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21页第四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2、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圏点勾画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12 纪念白求恩知识目标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2.理解对比手法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情感目标学习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德第1课时1.归纳各段内容的要点,整体感知全文2.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最好配乐):(多媒体出示诗歌)“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这是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抽查四个人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学生读的通顺度及生字词的准确性。
2.抽一人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范读,纠正读音和感情的处理3.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明确: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自然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自然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自然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结构1、深入探究,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思考探究”一)明确:先概述白求恩的事迹;然后赞扬白求恩同志三个方面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后做总结,号召大家学习2.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3.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
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4.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应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自然段中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此题让学生自由发言)5.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自然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自然段?明确: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他最突出的品质,放在第一点重点说;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他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所以就是紧接着说;③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是他对具体业务的追求,放在后面说,体现了先政治后业务的认识原则6.你还知道白求恩大夫的哪些事迹?请上网查阅明确:在英国学习期间,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当听到有人要“照顾”他,让他留在后方延安时,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把座椅从窗户扔出年近50岁,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三、板书设计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精神的意义 总 分 总第2课时1.学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难点)2.理解对比的手法,体会对比的作用重点)3.品味准确、严密的语言一、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体会写法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夹叙夹议,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明确:(1)第一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述白求恩的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2)第二自然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3)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4)第四自然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明确:第二、三自然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的人”和“一班人”对比白求恩不少的人和一班人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技术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对比手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3.第二自然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明确:“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明确:不可以删去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2)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许多”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结合实例,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明确: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句话用了大量成语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文中运用多个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本文在句式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明确:(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二、板书设计写作特点—— 夹叙夹议 对比手法语言特点——用词准确 善用设问句、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可取之处 本堂课从时间安排上,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都比较合理,尤其是小组合作竞赛比较突出,有评价机制,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高,真正实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不足之处 拓展提高环节没有安排进去,课堂的完整性不够拓展方向上,可具体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或夹叙夹议的手法来写一个片断,这样拓展更有意义13 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摘取关键词,分析牧羊人的形象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不图回报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第1课时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2.摘取关键词,结合牧羊人的事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教师多媒体出示三张分别是荒漠、植树、荒漠绿洲的图片荒漠要变成绿洲,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然而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植树,默默地奉献,将荒地变成沃土,惠及上万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植树的牧羊人二、 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简介作者,梳理字词1、作者介绍: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2、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学生读的通顺度及生字词的准确性目标导学二:概括文章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明确:孤独的牧羊人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毅力植树,将荒原变成了绿洲2、标出段落层次明确:⑴ // ⑵-⒇ //(21) 议论 叙事 议论目标导学三:片段精读1、 作者与牧羊人共有几次见面?明确:三次2、 本文以什么顺序来记叙事件的?明确:时间顺序⑴ // ⑵-⑿/⒀-⒄/⒅-⒇//(21)议论 叙 事 议论抒情3、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三次交往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第2—12段)独居;牧羊兼种树;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机、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再见牧羊人(第13—17段)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蜂,性格上没变化,一直在种树,依然沉默寡言草木复现,树木成片,萌发生机,看到了溪水;环境改善最后一次相见(第18—20段)已经87岁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生机勃勃,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环境优美舒适目标导学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1、 牧羊人共种了多少年的树木?明确:“1910年”,“1913年”,“1945年”,种了35年树木。
2、哪种变化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明确:荒原与乐园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3、文中穿插1914年和1939年的两次世界大战,暗示了什么?明确:牧羊人不忘初心,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暗示了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4、牧羊人是一个 慷慨无私、不忘初心、不图回报、毅力顽强 的人▲人类的生存之道是: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家园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文章也告诉我们: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你还想知道关于牧羊人的哪些信息?▲课文所写的是真实的人和事吗?明确:《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