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数学之二元一次方程组长廊.doc
3页古代数学之二元一次方程组长廊山东 张元林我国古代数学在方程及方程组的研究方面有许多成果,它体现了我国人民对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不断探究,从中可以看出人类追求真理的长期努力,折射出科学文明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门进入古代数学殿堂去长长智慧吧!壁景1:老民田间有一实际劳动中的题目:“耠子耧六十三,百根腿地里钻,两者几何谁会算?”分析:耠子是一种犁地的农具有一根腿,耧是用来播种的农具有两根腿,题目中的“耠子耧六十三,百根腿地里钻”是指这两种农具一共63只,共有100根腿.由题意我们可以设其中一种农具的数量为只,另一种为只,再根据等量关系:“耠子+耧=63;耠子腿+耧腿=100,”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方程的解,即可解决此问题.解:设有只耠子,只耧,根据题意,得:解得:答:耠子有26只,耧有37只.壁景2:《孙子算经》中有一道流传久远的名题,原文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分析:这是鸡兔同笼问题,题中有两个相等关系:一是鸡的头加上兔子的头共三十五个;二是鸡的脚加上兔子的脚共九十四个.设出鸡和兔子的个数,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即可解得.解:设鸡有只,兔子有只,根据题意,得: 解得:答: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壁景3:世界著名的算术书《九章算术》中有这样一道题:“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追之,问几何步及之?”分析:本题可以看作是一道行程问题,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两者走的步数相等.意思是说:走路快的人走100步时,走路慢的人只走60步.走路慢的人先走100步,走路快的人要走多少步才能追上?因此可得等量关系:“等量一:走路快的人所走步数/走路慢的人所走步数=100/60;等量二:走路快的人所走步数=走路慢的人所走步数+100”. 所以我们可以设“走路快的人走步才能追上走路慢的人,此时走路慢的人走了步”,即可得方程组,解得此题.解:设走路快的人走步才能追上走路慢的人,此时走路慢的人走了步,根据题意,得解得:答:走路快的人要走250步才能追上走路慢的人.壁景4:《孙子算经》中的另一道名题:“今有木,不知长短.引绳度之,余绳四尺五寸,屈绳量之,不足一尺,木长几何?”分析:题目的意思是说:“用绳子去量一根长木,绳子还剩余4.5尺,将绳子对折再量长木,长木还剩余1尺,问长木长多少尺?”等量关系是:“引绳长-长木长=4.5;长木长-引绳长的一半=1”,我们可以设长木长尺,引绳长尺,带入等量关系中即可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得此题.解:设长木长尺,引绳长尺,根据题意,得解得:答:长木长6.5尺.壁景5:百个馒头百僧吃,老僧每人吃三个,小僧三人吃一个,僧人老小各几何?分析:本题的意思是说:“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每3人吃1个,问大、小和尚各多少人?”等量关系是:“老和尚+小和尚=100;老和尚所吃馒头+小和尚所吃馒头=100”, 设大和尚个,小和尚个,则老和尚所吃馒头为,小和尚所吃馒头为,带入等量关系中即可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得此题.解:设大和尚个,小和尚个,根据题意,得解得:答:大和尚有25人,小和尚有75人.怎么样?古代数学之二元一次方程组长廊里面的知识丰富吧!前面还有很多壁景,有空再带同学们去看看,再见了!愿你天天有进步!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