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码影视摄像及策划.doc
12页数码影视摄像与策划概 论一、为何要学l “读图时代”来临对人们认识世界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的文化已逐步脱离了以文字语言为主导的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化文化形态,这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l “视觉读写能力” 的培养:视觉感知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二、怎么学?理论学习+实践 多看;多想;多练;第一章 电视画面第一节 电视画面一、电视画面的定义1、视觉惰性(视觉残留) 当前后具有相关性和连续性的单幅的固定画面在人眼前连续换幅的时候,由于人眼的视觉残留现象,这时候人看到的不是分散的单幅画面而是连续的运动图案2、电视画面 就电视摄像而言,电视画面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我们又可以把它称作电视镜头 电视画面是电视叙事和造型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二、电视画面的作用1、叙事;2、揭示内涵;(也可以说是画面的渗透力、画面的张力)3、审美;三、电视画面的特点1、影视画面的画幅比相对固定;2、影视画面具有运动性;3、影视画面的时间性;4、影视画面的分切拍摄组接叙事;5、影视画面的逼真性;6、影视画面可以再造时空;第二节 景 别一、 景别的概念1.景别是被摄主体/画面形象在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2.景别一般有远、全、中、近景和特写3.恰当的景别能更直接地表达拍摄者的意图,将那些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减或者削弱4.景别是导演和摄像师对观众视觉心理的限定5.景别是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是形成画面节奏变化的方式二、各种景别及其特点1、远景 远景表现广阔的场面,交待人物所处的环境在远景中, 人物在画幅中的大小通常不超过画幅高度的一半,用来表现开阔的场面或广阔的空间远景中的表现主体,往往从属于画面内所表现的环境相比之下,这类画面多是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人物则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2、全景全景可以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以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全景拍摄时,要注意把人物的脚全拍出来,不能仅在足面以上全景中环境空间处于从属地位,完全成为一种造型的补充和背景衬托全景比远景更能全面阐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通过特定环境来表现特定人物,这在各类影视片中被广泛地应用3、中景中景以富有表现力的局部为主,环境为次人物在画面中是不完整的,但是形象已经明显增大,神态相貌更加清晰 中景是叙事功能最强的一种景别在包含对话、动作和情绪交流的场景中,利用中景景别可以最有利最兼顾地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4、近景近景是表现人物腰部以上或者景物局部面貌的画面近景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因此,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近景中,环境被淡化,处于陪体地位,很多情况下,会将背景虚化,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突出主体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神态、喜怒神情尤其是眼睛的形象,眼神的波动,成为了画面中表达的最重要内容,留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神态、喜怒神情尤其是眼睛的形象,眼神的波动,成为了画面中表达的最重要内容,留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5、特写特写是表现人物身体某个局部细节或者某被摄景物局部细节部分的画面构图方面的单一性,直接性,所以还能够突出强化观众对此形象的心理认同感,进而影响到观众内心深处,使之产生共鸣与联想三、各种景别拍摄的不同要求 1、远景(1) 应注重表现辽阔深远的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前景,防喧宾夺主2) 注意形成透视效果,造成一种空间距离感 (3) 在光线处理上,可以采取侧光或侧逆光,突出大气透视效果4) 一般采用静帧形式,即使运动摄像,也应极其缓慢的摇摄5)电视与电影不同,远景容易产生细节过分不清晰,视觉感觉弱化的现象,需慎用2、全景(1)人物不能 “顶天立地” ,要留白。
2) 注重环境气氛和环境因素的表现 (3)可选择前景和背景来突出主体,体现画面空间感觉,同时丰富了内容 3、中景(1)为了画面丰满,一般要避免单人画面,尽量采用双人或多人构图 (2)在双人或多人中景构图中,避免平面排列或者线性布局,要强调前后景关系和角度变化,并适当使用镜头焦距变化来改变画面背景的虚实变化4、近景(1) 拍摄近景时应尽量避免清晰明亮杂乱的背景,防止对观众视线产生干扰5、特写(1)画面内不需前景和背景,只有一个突出细节的主体2)特写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幅度一定不能太大 (3)一系列镜头中不能过多使用特写镜头,否则将减弱观众视觉环境空间关系,增加观众视觉变化节奏,造成叙事上迷茫脱节、疲于猜测的后果四、景别处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被摄对象的景别大小与所表达的信息容量关系;(2) 景别对叙事内容和叙事重点的表现与表达;( 3 ) 景别的组接变化 • 接近式由远到近的组合形式,和画面越来越高涨的情节发展相匹配,适合表现愈益高涨的情绪• 远离式由近到远的组合形式,适合表现越来越宁静、深远或低沉的情绪,并把观众的视线由细部引向整体• 跳跃式景别跳跃变化将对会对片子节奏、视觉效果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 三同镜头(景别、角度、对象)的画面不能放在一起,否则会产生视觉跳动 (4)对不同画面景别的时间长度的控制 远景——10至12秒 全景——8至10秒; 中景——4至6秒;近景——3秒; 特写——1至2秒第三节 拍摄角度拍摄角度有:平角度 仰角度 俯角度一、平角度 如果拍摄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的人或物,那么,摄像者就应该根据人或物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l 1.平角(平摄)l 平角拍摄时由于镜头与被掇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l 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l 画面结构稳固、安定,形象主体平凡、和谐,l 是新闻摄像通常选用的拍摄高度l 新闻纪实性节目常常需要肩扛摄像机拍摄,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l 在用长焦距镜头进行平角拍摄时,可以把纵向运动的物体较长时间保留在画面中,同时又能够因地平面上物距的压缩而使画面形象饱满,l 夸张效果,如拥挤、堵塞等l 以长焦镜头平角调拍夕阳下骑自行车的下班人流,就能造成人头攒动、川流不息的画面效果一)正面 正面角度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和神情二)背面 背面角度拍摄的画面,注重以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心感情。
