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百家茶座一个小说家的方言笔记(二).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26073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0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百家茶座一个小说家的方言笔记(二)    鸟儿问答毛泽东有词一首《念奴娇·鸟儿问答》,公开发表在1976年而早在文革初起的1966年,就不知经由什么渠道流传到社会上,有油印本广为翻刻油印本上,《念奴娇》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不须放屁,请君充我荒腹!”作者填词年代在我国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民饥馑,空腹荒慌,这首原本就是针对修正主义的词作,作为油印本的结末句就显得相当贴切1976年元旦,周总理病危之际,这首词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块儿公开发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偏偏又有“到处莺歌燕舞”的句子,与当时全国人民极为阴冷的心情十分矛盾,颇难引发共鸣而且,《念奴娇·鸟儿问答》的结末句竟然变成这样:“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当年,是什么人的胆量与权势都大到那种程度,胆敢狂妄地改动主席诗词?至少在当前,这还是个谜破解它,有待时日,有待专门研究家来考证问题是,76年元旦两首词发表的时候,由著名播音员以普通话美声朗诵,许多地方不押韵那样的形势,那样的心情,听那样的官腔,就更加不悦耳其实,就诗词而言,毛泽东写得相当好只不过用普通话来读,不免煞风景普通话的四声,取消了人声,而《念奴娇·鸟儿问答》所步的偏偏正是入声韵。

      推广普通话,不过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事我国古来所通行的官话四声,原本是“平上去入”这样的四声1932年,专家投票以一票之差取消了入声平声分为阴阳,叫成一声、二声那么,原先的入声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多少需要费点笔墨比方,老太原说话,“吃喝玩乐”,四个字,除去第三个,其它三个就都是入声十个数字,“壹陆柒捌拾”,我们晋方言来训读,竟然有五个人声!——这样,我相信咱们山西人马上就能明白:入声原来就是这个呀!在我国广大地区,众多的方言里也极富入声或者说,古来的官话四声所以包含入声,恰恰在于入声有丰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实用价值方便显豁的例子,是古来的文人作诗填词,多有步入声韵者例如苏东坡的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凄婉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国人耳熟能详的岳飞的《满江红》,皆步人声毛泽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另一首《念奴娇·昆仑》,也是入声韵关于入声的研究,就我所知,专家教授们举些例证,往往首先爱讲广州方言多入声,其次则要讲上海方言及长沙方言也有不少入声这样举例,当然不错但若非所见不广,至少是思路有偏试问:唐诗宋词广泛采用入声韵的时代,是广州话和上海话以及长沙话流行的时代吗?你们去广州,不是专门浪费差旅费吗?人声,是为古来官话四声之一。

      而古来通行的官话,主要建立在北方音韵的基础上比方,由山西家用晋方言来诵读一番上述提到的词章,随口念来自然而然合辙押韵三晋方言,入声比比皆是,我十分惊异研究家们何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近的研究结论,把晋方言列为我国北方语系中最主要的方言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晋方言包括它丰富的人声资源,定然对北方音韵的形成有其不可或缺的功用方言不利于广泛交流,因而倡导普通话不过,正如京剧即便尽善尽美,亦不能完全取代地方戏;即便官方倡导、行政干预,普通话在事实上也难以完全取代地方话广东人要听粤剧,红线女该怎么唱呢?京剧昆曲的唱腔念白中,还保有相当多的“尖、团”字,传统与习惯并不容许把它们变成普通话昆曲,特别是南昆,唱腔念白说的是江苏昆山话演唱中最大的讲究是“逢入必断”因为,入声,原本就有气息断开的特征曲艺小品中调侃广东人说的是鸟语,其实许多地方的方言土语,都是只管本地人交流方便,外地人听来都像鸟儿问答作为古典格律诗词的欣赏,想要读好《念奴娇·鸟儿问答》,还必须是“鸟儿问答”斯诺“害怕”斯诺先生是毛泽东的好朋友早在公元1936年,他只身赴陕北;依据采访实录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别称《西行漫记》,即刻风行西方世界。

      但在《西行漫记》中,有一段易被忽略的叙述当他干辛万苦辗转到达陕北,向当地农民打听红军总部驻地时,农民们竟然回答说:“害怕斯诺先生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和他的真实心情:我问的问题,不足以使人害怕,农民为什么要回答害怕?农民嘴里分明讲的是害怕,而表情和语调却丝毫没有什么害怕斯诺当下变作丈二和尚自是摸不着头脑后来,斯诺投入紧张的记者采访程序,不再追问上述问题于是,斯诺先生终其一生也未能明白陕北老乡为什么要回答“害怕”于是,这一疑惑成为他终生未解的谜团于是,对于留心的读者,这个细节成为了一则“公案”不知这本书的众多读者,对这段叙述是否有所留心,对这一谜团是否有所思索我偶然读到《西行漫记》,是在三十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中当时,我是一名火车司炉,但并不甘于只是每天读毛主席的那一本语录当通过“地下阅读”的方式读到斯诺书中那点疑惑的时候,不由会心一笑恨不得马上面见斯诺,给他一番解释对于我们山西土著,熟悉晋陕方言,斯诺所说的问题,压根就不是问题斯诺先生不带翻译独闯中国,他的汉语会话水平相当可观然而,当他听到比较生僻一些的方言时,却到底不得明白其实,当斯诺问路的时候,老乡们首先不曾听明白这位洋大人的西式官话,至少没有弄懂他所问的问题。

