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中国:传统与变革》感想.doc
4页读《中国:传统与变革》感想 - 改以自强 ——读《中国:传统与变革》感想 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传统与变革》这本书的时候,我是震惊的,因为作者费正清是一位外国友人,我很难想想一位外国学者,他眼中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在他看来20世纪初,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在外国人眼中是怎样的?是不是我读完这本书就能找到答案 那么先来说说这位伟大的外国友人:费正清,他是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1955-1973年费正清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哈佛的希根森历史讲座教席直至他逝世前〔1991年〕,他领导着美国的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与其说《中国:传统与变革》是费正清先生的一本中国通史,倒不如说是美国政界高层洞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作为一个局外者看中国,自有他的一种看法,我们如今需要的就是跳出自己的局,站在外边看看我们的开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这样 身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中华文明是何等灿烂辉煌,中国文明是博大悠远,于是小时候的我们莫名得就有了一种身在这片土地的优越感当我们随着时间长大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国家其实曾经落后而又贫穷。
时间封印住一切,过往的事情已无人能改,但对事情的记述却难免或有意或无意的局限性 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有关中国最重要的事实,首先就是那儿居住的人口众多;其次是中国人具有非常不同的生活方式;再就是他们正在经历着迅速的开展与变化西方史学家与我国史学家的一大不同是全球视野国内史学界一向固步自封,只知埋头钻研故纸堆,却不知放眼世界费正清等一些西方史学家,擅长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里进展东西方历史的比拟研究,从而让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对待我们的国家 在费正清先生看来,要到达中西方之间的和谐,要以互相理解作为根底,而这种理解又必须建立在对不同民族的不同习惯、态度,理想和自我表达方式理解并互相欣赏的根底之上他的著作处处流露出这样的思想费正清先生认为:即中国的文化一旦形成传统,就具有宏大的稳定性,即使有开展,也不过是内部稍作调整,除非外来作用,否那么中国难以跳出传统的窠臼 就比方说作者在第八章中讨论明代社会与文化时,粘取“汉族文化中心”进展分析^p ,指出“中国的国家和文化是严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即使中国在军事上败于“蛮夷之手”而被异族征服,在文化上却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并成为最后的成功者。
从斯时代起,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憎恶与轻蔑,以及一味关注本国事务的狭隘视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中心思想” 看到这不觉心中一痛,想当初明朝强盛时期,南至日本,越南,北至朝鲜半岛,西至土耳其斯坦局部地区全都成认中国的宗主地位当时还有郑和7次下西洋的壮举,但结果只是为皇帝带来了麒麟——长颈鹿而已,而葡萄牙在十五世纪却可以凭借自己的海上力量成为世界强国这也许只能用”文化中心“来解释了,而当时日本也曾心甘情愿成认中国宗主地位,因为其朝贡获得的封赏远远大于其进贡的,且能进展丰厚的交易甚至垄断对华贸易,但其并不是真正的臣服或放弃本国的主权洪武帝曾下旨责骂足利大将军“蠢尔东夷,僻处海隅……不服王化,任尔下民胡作非为”,而后者反唇相讥说,“天地恢恢,不为一人而设”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和价值观去评论世界,而别人也以同样的目光对待我们,当我们深陷其中的时候,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容易被别人所左右看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醒悟,之前的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史实材料,但却未加以分析^p 评论,很难把握之间的因果联络但是费正清,以一个美国学者的身份,对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得不让我对他的这种睿智的史观产生佩服之情。
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来解读,让我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不虚此读 周桂桂 第 页 共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