三)侧面 侧面角度拍摄的画面,有助于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四)斜侧面 斜侧面角度拍摄的画面,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并可使被摄对象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二、仰角度如果想使被摄对象的形象显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倾斜向上去拍摄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对象显得更雄伟高大如果把摄像机架得够低,镜头更为朝上,会使此人更具威慑力,甚至主角人物说的话也会增加分量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有压迫感,特别是近距离镜头,表现尤为强烈,人物再稍微低头,甚至有些威胁感贴近地面的仰摄,可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并能产生比实际生活更强烈的感受配景缩小是仰拍时利用广角镜头所产生的,它使后景影像明显地透视变小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有藐视的味道用俯角度拍摄地面上地景物,有利于展示被摄对象的层次、数量和地理位置等,能给人一种深远、辽阔的感觉用广角镜头在楼房等高处俯拍人物时,远近被摄对象强烈的透视对比,有配景缩小的效果四、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l 客观性角度是指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l 是电视节目运用得最为频繁、最为普遍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l 客观性角度是保证画面真实性和生活氛围的重要角度。
l 主观性角度则是一种模拟画面主体(可以是人、动物、植物和一切运动物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来进行拍摄的角度主观性角度由于其拟人化的视点运动方式,往往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感应第二章 固定画面第一节 固定画面概念与特点1、固定画面定义:固定画面:是指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所拍摄的电视画面"三个不动":机位,光轴,焦距 2,固定画面的特性: (1)固定画面框架处于静止状态,画面外部运动因素消失. (2)固定画面具有视点的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视觉要求.第二节 固定画面的功用和局限一、固定画面功用:1,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2,对静态人物有突出表现作用.3,能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4,利用框架因素可突出和强化画面动态感.5,在造型上类似有绘画,图片效果,但有区别.6,固定画面由于其稳定的视点和静止的框架等特点,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7,与运动画面相比较,主观因素少,镜头多为表现一定客观性,指向性.8,运动画面与固定画面所表现的时间感觉不同.二,固定画面造型局限:1,画面视点单一,主要是受框架限定. 2,一个画面中,画面难有大的起幅变化.3,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4,对运动轨迹,范围,表现较大画面难以很好表现.也不能完整记录运动过程. 5,由于单一框架限定,不如运动画面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生活._三,固定画面适应的场合:1.远、大场面:为了清晰和稳定地表现画面中的景色 , 远景画面拍摄一般采用固定拍摄2.单构图画面:在一个镜头时间内表现一种背景基本不变的构图内容,主要用来表现处于相对静态主体的画面。
3.需要对某一细小事物进行演示的场合;第二节 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1,注意捕获动态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2,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向的调度和表现; 3,注意镜头的内在连续动作;4,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可视性; 5,注意画面的“稳”定性; 第四节 各类静态场景拍摄一、会场拍摄 二、景物拍摄 三、单人拍摄 四、多人拍摄一、会场的新闻摄像1、会场条件;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较枯燥,难以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2、摄像通则;需如实记录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的过程性的画面具体细节如下:2、摄像通则;(1)先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有会标的全景画面,然后到主席台前拍就座人员和主持人;2)在中后方拍摄会场全景画面时可稍偏一些;否则中间的过道会把会场分成两半;而应该让与会者充满画面;(3)拍摄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4)与会者的画面也应拍够,注意捕捉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的与会者;(5)一般都采用平角度拍摄;二、风景拍摄1、选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建筑或者具有比较丰富构图层次的角度、位置进行拍摄2、景别要注意景别的变化;3、构图。
遵循美术构图法,一定要制造美感;4、精雕细刻拍摄精彩动人的特写或大特写镜头;三、静物拍摄1、高架机位;将三脚架升至最大高度进行俯拍;2、竖置物件;将物件竖置在固定物体(如墙面)进行拍摄;3、微拍;注意焦点清晰;4、光斑;注意光滑表面反光所形成的光斑;可适当调整角度来避免;四、人物拍摄(一)单人的新闻摄像;1.注意与拍摄者的交流与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