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障重点学科规划.doc
17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点学科“社会保障”学科建设规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01 年 3 月1一、学科点概况我校从 1986 年起设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险函授专科,并在国 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硕士专业中设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方向,1993 年面向全国正式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专门化, 1998 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有 资格招收新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 8 所院校之一2000 年本 学科获得批准成立硕士点,于 2001 年正式招收社会保障硕士社 会保障博士点正在申报过程之中 目前的社会保障学科隶属于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劳动与社 会保障系,现有专业教师 12 人,包括社会保障教研室和社会保障 研究所两个教学与科研机构其前身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教研室 曾被湖北省教委评为 1995 年度省级高校系统先进教研室,劳动人 事与社会保障党支部曾荣获省高工委 1998 年度全省优秀党支部的 称号 我校社会保障学科是全国起步最早的几所院校之一,经过十 四年的发展,已逐步建设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和科研方 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特色目前社会保障学科的综合实力在中 南地区同类教学与科研机构中居于前列,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一)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研究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吸收西方理论的合理内核,采用静态与动态、局部均衡和一般均 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范畴进行探讨其 特色是: 1、注重社会保障的公平、效率和产权的研究,这三者之间的 不同组合及其兼容程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各异的内 在根源,其相对运动性决定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客观必然性 2、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和经济增长的联动效应研究分配效应 时,不仅研究代内的再分配效应,而且研究代际间的再分配效应; 研究经济增长效应时,考察社会保障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 关系 3、注重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理论研究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2进行分类和比较,包括对不同制度模式的国情背景、制度起源和 和变迁的约束条件、运行成本等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从而 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二)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是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进行了多层次、 多维度的系统研究,其特色在于: 1、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系统建构的角度研究不同的社会保 障制度类型、不同制度安排在排列次序、配置格局、聚集状态、 联系方式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不同特征的分布与组合,及其 内在的层次性、运动性和结构性、功能性联系。
2、动态研究不同的社会保障基金融资模式、财务结构与储蓄、 税收、投资、就业、消费预期等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 3、注重社会保障制度与各相关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在 改革中的逻辑顺序、临界速度和依托条件方面的研究三)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信息系统研究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是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的主体范 畴其研究特色在于: 1、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现代投资学等多学科 的知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使用、等进 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并突出社会保险的各项技术指标分析 的量度性和精确性 2、注重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营运研究,本研究方向通过对发 达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滚存余额进入共同基金市场的切入点、运营 规则及其监管等的借鉴性研究,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提供参考性 政策建议 3、注重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及其经济增长效 应研究社会保险基金对储蓄、投资、消费预期以及劳动力供给 等经济变量有明显的影响 4、注重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研究包括系统设 计、软硬件配置、网络服务及网络安全等等四)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作为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3目,在基金性质和管理方式上与其他保险项目有明显差别,与社 会保险并行不悖,各司其职。
社会救济的研究体现着国家对公民 “生存权”的保障以及经济学的人类关怀其主要特色是: 1、突出拓展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渠道的研究 2、注重制度创新研究注重社会救助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 特征的变化 3、注重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的比较研究包括两者在运行机 制、依托条件、管理机构、资金来源、资金的财务管理等方面存 在的差异及其内在合理性与适应性研究 4、理论分析与公共政策应用研究融为一体社会救济的资金 来源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需要研究与 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攻关、协同作战的路径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主要局限于城市范围,农村成 为盲区,仅存的少数社会保险项目也相对零散,不成体系目前,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界定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内容及内部相关关系,探讨建立有特色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 理论和方法是当前社会保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研究方向 的特色在于: 1、以计量研究的方法探讨国家财政支撑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寻求促进社会保障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互动 发展的路径 2、立足我国国际,考虑农村传统,建立适合经济发展形势的 农村社会保障最优模式选择,构建立足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 制度框架,包括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的保障内容及其相互协调关 系。