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编【长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格律诗八首教学资料.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58489664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1.50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编语文精品资料一 格律诗八首作家与作品一、王湾 王湾,唐朝诗人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开元元年(712)进士开元五年(717)为荥阳主簿,曾两次参加政府校理秘府《群书四部录》书成,出任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二、杜牧 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德宗、宪宗朝宰相)孙大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史沈传师、宣歙观察史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有指陈及讽喻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少数以纵酒狎妓为题材的诗篇则流于颓废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房宫赋》亦颇有名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存世三、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同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要求“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诗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明代文学家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一些诗词也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世四、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卢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他上疏请斩董宋臣,并建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恭帝德元年(1275)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于镇江脱险,得人民援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次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逼使文天祥写信招张世杰,他坚决拒绝,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后人于他被囚的兵马司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资纪念他于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可称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诵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思考与讨论 一、《江南意》与《次北固山下》二者之不同,首先是标题的不同前者侧重客旅之中对江南春意的感受,后者则侧重客舟停泊在北固山下时的怀乡之情绪两首诗的首联与尾联完全不同;颔联改动两个字(“失”字改成“阔”字,“数”字改成“一”字);颈联完全相同总体看,《次北固山下》是由《江南意》修改而成标题的不同,甚至影响到主题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的改动,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改动 其次,随着标题的改动,诗意也基本上不同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写的是南国的春意,是总的概述;“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写江南春意的观感,是最后的归纳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客旅之中,飘泊江湖的感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书写怀乡之情,诗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是写江南景色,“失”字看出江南水景的浩淼,“数帆”是描写江南水上风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江南景物中寄寓着怀乡的心绪阔”字虽然也写水景的浩淼,但是却含着此岸愈阔家乡愈远的寓意最妙的是“数帆悬”改作“一帆悬”:“数帆悬”是观景,“一帆悬”是伤怀观景是观赏客观景物,寓托游山玩水的心境;伤怀是感伤自身远离家乡,飘泊水国的悲伤的心境这两者是根本不同的 最后,“数帆悬”是江南水面之景,“一帆悬”则有身世飘零的情绪所谓“一帆悬”,是排除了水中的“数帆”,只写作者客居的孤帆孤帆悬于天地之间,有飘泊零落之感,是极妙的一笔与此事相映成趣的是唐代诗人齐己与郑谷的故事齐己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梅花数枝开”一句,请教郑谷,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佩服之极,将“梅花数枝开”,改作“梅花一枝开”(见《唐才子传》),成为一则文坛的佳话梅花本来开在百花之先,足以表达早春的“早”字。

      而梅花中最先开的只有此“一”枝,是“早”中的“最早”者,妙极王湾将“数帆悬”改作“一帆悬”则更妙数枝开”改成“一枝开”,只是“早”的程度上的不同;“数帆悬”改作“一帆悬”,却从观景变作伤怀,这就不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不同了可见,王湾的改动比齐己更为巧妙 二、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能说通,也都自然流转就是说,似乎不能武断地说其中哪一种解释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确切地说,还应该说第二种解释是更为恰当的为什么? 1.读诗,时时刻刻不要忘记,任何诗,任何景物背后都有一个诗人,或称抒情主人公任何景物都是诗人所用以寓托其意的媒介,所以才叫意境此诗的抒情主人公,当然就是诗人自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释成“花溅泪”虽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溅泪”的是花,那么,“感时”的也是“花”吗?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同样,“惊心”的勉强可以说是鸟,但“恨别”的就不适合说是“鸟”了其实,此句中的“花”与“鸟”不是指事物,而是指原因;不是作“主语”,而是(名词)作状语即,不是“花”感时而溅泪,“鸟”恨别而惊心,而是“我”因为“感时”而“观花”都要流泪,因为“恨别”而“闻鸟”也要惊心 3.如果说“花溅泪”与“鸟惊心”是拟人写法,虽然也未必就不可以,但是在情理上还是难以说通:“花”既不能“感时”,也不能“溅泪”;“鸟”既不能“恨别”,也不能“惊心”。

      所谓“拟人”,也要求合乎情理所以,这种说法,严格说来,还是不可取 三、这是一个感悟题所谓感悟题,是指对诗中语言逐句细品,深层次感悟要感悟语言深层次的东西,不是表面的字义学生掌握了语言的品味,对于读诗是非常有好处的教师在指导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自古以来,诗无定解,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感悟,所以,感悟不必要求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一点,对教师而言未必习惯,但这正是语文观念的一种更新有关资料 一、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景,进而即景抒情的五言律诗北固山,在今江苏丹徒县以北,直入镇江境内,横插江中它三面临江,山青水阔,风光旖旎诗人虽是北方人,但是,他一生中却“尝往来吴、楚间”这首诗就是他到江南旅行时,看到江南好风景而触景怀乡的作品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青山”对“绿水”,倘在别处,未免近于俚俗,而这里在“青山”、“绿水”后面加了“外”“前”二字,倒显得工丽脱俗可见诗人的旅程兼备水陆这两句是行舟停泊在北固山下特有的景色旅客往来的驿路,从青山中绕出,又远远地伸向青山之外;水上的飞舟,好像开到绿水的前边去了于是暂停旅行之意油然而生这二句诗恰好扣合诗题中的“次”字,这就叫做开篇点题。

      诗中也透露些微焦灼的心情好像是说,水上陆地的人儿都有归程,而独我滞留在这山下,漫漫归途,可望何日启程呢?漂泊江南而神游故里之情,淡淡流露,又不留痕迹 颔联和颈联四句,集中描写江上的景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一幅优美的风景图画两岸”和“一帆”相对,表现出水、陆形象的变化因为“潮平”(静、落)才显出两岸宽阔,“风正”(稳、顺)更加使帆悬挂得体这两句写出了人们的眼中景、心里话,手法干净利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含蕴丰富而构思巧妙,也是吸引人的警句殷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胡应麟说:“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海日生残夜”,是写江面开阔而平展,所以,一眼就望到地平线于是在残夜尚未消尽时,红日即已从海上涌出;好像残夜带来了红日,而不是红日把早晨带来似的江春入旧年”,是说江边景物已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好像春的根芽,早在旧年的岁暮就埋种下来生”“入”两字,生动写出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变化,也隐藏着生命衰替的人生哲理这两句虽是写景,含意却高于景物;即景生情,便引出尾联二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面对红日春光,不禁对自己的羁旅生涯大兴感喟旧日消失,旧年溜走,北往的鸿雁成阵长鸣,掠空而过,而自己却仍然远役江南,不知何日返回故里?忽然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只好叫大雁捎封信儿给洛阳老家的亲人了。

      这两句紧承颈联,遥应首联,写出诗人在早春中、客路上所泛起的淡淡乡愁和人生感慨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音节响亮,具有盛唐诗歌的气象,一直为后人所激赏 (吴肃森 毛 筠)二、对《春望》的理解与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然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之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