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潭山的瓦片和古树长廊.doc
4页家乡潭山的瓦片和古树长廊黄湘辉5月11日是母亲节,也是母亲的生日,5月10 0,带着儿子和侄女 去了我和他们的出生地江西宜丰潭山镇,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对我而言至 今感到神秘而不断牵挂赞叹的古镇在潭山的感觉很好,夜晩,蛙鸣的聒噪一片,如万军的鼓点零散而混 杂敲响,已经分不出单个青蛙的鸣叫声,就犹如沸腾的海洋,看不见点滴 的水珠;空中时而传來几声怪异的枭叫,就如潺潺的流水中突泛的朵朵浪 花晨早的阳光转过山坳铺撒在山头田间,水田里倒影出白白的水色,鹭 鸟间或在空中滑翔,或悠闲地立在田土更,一种无限遐想的风光史载, 潭山街之南有一座小山,早先伏溪水从山下经过,汇成一个深潭,山在潭 岸上,故名潭山宋朝以前,这里本是一片芦茅洲,并无村落,人们散居 在东北茜槽一带山庄里南宋时,岳飞率部抗金,转战此间,茜槽一带村 庄被金兵破坏小的时候,我还在往茜槽的山路上看见了石头磊砌的山寨 围堤;后来有一族刘姓居民,迁移到这里,从此潭山就有了一个小小的市 镇,叫奥米市(在今陈家祠堂前面)清末民初之时,市镇渐次移至今址, 市镇名称也因而转为潭山用简单的话说,潭山是一个历史逾千年,在赣西北九岭山脉大山里面 绵延约有20平方公里的大盆地,与外界相对隔绝,应“气候适宜、物产 丰富”傍山依潭而得名。
18年的成长经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的是 这里的巨大古宅数量庞多,尤以离家200米不到的墨庄刘氏谦公祠为盛,其它规模相仿或略小的古宅为数不少,在民间星罗散布,这一 富庶Z地,当也符合宜丰这个妥帖的名字;还有就是鸦溪河西吴氏家族的 伏溪村村北具有1100年以上历史的防沙古树长廊谦公祠修建在明洪武初年,大概是600年前吧,我的先祖就是在这个 时候由江西丰城迁往湖南东部地区居住的谦公古祠在没有修缮前就是我 孩提时代常去的地方,文革中好像没有受到什么破坏;在宽厚的门槛和大 门之间总是会有一条小缝隙可以让我和我的玩伴钻进去地上的青石板的 边缘己经磨得有些圆润,石板的表面很光滑,偶尔的破碎给那时的我一种 “好古好古”的感觉;在谦公祠的一个厢房里面,堆积着大量的文革时期 收缴上来的各色字画和精美的陶瓷,还有一些银饰和一支变色的鹿茸,只 是不知道这些东西目前到哪里去了;原先在祠门口两侧各有一个很高大威 猛的石狮子,在80年代初还在,那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好也最稀松平常的 右狮子,高昂着头,有小狮子顽皮地在母狮足下嬉戏,雄狮脖子上挂着垂 丝铃铛,脊背上的骨节硕大冇致,口含石珠毗牙咧嘴而面无表情,当吋一 直好奇那狮子嘴里的石球是怎么放进去的,可惜,后来这一对文革间都没 有被伤害的石狮子被不良青年毁坏而挪走,记忆中的那个谦公祠石狮远远 比现在立在门前的缩头蛤蟆狮魁梧漂亮得多。
整个谦公祠前后进应该有100多米吧,宽不会少于25米,没有仔细 去询问和测量,里面有两个巨大的天井,第二个天井后面是半阶升起的平 台,平台上面是一个阁楼,小时候曾经沿木楼梯上去过;这种建筑结构, 按说该是客家人“承天接地,回水自流”的理念,我想,还有两个主要作 用是采光和通风吧,这种房子要是没有蚊虫骚扰,应该是住起来很舒服的 地方大约是1978年,一部叫做“露雳”的电影在这里拍摄,我看见那些 技工人员把左右侧墙上的雕塑用石膏板美化,在翘角上复又挂上铃铛,看 见了一些演员的化妆在祠的左厢是一个井台,井圈和水槽的边沿已经被井绳磨得变形了, 是一种人和岁月共同遗留下来的痕迹;井水至今清澈甘冽,水源充沛,水 位在多年里面没有发生变化,我就是喝这井水长大的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层塔一层浮屠,实在让我好奇的是潭 山镇北龙岗村的登云塔为什么修建成了五级?在鸦溪河的西岸是我读书时候的学校,学校的西边是伏溪村,村北有 一个蜿蜒近千米的,宽约3・4米的土石垠,土石垠上长满了巨大的古树, 小时候,我和同学常常端着书在这里“用功”,树上是一家家的鹭鸟,筑 窝垒巢、孵蛋喂鸟,展翅时,扰动空气会发出一种怪怪的四声调的“hu~hu~” 的声音,偶尔冇鸟蛋跌落破碎,看见是比土鸡蛋略小的淡绿色的蛋壳。
在 游览古树长廊时,遇到一位在廊中休憩的老者,他说这村有1200年多年 历史,伏溪村全部是从江苏迁来的吴氏家族,为了抵挡北向吹来的风沙而 修建了这个高约1・5米,种满樟树、楠木和罗汉松的长堰,最古老的罗汉 松,有身份牌记载是口00岁在这长廊里,有我的少年的岁月,或多或 少会浸染些东西给我吧看吴氏祠堂里面介绍,这吴氏家族历史上出来不 少人才,里面挂了两个红匾,上面刻着“博士”二字,其中一个是为我的 一个女同学立的潭山古街上,是青石板路,两边的民居还有些原先的古色,只是不知道他们还能维持多久历史总是这样的,抱残守缺吧,要前进,也会淘汰一部分但愿,这些古迹能或多或少实实在在得到久远一些保留吧,给后代们留一些真实的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