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习的专业专业的学习谈香港的教师初职见习.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19052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6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习的专业专业的学习谈香港的教师初职见习    文/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前香港师训及师资咨询委员会主席 程介明新教师的专业感,往往来自初职的经历有系统地塑造一个健康的见习制度,照顾新教师的适应与成长,让新教师接受专业传统的熏陶,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香港在1987年成立了师训及师资咨询委员会,是由教育局长委任的独立政策委员会委员都是社会人士和教育界代表,主席是教育统筹委员会(最高教育政策咨询组织)的当然委员师训会的日常具体工作,由设在教育局的秘书处承担开始的几年,师训会的注意点是教师的资历最显著的,是要求逐步做到全体教师有大学学位与教师专业培训资格,因而取消了非学位的教师文凭(相当于内地专科)另外是提高幼儿教育的师资,逐步废除原来相当于内地中专毕业的资格把“学习”作为教师专业的核心概念大概从2000年开始,师训会开始研究教师的素质结构经过多年的努力,并且参考了世界各地类似的文件,经过了多次的民间咨询,在2003年完成了一份《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成为后来多项政策建议的骨干文件文件把教师的工作分为四个大范围:教与学、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每个范畴下面又分为四个领域:而每个领域又再分为更小的分项,此外,又为每一项描绘出教师职业发展的三个粗略阶段:“基本要求”“力能胜任”“卓越境界”。

      这其实是用分析性的概念,形成教师素质的一个全面概括我们说是一幅“地图”,这对于基层的教师与校长,尤其重要;为以后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搭了一个可靠的理念平台我们申明,这幅地图,只是一个起点,还要靠专业教师不断实践、增润、改进但是在完成这个架构以前,在许多咨询的场合,教师都提出这个架构不应该只是关于工作范畴,而也应该反映香港教师抱有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整个架构又建筑在六项教师的基本价值观上面;坚信学生人人能学;弘扬师德、关爱学生;尊重差异、多元取向;克尽本职、献身教育:团队协作、乐于分享;持续学习、追求卓越当时师训会面前有三项任务:职前教育、初职、在职发展在师训会2003年发表的文件《学习的专业、专业的学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师训会的建议包括:在职前阶段,师资培训机构本身应该成为一个学习群体,培养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在初职阶段,应该引进一个见习期,让新教师在全面的工作环境中接受专业的熏陶同时,在持续专业发展的领域,仿效其他主要专业的做法,建立一套制度,承认和鼓励在职教师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升可见,贯串三个阶段的,是“学习”这个主题是把“学习”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精神、专业素质、专业地位、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香港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正式由2000年开始,关键是把教育的观念,从“人才”话语转为“学习”话语。

      稍迟跟进的教师发展观念,也从“训练”话语,转为“学习”话语根据难易程度,考虑到涉及人数,师训会首先处理教师的在职学习师训会在2003年发表《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的同时,建议了一个《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方案持续专业发展”也是国际通用的名词方案定出了一个软指标,三年150小时(让学校有较大的弹性);包括正规进修以及校内与专业发展有关的活动(例如带引新教师):由学校决定具体执行方案;不设中央硬监管机制,而代之以专业调研与经验推广这是一种新尝试,核心的理念,是“校本”;也就是让前线的教师有空间去考虑、研究与抉择不然,教师们按照硬规定,计满时数,做足功夫也就完了因此这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次运动当然,这背后,师训会和它的秘书处作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和调研事实证明,大多数学校其实都超过了150小时的软指标概括来说,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气,给教师创造了专业发展的空间由此,为香港教师的在职学习,塑造了可持续的文化《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发表与实施,为以后的“教师初职养成”铺了路没有专业学习观念的确立,就很难引入“见习”概念假如现职教师的学习风气还没有确立,本身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就很难期望他们会带引新教师进入学习的状态。

      香港新教师见习计划与专业养成2005年,当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逐渐上了轨道以后,师训会的第二步,就是初职教师的专业养成国际上大量的研究都说明,教师生涯的第一年,往往决定他们以后的专业走向香港的师资职前培养,根据国际惯例,都包括起码八个星期的实习有些师训课程,还包括实习之前的“学校熟悉”活动,不必任教而只作观察但是进入学校成为学校正式的一员,并且负起校内的、尤其是有关学生健康成长的种种责任,与短期的、不必承担太大责任的实习是很不一样的经过讨论,师训会觉得可以积极地、主动地、有计划地为新教师的专业养成做一点事有些地方,新教师的第一年甚‘至头两年,称为“见习期”,或称“试用期”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证明胜任,才转为正式聘用,也才正式成为专业教师;也只有通过见习,新教师才能获得专业资格,这是在经过正式师资训练获得专业证书以后,另外的一个要求香港没有这样的制度虽然教师在合约上也可以有“试用期”,但那是雇用条件之一,是通过行政的审查,观察的是工作表现,而不是通过专业的验证,后者观察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或者叫“能力素质”况且,合约的试用期,也适用于已经入行教师的转职;而“见习期”,则是终身一次因此,师训会决定设立新教师的见习方案,教师的专业发展才算是完善。

