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docx
6页《小草和大树》教学随笔太白小学梁胜语文教师教学随笔《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 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 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 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 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 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 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习课文呢?本次教学设计, 我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一、整体感知课文本课以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作为课题,比较接近学 生生活,所以,我先让学生就课题畅谈自然界中这两种事物 的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从形象方面不难概括: 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树则很高大随后,我质疑:如果小草和大树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们认为,它们分 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概括 由:小草象征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树则象征着高贵显赫的 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这样设计,便于学生 产生兴趣,并且为下文学习铺垫二、聚焦“文学”,思索小草和大树的含义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 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 一词,随后我总结质疑:从课题上我们知道, “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 的人。
如果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来看,“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的思考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三、“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由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古诗两首》教学随笔太白小学梁胜《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人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由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詹天佑》教学随笔太白小学梁胜《詹天佑》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一一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生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生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共同感悟文章,最后通过美读再次体味文章相结合。
首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由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然后,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由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思维的交叉互补修正,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人物的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人物的行就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乐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如果修成了就能——。
突由詹天佑的优秀品质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在读中既又一次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文中表达的情感,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优秀品质的熏陶《安塞腰豉》教学随笔太白小学梁胜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曲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豉,后一个“她”指由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豉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
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豉》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小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生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草原》教学随笔太白小学梁胜《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上小学时学过这一篇课文,并对文中“蒙汉情神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记忆犹新。
因此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感动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想象,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让他们说说读悟文字、表达听老师读书后的感受,孩子们能抓住草原的天空、天底下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等方面来叙述,感受到草原天空的明朗、空气的清鲜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象,而且对作者直抒胸臆的愉快之情也表达由来了交流读书感受的前奏曲音乐有着将情感与画面感性表达由来的神奇魅力,加上老师的角色投入,很好地营造了草原的意境,创设了静静地读书、静静地走进语言文字的氛围,学生情不自禁产生了读书感受我结合学生的发言,重点与他们品析“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词句交流其神奇之处,抓住“既•-又•-既愿•-又想”等关键字眼体会到在这种境界里,简直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表达由心中的惊叹、愉悦、舒服的感情!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