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4页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专业代码:120405)120405)土地资源管理学是研究土地资源与资产之利用、配置和管理的一门科学,是人地关系中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具有应用基础和管理基础一、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且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研究、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2.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或应用前景二、研究方向二、研究方向根据当前学科发展趋势,结合本校和本系的强项方向,师资队伍与技术条件,研究生方向培养方向主要有: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IGBP 研究领域之一,当前地球科学研究之前沿,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响应与模拟研究、GIS与 RS 在 LUCC 研究中的技术应用、土地质量等2.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之纲要,具有龙头和引导的作用,对土地利用、城市化发展、耕地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应用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等。
3.土地经济:土地作为基本的资源类型,基本的生产要素,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功能,涉及自然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土地经济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三农”问题等,其主要内容有: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评价(城镇与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三、招生对象三、招生对象土地资源管理内容涉及面广泛,生源可来自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及相邻学科的具有良好数理基础和坚实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或拟深造的在职人员年龄限制同国家规定2四、学习年限四、学习年限三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五、课程设置五、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政治理论课)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 32 学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至少 3 门本学科本科段核心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计学分本课程体系同时适用于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硕士学位课程名称任课老师授课时间学分数A 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秋2 学分 硕士英语秋4 学分 自然辩证法春1 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春1 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春1 学分B 类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张振克 周生路秋2 学分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张 捷 章锦河 张宏磊春2 学分地理信息科学李满春 程 亮春2 学分C 类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黄贤金 钟太洋秋2 学分 土地管理基本问题周寅康春2 学分 土地评价与规划原理周生路春2 学分 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濮励杰 朱 明秋2 学分 土地科学原理张建新春2 学分 土地经济学陈志刚 黄贤金秋2 学分D 类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进展甄 峰春1 学分 城乡区域管理与政策研究罗小龙秋1 学分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讲座陈 雯春1 学分 环境问题专题讲座徐海根等秋2 学分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与应用何金廖 李 祎 汤爽爽 揣小伟春2 学分土地政策与规划评估钟太洋 陈 逸春2 学分3国土整治原理与方法金晓斌秋2 学分(注:A 类课不少于 7 个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硕士英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B 类课三门必修,C 类课不少于 6 个学分,转型期课程至少选修一门,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 3-4 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六、教学与考核方式六、教学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Active 方式,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考核方式:1.学位课程结束后有严格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2. 加强中期管理,实施中期考核3. 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研究基础上,撰写学位论文,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4.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实践及教学工作七、学位论文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学位论文选题:应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与前瞻性,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结合,与科研任务相结合,选择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具有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的课题2.学位论文开题:实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一般安排在课程阶段结束后或拟毕业前一年进行开题报告应说明所选课题的来源、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依托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资料情况、技术手段或实验条件、工作进度、预期成果等,供研究生指导小组或专家组和导师评议审核指导小组或导师和专家组应对学位论文选题严格把关3.学位论文答辩:按照学校对学位论文的总体要求,严格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程序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或应用前景对达不到学位论文要求的,4应建议延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八、质量监测八、质量监测1.检验本专业毕业硕士在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国家企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检验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国内、国际科技界的需求及其市场价值。
2.对在校硕士生各培养环节及时监测,按时达到对硕士生必须达到的量化指标(完成必须的学位前论文等)及时调整,使其在校期间严格按培养目标进行3.对毕业的硕士生进行追踪调查,导师将在一定时期内对硕士生作继续帮助、指导,使其在科学上早日作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