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诗歌鉴赏详解课件.ppt
14页《咏怀古迹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舟人指点到今疑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杜甫大历元年(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宋玉(约公元前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222年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期鄢(今湖北钟祥市今湖北钟祥市)人,人, 楚国文人生于屈原之后,一说为屈原弟子楚国文人。
生于屈原之后,一说为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所谓“下里巴人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曲高和寡”、、“宋玉东墙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的典故皆他而来《钟祥县志》记载钟祥县志》记载“宋玉,邑人也,宋玉,邑人也,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所以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所以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宫,或游于云梦泽关于宋玉的生平台宫,或游于云梦泽关于宋玉的生平[1] ,据《史记,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贾生列传》载: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同时又有"楚威王楚威王(襄王的祖父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求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辞赋家,更是志士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辞赋家,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辞赋家,其政治上失志不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辞赋家,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天色,艺术独到 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空”。
就象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辞赋家这一切,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辞赋家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
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赏析:赏析: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其辞旨又在抒写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 “风流儒雅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则为其身后不平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
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前人或讥其“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肯 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志决身歼军务劳¡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今来曰宙,“垂于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宗臣”二字,总领全二字,总领全诗诗¡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
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 最后,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务劳诗人抱恨汉朝诗人抱恨汉朝“气数气数”已终,长叹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了“遗像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
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志决身歼军务劳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