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当前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研究,探求国家在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上如何体现统一、公平和效 率 4、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研究,包括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社会保 障基金的筹措、管理与测算,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4三、学术队伍(一)师资队伍结构本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现有 12 名专业教师中,教授占 33.3%, 副教授占 33.3%,讲师占 25%,博士和硕士所占比例分别为 8.4%和 33.3%;35 岁以下的占 33.3%,36-45%岁的占 25%,46-55 岁的占 33.3%(见表 1、2、3) 主要学术骨干有赵曼教授、张怀富教授、陈全明教 授、马振杰、王长城副教授、袁和平副教授、刘恒庆副教授、蒋文莉副教授 等表 1 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合计人数443112百分比%33.333.3258.4100表 2 学位结构 博士硕士 其中:在职博士生学士合计人数142512百分比%8.433.316.741.6100表 3 年龄结构56 岁以上46-55 岁36-45 岁35 岁以下合计人数143412百分比%8.433.32533.3100(二)学科带头人赵曼,女,1952 年 2 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财 政部系统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现任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 所所长被聘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社会保障研究中 心)副主任,该基地专职研究人员兼任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学 会理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劳动与社会 保障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委员和特约研究员,湖 北省政府“十五”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经济学团体5联合会理事,湖北省工会学会常务理事获 1998 年湖北省人民政 府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障基础理论与制 度结构” ,从 1995 年 1 月至 2000 年 1 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 上发表论文共 57 篇,出版专著 3 部获奖成果共 6 项主持完成 和主持在研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共计 12 项主要代表性的科研 成果有:《社会保险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 《社会保障理论探析与制度改革》 (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 《医疗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 (1996 年 获湖北省首届人文社科基金奖) 、 《再就业工程与市场化目标》 (《经济日报》理论版 1995 年 12 月) 。
目前主持的主要项目有: “中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医患双方道德风险规避” (199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 “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研究” (1997 年财政部课题) 、 “养老保险制度结构调整与基金运行风 险防范研究” (人事部重点课题,获人事部 1999 年度出国人员 A 类科研资助) 、 “关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研究” (1998 年教 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张怀富,男,教授,1942 年出生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网 理事,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劳动和社会 保障学会理事、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省宏观经济学会副 会长、武汉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险 基金运行与信息系统研究” 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21 篇,出版专著 2 部获奖成果共 4 项,其中省级 3 项,部级 1 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论文《中国劳动力输出与人力资源开发 利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 年 1 期) 、专著《宏观经济发 展分析与调控》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专著《中日年薪 制比较研究》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等等陈全明,男,1955 年出生,教授,经济学硕士。
湖北省人事 厅特聘专家,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 “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救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国内外重要学 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45 篇,出版专著 2 部(参编) 科研成果曾 两度获得省部级奖励承担的课题主要有:人力资本运行与法律 保障(人事部 1999 年课题) 、劳动经济课程体系研究(湖北省教 委 1996 年课题)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人事部 2001 年课题) 、湖 北省教育支撑体系研究(湖北省教委 2000 年课题) 代表性的论 文有:《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考》 (《财政研究》1996 年 第 11 期) 、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营运及其监管》 (《投资研究》61999 年第 9 期) 、 《医疗消费价格居高不下的症结及其对策》 (《价格理论与实践》1998 年第 10 期)等等王长城,男,1961 年出生,经济学硕士,国民经济学在读博 士,副教授中国劳动学会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和社会保障 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工资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 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主 要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在国内重要学术刊 物上发表论文 15 篇,公开出版著作 1 部(著者之一) ,获得省部 级成果奖 3 项。
主要代表性成果有:《高校劳动科学课程体系设 置与改革》 (湖北省劳动学会 97 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 《论企业自 主分配的基本条件》 (中国劳动学会教学分会 95 年优秀成果一等 奖) 、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及其处理》 (《中南财经大学学 报》2000 年第 1 期)等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城镇化与结构调整 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与对策” (国家计委“十五”规划课题) 三)主要学术骨干刘恒庆,男,现年 49 岁,副教授主讲课程有:社会保障基 金管理、社会保险会计、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本人研究方向 与特色:社会保障学、会计学 袁和平,男,现年 49 岁,副教授主讲课程有:投资经济学、 投资管理研究并参与湖北省“八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 保障制度与体系研究”的研究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 材的编写工作本人研究方向与特色:劳动经济学、投资学 刘俊霞,女,现年 40 岁,硕士,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在读 博士生,讲师主讲课程有: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薪酬管理本人研究方向与特色:社会保障学、收入分配与薪酬 管理 蒋文莉,女,现年 34 岁,硕士,副教授主讲课程有:劳动 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管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