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综合语文精神与境界:九江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懈追求.doc
9页教育资源分享精神与境界:九江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懈追求九江学院党委书记 陈绵水教授、博士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社会文化的孵化器大学校园文化指高等院校以广大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工作作风、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地域特色等因素的总和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品牌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九江学院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校园和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及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依托九江地域特色,承接庄严的文化使命“九江之美,美在山水;九江之胜,胜诸人文”。
九江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东襟浩淼鄱阳湖,北枕浩浩长江,在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江河湖水之间,矗立着一座千古名山——庐山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山文化庐山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作为整个华夏文明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庐山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世界所瞩目在这里,有享誉海内外的白鹿洞书院,有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佛教中国化的东林寺,有被誉为京剧鼻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这片秀美而神灵的土地,哺育出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北宋“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等众多历史杰出人物;吸引了周敦颐、朱熹、谢灵运、周瑜、岳飞、毛泽东等无数的文化巨匠、民族精英、政治贤达们,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踪迹九江学院就坐落在庐山之麓、长江之畔、鄱湖之滨名山、名江、名湖、名城的地理区位优势,赋予了九江学院特有的文化灵韵。
而作为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的唯一综合性本科院校,承担和发扬千年书院文明、研究和弘扬庐山文化的重任便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同时也是学校提升办学品味、形成文化品牌的自觉要求二、开展特色的文化建设,彰显优质的工作成效学校紧紧围绕以庐山为中心的九江地区的政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等,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成立科研机构,在深入挖掘和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活动,形成了一批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使极富九江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广大,为九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于2006年11月15日;2008年正式成为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汇聚了一支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队伍,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基本形成了以“陶渊明研究”“庐山白鹿洞书院研究”“青阳腔戏曲研究”等为主题鲜明的六个特色文化研究方向和特色学科研究群,已成为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研究中心近年来,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1.弘扬书院文化,营造时代特色与优良传统有机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国的书院教育,有着延续千余年的人文教化传统。
尽管到了风云激荡的二十一世纪,书院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教育体制,迅速淡出了现代教育的舞台,但书院所体现出的传统教育精神和文化气象,育人目标中的人文理念以及自主研修的学习精神,仍然是可资现代大学借鉴的宝贵财富为全面推动书院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白鹿洞书院文化资源,2007年,“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与白鹿洞书院合作编辑出版年刊《书院论坛》,在《九江学院学报》开辟“九江白鹿洞书院研究专栏”,并在传承书院文化、弘扬传统国学等方面开展了多项活动2007年7月,该研究所与台湾龚立逑基金会、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成功举办了“庐山国学讲习营”,台湾10多所著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生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8年起,学校与郑州大学先后开展了不同主题、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书院文化交流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5月13日,依托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九江学院三所高校在九江齐聚,实现了三大书院“跨越千年”的再聚首次日,“千年之辩——书院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论辩会”在白鹿洞书院拉开帷幕,有千年文明历史的白鹿洞书院再一次回荡起论辩的声响,郑州大学与九江学院两校学子就书院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义利”之辩。
这是一次衔续千年的古老书院之间的对话,也是当代大学生们体念传统文化、思考当代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书院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促进了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给高校在校生提供了体会认识传统文化、感受古典文化余音、思索当代教育的机会,实现了以书院文化的德育教育缓解时下功利教育缺陷的目的活动的举办得到了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无论是开展以“书院文化与九江学院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摄影、书法、绘画等活动,还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以“书院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同学们表现出的对书院文化的敬仰、对九江学院人文氛围的认同以及个性纷呈的创意,令人感叹不已而大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呈现出的青春气息和风采,以及发自肺腑的人文情怀,则更加令人欣慰2.