盒或回套时則是污染性针扎事件中仅次于“回套”动作者其他与针扎有关的主要行为尚包括:拔开针头套或其他尖锐物品、稀释或抽药时、戳破针头盖时与整理或清洗物品时锐器与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伤害因素,据报道,美国每年有36名医务人员感染HIV,2000名医务人员感染丙型肝炎,400名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二)锐器伤,2、预防措施: 建立锐器伤防护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锐器使用时的防护 纠正易引起锐器伤的危险行为 严格管理医疗废物 加强护士的健康管理 与患者沟通配合 适当调整护士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 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护理器材,5-41,锐器伤的防护措施,,,,,,,,① 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 ②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③ 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 ④ 禁止双手回套针头帽⑤ 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托盘传递) ⑥ 禁止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 ⑦ 禁止消毒液浸泡针头 ⑧ 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纠正损伤的 危险行为,,两种新的安全注射产品!,1、自动毁形注射器 BD Soloshot FX 2、预充药液注射器 BD Uniject,,针尖带有链接的保护套,截针器,,,注射器具有可包裹针头的滑动套,安全工具,,安全工具,锐利物收集器,(二)锐器伤,3、应急处理流程: 受伤护士要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范迅速脱去手套 处理伤口 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尽早报告相关部门 评估锐器伤 血清学检测与处理原则,5-47,锐器伤紧急处理方法,立即挤血从近 心端→远心端,肥皂水清洗伤口 并用流水冲洗5min,用0.5%碘伏、 75%乙醇消毒伤口,向主管部门汇报并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请有关专家评估根据 病人血液中含病毒的多少 和伤口深度、暴露时间、范 围进行评估,做相应的处理,反复冲洗,报告和记录损伤患者姓名、器械和环境,锐器伤的应急处理,表2 锐器伤后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处理原则,(三)化疗药物损伤,1、化疗药物损伤的原因 准备化疗药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药物接触 在注射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药物接触 在处理化疗药物使用后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药物接触 直接接触化疗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5-51,防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减少与化疗药物的接触减少化疗药物污染环境,化疗药物损伤的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配制化疗药物的环境要求 配备专业人员 化疗药物配制时的防护 化疗药物给药时的防护 化疗药物污染的处理 集中处理化疗废弃物和污染物,(三)化疗药物损伤,(三)化疗药物损伤,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迅速脱去手套或隔离衣 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污染部位的皮肤 眼睛被污染时,应迅速用清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眼睛 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5-54,(四)负重伤 指由于职业关系经常需要搬动重物,当身体负重过大或用力不合理时,所导致的肌肉、骨骼或关节的损伤。
原因: 工作强度大长期蓄积性损伤,(四)负重伤,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经常变换工作姿势 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合理饮食,因为有你 所以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