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理工大学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pdf
39页附件 大连理工大学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大连理工大学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 (20201212 级学生适用级学生适用) ) 2 目 录 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辅修培养计划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3 自动化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4 工商管理(项目管理)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6 金融学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9 日语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10 英语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辅修培养计划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辅修培养计划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专业 2012 级学生适用 一、一、 培养对象培养对象 主修专业为工科专业的本科生 二、二、 招生规模招生规模 辅修专业学生:每年招收 30~50 人(原则上如果每年招收人数少于 30 人,则当年不开班) 三、三、 学分要求学分要求 辅修专业要求修满 25 学分 四、四、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辅修专业培养目标:辅修专业培养目标: 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素养, 能够从事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的设计、 建造、 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成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就业领域包括: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以及海军装备等就业单位包括: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的大型企业、设计单位、研究所、船级社等 五、五、 毕业生能力毕业生能力 1. 初步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2. 初步具有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能力; 3. 具有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建造、检验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4. 熟悉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建造、检验和管理相关的政策、规范、标准、及法规; 5. 初步具备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计算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6. 初步具备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实验与测试的基本技能 六、六、 修业年限修业年限 辅修专业的报名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在主修专业毕业前,完成辅修专业的课程修读要求 在取得主修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情况下,如果提前修读完辅修专业规定的课程学分,可提前获得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 七、七、 毕业及学位毕业及学位 辅修专业:颁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辅修证书 八、八、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1.必修课程的先修关系图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画法几何 与制图船舶与海洋 工程概论船舶与海洋 工程制图浮体静力学(一)船舶阻力 与推进船舶电气 与通讯船舶设备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船舶强度 与 结构设计船模性能 实验现代造船技术(一)船舶设计 原理高等数学2. 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课程课程 编号编号 课课 程程 名名 称称 课程课程 属性属性 课程课程 类别类别 课内学课内学 分分 课课 内内 学学 时时 建议建议 修读修读 学期学期 学分学分 要求要求 授授 课课 实实 践践 环环 节节 实验实验 上机上机 实践实践 设计设计 1040270010 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 必修必修 辅修 2.0 32 2-2 必修 21 学分 1040270020 船舶与海洋工程制图 必修必修 辅修 2.0 32 3-1 1040270030 浮体静力学(一) 必修必修 辅修 2.0 32 2-2 1040270040 现代造船技术(一) 必修必修 辅修 2.0 32 3-1 1040270050 船舶阻力与推进 必修必修 辅修 3.5 56 3-2 1040270060 船舶电气与通讯 必修必修 辅修 2.0 32 3-1 1040270070 船舶设备 必修必修 辅修 2.0 32 3-1 1040270080 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 必修必修 辅修 2.0 32 4-1 1040270090 船模性能实验 必修必修 辅修 1.0 8 12 3-3 1040270100 船舶设计原理 必修必修 辅修 2.5 40 4-1 1040270110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选修选修 辅修 3.0 48 2-2 选修 4 学分 1040270120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选修选修 辅修 3.0 48 3-1 1040270130 焊接与水火成型实验 选修选修 辅修 1.0 8 12 3-3 1040270140 船舶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选修选修 辅修 2.0 2 周 4-1 总学分总学分 25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 2012 级学生适用 一、一、 培养对象培养对象 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 二、二、 招生规模招生规模 辅修专业学生:50 人/年 双学位专业学生:30 人/年 三、三、 学分要求学分要求 辅修专业要求修满 25 学分 双学位专业要求修满 50 学分(含辅修专业学分) 四、四、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辅修专业培养目标:辅修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和工程实践,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软件和应用开发的综合能力,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双学位双学位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其日后更好地从事工作奠定良好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基础 五、毕业生能力五、毕业生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 培养和锻炼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5. 具有综合运用数学与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7.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修业六、修业年限年限 辅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报名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在主修专业毕业前, 完成辅修或双学位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学分如果在主修专业毕业前未完成所有辅修或双学位培养方案要求的所有学分,可以在主修专业毕业后一年内一年内,回校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通过后颁发相应证书 七、七、 毕业及毕业及学位学位 辅修专业:颁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证书 双学位专业:颁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证书和双学士学位证书。
八、八、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1.必修课程的先修关系图 2. 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课程课程 编编号号 课课 程程 名名 称称 课程课程 属性属性 课程课程 类别类别 课内课内 学分学分 课课 内内 学学 时时 建议建议 修读修读 学期学期 学分学分 要求要求 授授 课课 实实 践践 环环 节节 实验实验 上机上机 实践实践 设计设计 1020670010 离散数学 必修必修 辅修 3 48 3-1 必修 38 学分 1020670020 数据结构 必修必修 辅修 3.5 48 12 2-2 1020670030 编译原理 必修必修 辅修 3.5 56 3-1 1020670040 操作系统 必修必修 辅修 3.5 40 24 3-2 1020670050 C/C++语言程序设计 必修必修 辅修 3 32 24 2-2 1020670060 计算机网络 必修必修 辅修 4 64 3-2 1020670070 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 必修必修 辅修 4.5 64 12 3-1 1020670080 无线传感器网络 必修必修 辅修后 2 32 4-1 1020670090 网络管理 必修必修 辅修后 2 32 4-1 1020670100 人工智能 必修必修 辅修后 3 48 4-1 1020670110 毕业设计 必修必修 辅修后 6 6 周 4-2 1020670120 多媒体技术 选修选修 辅修后 2 32 4-1 选修 12 学分 1020670130 软件工程 选修选修 辅修后 2 32 4-1 1020670140 数字逻辑 选修选修 辅修后 3 48 3-2 1020670150 信息安全 选修选修 辅修后 3 48 4-2 1020670160 C#和.net 选修选修 辅修后 2 32 4-2 1020670170 Java 语言设计 选修选修 辅修后 3 32 12 3-1 1020670180 嵌入式系统设计 选修选修 辅修后 3 32 3-1 总学分总学分 50 自动化自动化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自动化 专业 2012 级学生适用 一、一、 培养对象培养对象 主修专业为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 二、二、 招生规模招生规模 辅修专业学生:30~50 人/年 双学位专业学生:20~30 人/年 三、三、 学分要求学分要求 辅修专业要求修满 25 学分 双学位专业要求修满 50 学分(含辅修专业学分) 四、四、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辅修专业培养目标:辅修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学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工程领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应有的创新精神、 职业素养和健全人格, 掌握初步的自动控制理论、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自动化系统,成为从事设计、开发、优化、维护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双学位专业培养目标双学位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学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工程领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应有的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健全人格,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自动化系统,成为从事设计、开发、优化、维护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还可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设计院、研究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自动化技术及系统方面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该专业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受到各大钢铁集团、石化企业、汽车制造企业、自动化公司、通讯公司、IT 公司、电力设备制造与重型装备企业、造船企业、航空航天企业等的青睐,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五、五、 毕业生能力毕业生能力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具有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所需的工科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与管理知识 3. 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并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沟通和国际学术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 掌握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备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5. 接受自动化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在自动化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设计、计算、实验、测试、分析和设备操作等基本技能 6.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7. 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 8. 了解国家对于工业自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