与地方“联姻”,有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财富,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我们九江学院追求当代大学教育的人文境界,大力保护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将极具九江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阳腔、湖口草龙、瑞昌剪纸、修水全丰花灯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0年6月11日,江西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学院研究基地正式落户我校,这标志着我们九江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效机制九江学院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过程中,与地方达成了“资源共享、共同抢救、联合攻关、保护国宝”的一致共识,分别与湖口县签订了研究传承青阳腔戏曲文化的合作协议、与瑞昌市签订了“瑞昌剪纸”合作协议,并在湖口县、瑞昌市建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 “瑞昌剪纸教学实践基地”——建立陈列场馆,展示“非遗”风采2007年,学校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陈列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加大了对青阳腔、瑞昌剪纸、星子金星砚、修水全风花灯等的保护力度,克服了民间艺术保存环境简陋、保存手段原始、保存方法落后的弊端目前,陈列馆已收藏有青阳腔手抄剧目131个、正本戏36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戏曲服装以及资料300余件(套)、瑞昌剪纸70余幅、瑞昌竹编近40件、修水花灯10个、花灯道具6个、星子石雕24个、湖口草龙一条,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九江青阳腔戏曲、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编写文化教材,“非遗”走进课堂 九江学院将青阳腔、瑞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已推出专著《湖口青阳腔》,作为大学生学习青阳腔的教材在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都开设了青阳腔专业必修课,在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中,开设了瑞昌剪纸选修课,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发扬光大3.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庐山文化走向世界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围绕九江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一方面凭借自身研究力量进行学术研究,同时与各类相关研究机构及行政部门开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把庐山文化推向国内外继1998年、2000年“中日陶渊明学术研究研讨会”之后,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又于2007年、2009年两次组织了国际陶渊明学术研讨会,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备会,使九江学院的陶渊明研究走向了世界 2007年、2008年,研究中心与九江市委宣传部、文化局、体育局合作,举办了两届“国际龙狮文化高层论坛”,并编撰了论文集,这一活动提高了九江地区龙狮文化的知名度,使这里成为国际龙狮文化的活动中心 2010年9月25日,2010中国·九江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北京、陕西等地以及日本的40多名专家学者,就青阳腔的影响力以及传承保护开发等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探讨。
此外,学校十分重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依托九江的独特历史和地理条件,加强和世界各国的高校建立联系2009年8月,学校与牯岭美国学校协会、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正式签订了合作在庐山设立“九江学院庐山学堂”的备忘录,这标志着“九江学院庐山学堂”项目正式启动,庐山文化增加了又一个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4.创建濂溪讲坛,厚实大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势必成为高校在新一轮竞争中更高层次的追求2004年5月,九江学院正式合并组建后,虽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但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讲座不多,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更少新生的九江学院需要一个承载高水平文化大餐的平台,创办一个高水平的学术讲坛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2006年4月7日,学校正式创办“濂溪讲坛”当晚,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其仁教授应邀作开坛讲座,当晚的讲座吸引了全校师生和九江市众多人员到场聆听,整个礼堂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挤满了人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国内外近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外交家先后来此设坛开讲,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思潮,展演国内外各类文化艺术精品。
濂溪讲坛”迅速成为一个九江市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之一在九江学院,只要提到“濂溪讲坛”,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已融入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中师生们都知道,学校开设的濂溪讲坛,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此“做客”,为同学们讲授知识、传授经验的濂溪讲坛开坛四年多来,已举办讲座75期,现场听众达5万余人,视频点击率逾8万余次讲坛已成为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一位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濂溪讲坛是一个承载智慧的桥梁,每一位做客濂溪讲坛的大师都是带着智慧,带着渊博的知识而来尽管每一位大师在学校停留的时间不长,但他们的风采已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5.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创建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九江学院坐落于秀美的庐山脚下,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按照“以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人、以高雅的人文景观启迪人、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人”的原则和要求,融山水和人文于一炉,追求“校在山中,楼在景中,人在画中”的最佳效果,以地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学校注重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厚实大学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观,拓展教育教学。
以九江名人文化为元素命名学校的道路、山水湖湾、庭院廊桥使校园处处充满文化气息,九江历史文化在这里与学校的道路、山水、庭院融为一体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九江地域文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