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唐宋诗人笔下的儿童.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90256
  • 上传时间:2017-08-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唐宋诗人笔下的儿童儿童生活是古代诗人们喜欢的题材,诗人或赞美特殊环境下儿童的出色表现,或从整个生活画面上讴歌儿童的存在给生活带来的情趣,或写儿童的劳动、游戏童心不泯的诗人善于捕捉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童趣盎然的一举一动,常写出能使孩子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作品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几乎是历代儿童读唐诗的必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以一个儿童的眼光观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堪称儿童诗中的极品唐诗人胡令能的童趣诗《小儿垂钓》,也写得绘声绘色充满童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头发蓬乱的孩子,熟知鱼儿喜欢阴湿水域的特点,又怕响声惊动鱼群,便选择人迹罕至、阳光难照的草丛作钓位,不拘形迹专心致志钓鱼栩栩如生的童钓形象跃然纸上,尤其对问路人故不作应的神态,更让读者忍俊不禁、难以忘怀诗圣杜甫有一首《江村》,将自己小儿子敲针作钩的天真童稚活鲜鲜地描写出来,令人倍感可亲可爱——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

      此时的杜甫结束了四年的流亡生活,在成都的浣花溪畔暂时安居其中“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面对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白居易的《池上》则用白描手法将一“偷莲 ”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个扑蝶的儿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南宋叶绍翁《夜书所见》描绘了捉蟋蟀的儿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的儿童则是劳动的参加者——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些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也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老夫妇和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多么温馨、淳朴、自然啊!词中蕴含了词人喜悦之情唐五代时期吕洞宾笔下的《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洞宾,名岩,唐末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牧童》一诗让我们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北宋贺铸《茅塘马上》的牧童则是诗人心灵的一面镜子——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官场失意的诗人,回过头来看到牧童,顿生羡慕之情,认为还是牧童生活得有意思诗人隐退之意不言而喻,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此理,所以北宋黄庭坚的《牧童诗》更是众多“长安名利客”的一面镜子——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诗人由牧童的悠闲生活想到“长安名利客”,两相对比,褒贬自喻,从中也可看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不与市井合污的处世态度北宋雷震的《村晚》中的牧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后两句最常被引用来歌咏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古代的作家诗人们不仅关注儿童成长、亲身实践“诗教”的责任,还写出许多童趣盎然的儿童诗,成为中华文学大观园中的奇葩这些诗歌在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中发挥了“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的作用,正如古语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