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课程纲要.doc
5页《九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九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授课时间:50--55课时授课教师:张洪军授课对象:九年级一、课程目标:第一章 证明(二)1.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2.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能够证明与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有关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3.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已知角的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合理性.3.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能力.第三章 证明(三)1、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够证明与平形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它相关的结论.2、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 1.能够判断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能够根据三种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三种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2.会画圆柱、圆锥、球的三种视图.3.了解中心投影、平行投影、视点、视线、盲区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1.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能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1.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2.能运用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能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二、课程内容: 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证明二、一元二次方程、证明三、视图与投影、反比例函数、频率与概率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本书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三角形、四边形、反比例函数、视图与投影、频率与概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规范证明的推理过程,加强运算方面的练习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建模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并能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三、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第一章 证明(二)1.1 你能证明他们吗 (共3课时)1.2 直角三角形 (共2课时)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共2课时)1.4 角平分线 (共2课时)回顾与思考 (共2课时)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花边有多宽 (共2课时)2.2 配方法(共3课时)2.3 公式法(共1课时)2.4 分解因式法(共1课时)2.5 为什么是0.618(共2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三章 证明(三)3.1平行四边形(共3课时)3.2特殊平四边形(共3课时)回顾与思考(共2课时) 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4.1 视图(2课时)4.2 太阳光与影子(共1课时)4.3 灯光与影子(共2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5.1 反比例函数(共1课时)5.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共2课时)5.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共1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6.1 频率与概率 (共3课时)6.2 投针试验 (共1课时)6.3 生日相同的概率(共2课时)6.4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1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 (二)教学方式: 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以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知识应用 小组合作 个人展示 达标检测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的过程展开1.问题驱动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生成、探究、交流的问题.2.讲授和训练:精讲精练,少讲多练,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3、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教学进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4、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学生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讲授新知识之前,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6、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点拨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三)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在导学稿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材,发现问题.2.合作交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解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四)实施对策1.空间与图形: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2、数与代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通过类比的方法掌握反比例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会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统计与概率: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4.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6.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转化、建模的数学思想等。
7. 重视反思与知识的重组.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任务或问题驱动,教材提供了数学活动的线索,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个人素质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四、课程评价1.学生评价指标:(1)预习导学稿的情况;(2)课堂学习状态;(3)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4)学生的自信心; (5)合作交流的意识;(6)学生提问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评价方式及结果:(1)把以上六点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2)作业情况.每节课后的作业按优秀、良好、合格来评定.(3)学期结束时的达标检测根据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来评定.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证明过程的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3、教师评价指标:(1)教学反思的评价 (2)教学效果的评价 (3)集体教研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