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译文鉴赏.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74721648
  • 上传时间:2024-08-1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46.2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译文| 鉴赏 '公元 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 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 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 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 孩子睡相不好, 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 睡相不好 裂, 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 “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 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 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 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 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 ,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 “唇焦口燥呼不得” ,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 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 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1.自己的苦 2.周围人的苦 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 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 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 句句蝉联而下, 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 “千万间”、 “大庇”、 “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 ,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 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 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 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