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不总督”叶名琛--百年的冤屈.doc
8页论文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班级与班级代码 法学四班 课室名称 励学楼409 专 业 法学 任课教师 王金锋 学 号: 姓 名: 邓世杰 实验日期: 年 10月11日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 制 姓名 邓世杰 论文成绩 评语: 指引教师(签名) 年 月 日阐明:指引教师评分后,实验报告交院(系)办公室保存 “六不总督”叶名琛--百年的冤屈 在晚清时期,中国有这样一位官员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文采翩翩,满腹经纶走上仕途之后,在别人眼里,她前程无可限量,而她自己也有着远大的抱负甚至在英军想要攻进广州城时,她运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成功地抵御英军的入侵然后,就在她担任了两广总督之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坚持“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方略,被世人觉得是个昏庸无能的官员,戴上了“六不总督”的称号,背负了一世的骂名。
她就是——叶名琛 叶名琛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迷信,相信占卜了吧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叶名琛像往常同样请出两位神仙进行扶箕,根据“箕仙”所示,广州过十五日必然无事,于是叶名琛信觉得真在广州军民纷纷规定备战,规定设防她却不许,说道“何必慌张,过十五后来,必然没事”她甚至相信自己的梦境她梦见了自己的军队在与英军对抗过程中大胜英军,因而更加把握十足但迷信究竟只是迷信,抵但是科学,抵但是装备齐全,武器先进的英军在“亚罗号”事件之后,英军势如破竹,轻轻松松地久攻破了大清众多城池正是迷信这种无用的封建思想,使得诸多人觉得叶名琛只是碌碌无为的庸官 实则,我觉得,世人并不应当过度地指责叶名琛要说她不学无术?不对,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叶名琛在少年时就“以诗文鸣一时”不到十八岁,她就考取贡生,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不到四十岁,她就被提高为广东巡抚要说她碌碌无为?不对,在叶名琛的指挥下,广州各地组织乡勇,全力以赴做好守城准备,最后守住了广州城叶名琛也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要说她奸猾狡诈,卖国求荣就更加大错特错了她坚持的“六不政策”,其实很大限度在侧面上反映了她本人有着宁死不屈的勇气最后,她不食他乡粟米绝食而亡,于1859年死于印度加尔各答,气节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事实上,叶名琛本人不仅并非什么昏庸无能的官员,甚至可以算是一名有智慧和气节的英雄只是,她的处境实在是太过于无奈了读过这段历史的人都懂得,叶名琛可谓早年得志,青云直上她在内政、外交上均颇有建树,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封疆大吏后来,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时,她遇到了第一次无奈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由于广州人民的英勇抵御,英国人不要说在广州通商,甚至连广州城都进不了为此,英国人多次与清政府交涉,但愿清政府能过行驶一定的手段迫使广州人民开放广州因此,广州不免成了英国人的眼中钉,是随时都会引起战争的火药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叶名琛被任命为广东巡抚在她之前,有不少人坐过了她的位置有带领虎门销烟壮举,却最后由于过于剧烈的抗英行为,被盖上黑锅调任边疆的林则徐有就怕惹事生非,为了求和求稳而签下众多不平等公约的而被世人谴责,被道光帝以二尺白绫赐死的琦善、耆英,叶名琛只能开辟第三条道路,而事实证明这一条路是可行的,是明智的那就是联合群众的力量,不与英军正面作战相反的是,她积极采用袭扰战的方式,使英军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顾夜晚时她差遣沙船,满载炸药冲击在岸边休息的英军同步,还派出火筏对英舰进行火攻,使英舰不敢接近岸边,从而减少了白天中国陆军所受到的炮火压制。
君主也因而对她大加赞赏,封官加爵然而,日益腐败的清政府越来越不得民心人民在国家各地揭竿而起清政府处在一种内忧外患的尴尬时期而更为尴尬的,是叶名琛咸丰四年,广东爆发了所谓的“红兵”起事,20多万人围攻广州然而,叶名琛却孤立无援——清军的主力已经给调去弹压太平天国,因此,她只能奋力守城难以置信的是,她做到了,在人数重大的悬殊的状况下,她仍旧守住了广州城这充足证明了她在军事方面还是有不可小觑的才干的但是,祸不单行虽然抵住了起义的民众,叶名琛却付出了失去民心的代价群众力量也离她而去了而蠢蠢欲动的英兵则来了据史书记载,“亚罗号”事件是英国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的,是借口一种肆意捏造的借口,为的就是可以堂而皇之地趁机打开大清国门如果英国人自身就打算讲理,真的就为了保护其所谓的英籍船舶“亚罗号”的合法权利和大英帝国的国旗尊严的话,那么查清事实,还原事情真相即可但是,英国人不仅强词夺理,并且得“理”不饶人,提杰出多的规定作为中国官员,一位有气节的中国官员,固然是不肯接受(然而后人责怪她的态度强硬殊不知英方是铁了心找茬,不管妥协还是反对成果都不会有多大区别但这正合英国人的意,你不接受,我就打!事实上,叶名琛对这件事件的解决不仅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无能,反而是无可挑剔。
马克思曾经这样评论叶名琛对该事件的解决态度与措施:“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规定她阐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达遗憾,同步她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中国官吏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可以这样说,整件事件的解决方面,叶名琛并不存在什么过错无奈英国是预谋要将事情的错所有归咎于中国,以达到侵略大清的野心虽然摆平了“亚罗号”事件,英国此后亦然会以其他事件为由来打进广州,大肆侵略 再让我们来谈谈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方略一方面是“不战”和“不守”其实,这真的不责怪她当时英军大举攻打,然而清兵的精锐部队呢?全都给调走去平定内乱而无暇顾及这些外患了因此,无兵以战,无兵以守,固然是不战不守了接着是“不和”和“不降”虽然无兵抗战,但是却不能和,不能降在这里,其实“和”无异于“降”你求和了,就等于认输,就等于投降接下来你要面对的就是多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公约叶名琛固然不想当这样的罪人最后则是“不死”和“不走”叶名琛是个怕死的人吗?不是的,否则她也不会不逃跑当年战争时期,英军攻打到圆明园了,皇帝做的第一件事是祭拜祖先,接着就是逃跑到避暑胜地去了。
叶名琛不懂得成为英军俘虏之后会是什么下场但她却没有夹着尾巴逃走而她给押到印度加尔各答之后,将带来的粮食吃完之后,更是绝食身亡了由此可见,她无疑是个高风亮节的人!在虎门销烟纪念馆内,有一“节马碑”,用以纪念三江副将陈连升的战马这匹马在落入敌军阵营后,绝食而死,因而受世人传颂可是,同样是绝食而死,叶名琛甚至还比不上一匹马可悲!可悲!在古代,往往诸多官员,为国家卖命,立下汗马功绩,换来的是金银财宝,升官加爵然而,一旦问题浮现了,例如受奸人陷害,或是做了什么令圣上不满的事情立即把你应有的收回,甚至赔上性命叶名琛就是这样一种例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她立下不少功绩,受皇帝所宠爱但最后,她就由于没能守住广州城,被英军所俘,皇上发布了这样的圣旨作为表达“叶名琛办事乖谬,罪无可辞,惟该夷拉赴夷船,意图挟制,必将肆其规定……该督以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如此看待一种曾经为国家效力的官员,这道圣旨实在是令人心寒!作为后人,我们不应当盲目地去相信历史上某些她人对叶名琛的某些负面评价正所谓“七分功三分过”,叶名琛虽然也有不好的一面,但如果称她为一名有能、有节的贤臣,她也应当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