      所以,老乡们才回答说:“解不下”——所谓“解不下”,就字面观之,也不过是“不理解”、“不明白”,很容易解得下但晋陕高原黄河两岸民众所操的方言土语,念那个“解”字发“害”的音,而“下”字则读如“哈”这样,“解不下”方言读来便成了“害不哈”不熟悉方言的人如斯诺者很容易听成“害怕”而“害不哈”,大约不止洋人斯诺,便是许多中国人甚至北方人,也容易解不下哩!“解”,读成“害”,乍听会觉得相当古怪其实,这属于少见多[来自Www.lw5u.coM]怪鞋子”,多处方言读作“孩子”,比方山西人、比方同在北方语系的四川人,就是这样孩子掉到河里啦!”甚至被编到相声段子里抖一只包袱这个“解”字,江西湖南老表方言,读为“改”音所以,蒋介石才能被骂成“蒋该死”因而,解螺丝刀,原本是“解锥”按照南方口音将错就错读成并且写成了“改锥”改”与“害”,以及“鞋”,不过都是解字的方言或者古音罢了文圣孔子祖籍山东,武圣关羽祖籍山西历来的说法是,官老爷生在蒲州,长在解县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就在运城市的解县但不仅晋南人,包括我们整个山西人,说那个解县,读音都是“hai”县包括姓解的,也是自称姓“hai”方言土语不利交流,不宜提倡让全国人都来说山西话或者上海话、广东话。

      不过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还是尽可能读古音为好至少在传道授业的学校讲坛上,乃至在受众极广的中央电视台的词语专栏节目中,我以为应该如此不然,优美古雅的诗为什么不押韵?听众因而“解不下”,耳朵挑剔的人则鼓膜刺痛听得“害怕”酸甜苦辣大概是央视《开心辞典》节目中,曾经问到选手一个问题:酸甜苦辣中某一味道,在口腔舌头的什么部位较为强烈?选手思考有顷,不得其解所谓美女主持王小丫,很矜持的样子好像什么都懂,其实她也只是预先拿到标准答案罢了当时,我会心一笑觉得那位考生脑子不开窍至少,对我们日日时时使用的汉语言,缺少起码的敏感其实,汉语之神妙正在汉语本身酸甜苦辣四字,如何发音?举例来说,甜字的发音部位,正是甜感在口腔舌头的准确部位其余几字亦然你说“苦”,发音正在舌根喉咙;而品尝苦味,最苦正在舌根你讲“辣”,声母发音在舌尖,而韵母发音在口腔上下口感最辣部位,就在这些地方何谓“呼吸”?你会说汉语,你将之念出来就明白了开合”、“吐纳”亦然人们日常频繁使用言说的“来去”二字,也是这样来,舌头有回卷;去,不仅发音送气,连嘴唇都要噘出去便是几欲通行全世界的英语,他们的“来去”——come和go,也是前者发音有收拢气息的意味,而后者有送气特征。

      或者说,全人类的语言,其创建之初都有若干象征和譬喻的符号功能吧且说我们日常使用极多的这个“去”字,在中国的各大方言区,有着差别巨大的不同发音比如在我们山西,比如在云贵川地区,包括湖南方言中,去字发(ke)的音与普通话差异相当大我们还以古诗诵读来举例唐诗五言绝句里,有相当著名一首: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用普通话来朗读,同样不押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末尾一段里,有这样的诗句: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读起来,也是不押韵的这个去字,莫非还有另外的读音吗?多年留心,终于有所发现在我们山西忻州市原平市,请老乡们顺口念一遍上述诗句,他们的诵读,立即合辙押韵,非常和谐因为原平口音,那个最最平常不过的“去”字,原平老乡的读音是“取——务”!“处”字,他们读如“此务”;原平话,那个“去”字,读如“取务”此刻我们终于发现,上述古诗的韵脚绝对一致除了日常口语,汉语中当然还有许多很书面的词汇那么,若干书面词汇,和我们的口语有没有关系?这些书面词汇,是什么天才想象创作出来的吗?让我们还是举例来说明比如,驾驭,是个常用词,但是很书面。

      然而它却只不过由吆喝牲口的两个字眼来组成,原本极其口语化驾,喝令牲口开步走;驭,命令牲口止下两者合起来,就成了驾驭人们为什么是这样来命令牲口?那在最早大约属于有意味的发音形式,约定俗成了驾驭二字,前者发音是开口呼,向外向前送气,后者是撮口呼,有吸气收气口型,大约就有前进与停止的不同意味还有,至少在中国广大北方,使役牲口令其左行喊“得儿”,令其右拐则喊“窝儿”这又为什么?多半也是上述类似情况硬要追索一点缘由,也行山西晋东南方言,讲“这儿”发音是“得儿”;整个山西地面,说“那儿”都讲是“窝儿”赶车扶犁的人规矩是在牲口左边,令牲口向左当然是来这儿即“得儿”,令牲口往右无疑是去那儿也就是“窝儿”方言、口语,蕴涵葆有着许多语言的神奇面对这样的神奇,我们应该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有所发现、有所吸纳,而不是稀里糊涂背过身去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