      师训会定出的新教师见习计划,有两个主要的元素:一个是“师傅”,也就是个别化的导师;另一个是一份《入职启导工具》,也就是作为见习实践的记录本为了让计划符合实际而又有效,师训会制定计划,分了三步走第一步是用一年的时间,先拟好一份粗糙的《工具》和其他初步的设想,与六所学校合作,这六所学校,都是原来本身就已经创造了见习计划的请他们使用设计草案,目的在于塑造一套可行又有效的见习方案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个环节的推敲研究首先是“师傅”,英文叫mentor称“师傅”而不称“导师”,是因为“师傅”这个词,隐含着以个人为单位的个别化教育与提携,也隐含着以身作则的意味,比较符合专业熏陶的形态第一阶段的六所学校,就有不同模式的师傅典型的模式是一个对一个也有一个对数个的模式,也就是一位比较资深的教师,负责带引两到三名新教师还有数个对一个的模式,特别是有些学校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新教师比较少当然,不论什么模式,这个学校的风气和文化,是新教师得以顺利渡过见习期的最重要因素另外一个讨论,是师傅是否应该与新教师属于同一个“科组”(即内地的教研组)也有学校,师傅与见习教师不属于同一个“科组”,但是属于同一个“级组”,也就是把带引的重点放到学生的课外发展。

      也有新教师担任“副班主任”,跟身学习师傅的经验《工具》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的范畴与分项.但是按照新教师的特点,抽取特别有关的部分,因此比较着重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关怀原来的草稿有六十多页,经过实践,缩减为二十页不到也就是新教师必须要在第一年经历的各个方面第二阶段,邀请了二十多所学校,有中学、小学:有较成熟的学校,也有比较后进的学校主要是试用《工具》,解决大面积实施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三阶段,则是把方案与《工具》放到网上,邀请学校自愿参加《工具》的使用,是由师傅与见习教师在开学初期(甚至更早),逐项讨论,双方明确共同期望的一个学期以后,双方再坐下来,逐项检阅认为已经做到的,打个钩;没有完成,或者觉得还有距离的,就留着不打钩小册子”里面没有地方打叉,因为觉得对于一个新教师的学习过程来说,一个叉的象征太负面了到了一个学年结束,正常来说,应该在大部分分项都有钩,也就是完成了见习的学习过程这里面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元素第一,在见习的过程中,校长的职能计划的设计,校长不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审视人,师傅才是但是在见习这个过程中,校长担任监察的角色,保证整个过程公平、公正因此校长也要在《工具》完成以后,签名表示对于过程满意:但是校长无权干预师傅的评核。

      第二,假如很快地,师傅就发觉这位见习教师实在离专业教师的要求很远,怎么办?这里有个通报系统,马上通报当地的教育局人员,看如何处理不过一般鼓励师傅不要轻易放弃事实上,实行多年,这样的案例极少新教师见习应成为学校的专业责任整个见习方案,没有牵涉到对学校的额外资源投入方案开宗明义就申明,带引新入行的成员,是专业人员专业责任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专业精神得以传承的不二法门因此不能给教师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带引新教师是一项额外的工作负担学校也应该把新教师的见习,看成是学校义无反顾的专业责任虽然如此,大多数学校都会在校内适当调整工作量,让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有充分的余地照顾新教师而实际上,当“师傅”所花的时间,也会计算在持续专业发展的三年150小时以内,也算是一种承认与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一样,这个见习方案,只是建议而已,没有强迫学校参加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愿参加,加以修改、增删但是,假如在网上登记注册,则可以享受学校之间互通的、观摩性质的信息结果,大多数的学校都参加了这项计划没有参加的,也多数有了自己另类的见习计划由于计划的存在,新教师有了期望,以往有些学校置新教师于不顾的情况,已经不再。

      教师是一个专业,已经是全球的共识专业要成长,就要靠每个成员的成长新教师的专业感,往往来自初职的经历有系统地塑造一个健康的见习制度,照顾新教师的适应与成长,让新教师接受专业传统的熏陶,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