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七年级课堂教育教学随笔(20篇).doc
19页[ [原创原创] ]七年级课堂教育教学随笔七年级课堂教育教学随笔(20(20 篇篇) )一、希望有个好的开始 今天首次与初一新生见面 带着一脸灿烂,把严肃暂时收起来,变一下音调,尽可能让声音轻柔一些:“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学校!我们将一同走过初中三年,三年以后,你们将从目前小小的你变成高大的你,同时,你会感到自己在整个初中阶段学到了不少东西,长了不少见识……”一阵煽情,一番表白,一番自我介绍,一番普通话宣读教材编者的话,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同时由于在假期预报名中已经有几位学生与我有过一面之缘,因此从表情看,他们很快接受了我 趁势,布置我的课堂作业,让他们马上写几句:姓名、来自哪所学校、以前的数学教师是谁、对数学的感受、对新学校的观感、对新教师的感觉以及写自己想表达的所有感受 这些刚刚小学毕业的学生,对于如此即时作文(暂时就作文吧),表现出的热情差距很大,我看着他们写,有的同学马上按我的说明洋洋洒洒写起来,下课时半篇有余;有的同学咬笔杆,那纸呀,写了撕,撕了写,最后交上来却只有几行字 有趣的是,一位同学实在写不出来,干脆把教材扉页的话写上 一位同学表达了对数学的讨厌之情 一位同学写了小学曾换了三个数学教师,但她一样热爱数学,她的热爱不随教师的 变化而改变,她希望在初中仍然能够快乐学数学,同时说自己自自尊心强,小气,希 望老师今后批评她时顾及面子,不要当着全班同学面(因为我曾向他们提起,尽可 能提出自己的要求与愿望). 多数同学表示了我这位新教师的和善,他们喜欢上了(窃喜)。
插曲:吸取以往教训,对我这姓专门进行了讲解,希望他们今后无论叫还是写不要出错.特别是写,不要把她写成与那字紧密联系的另一个字,甚至我还给他们讲了笑话 反思: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对于刚刚进入新学校的初一学生,第一堂课没必要急急忙忙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磨刀不误砍柴工设计一些项目多渠道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同时也让他们对老师有一些了解,有助于后来的教学二、推普工作何其难 今天出洋相了 学完了《有理数》这一章,进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 从本章开始,时不时会在嘴里唠叨 x、y 等字母,而对于普通话非常蹩脚的我来说,无异于受折磨 当让学生看完了教材第 68 页的问题,师生一道来解决此问题时,绕过小学时候的算术解法,设法通过设求知数寻找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本章要学习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流程按一般设计正常进行,可是,在读未知数时,却闹了一个笑话,“x”的发音不知怎么算准确,结果分别用了两种调发出来,在学生回过神来时,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开了,教室里一片闹哄哄,其场面令人尴尬 教育部明文规定,要求各校园必须学说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教师和学生基本达到规定的普通话等级现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特别是理科教师,由于未受专门训练,尽管也进行过测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放了人情,过了等级关却未过技术关,真枪实战时,这些教师的普通话基本讲不出口,而从村小毕业的学生,普通话也不能达到相应水平,师生之间相互制约,占据校园的仍然是地方语言。
本来,从新学期开始,自己暗下决定,一定要将普通话进行到底,但是,当读到那些拗口的字母时,变味的话使课堂效率降低了有学生大胆反应,说他们听不懂,另外,当老师讲普通话时,学生回答问题自然也应用普通话作答,而那些个来自偏僻村小从来未用普通话表达过的学生感觉非常难为情,并由此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本堂课后半段,我就恢复用本地话完成了教学任务 反思:教学基本功的练习不能流于形式,对于学科教学,还应该针对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练习要真正将推普工作落到实处,还得营造一个大环境三、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三、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本市于去年 07 级开始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关于新老教材之比较,从外观看:版式设计新颖,颇具特色,具有启发性从内容看:新教材多源于社会,贴近生活实际知识呈现成丰富多彩之态势,题型设计多层次化,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但从上一个年级教师的使用情况看,感觉知识体系的严密度不如老教材,对于一些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有些过深,不切学生实际在未使用这个教材之前,就有老师开玩笑说,必须将两种教材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相对顺手了 果然,今天学习将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的合并问题教材的本意是借用有理数的乘法分配律的逆:ab+ac=a(b+c),将 a 用任何一个字母代替,仍然可以提到括号外面来而将里面的系数进行运算,从而将两项合并成一项。
教材里:一没点出同类项的定义,二在前面未提出单项式的概念,因此学生对项与系数都不是十分了解好在这里从具体例子进行了说明,聪明的学生自己看书也能懂,但是今后用上不一定会,更不会用数学语言将其准确描述书上将“合并”二字直接由例子引出,看似将问题简单化,但是,由于后面解一元一次方程也要反复用到合并同类项,与其后面遇到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还不如借鉴老教材的办法,干脆在这一节先给学生明确同类项概念,再介绍合并法则,虽然那些例子就来自于教材,但由于专门提出来了,并且给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字,明显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教学效果也较好,而且为后面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知识储备 教学时,活学活用教材,不作教材的奴隶,才能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只是给我们教学提供一个参考的蓝本,我们每位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身教学实际,改变教材顺序,适当扩充教材内容或将一些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用于学生自学或仅限于了解范畴 让我们都能作教材的主人四、中途离席的男孩与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今天到班里,准备讲新课《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师生互相道了问候,习惯性地放眼朝那角落看去,果然出现了一个空位我知道,前几天一直在被班主任修理的玩劣生波终于自动放弃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波由于上课传纸条、平时戴耳环出入校园、出钱请人帮他做作业、与同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少年伙,班主任多次教育,并曾交给学校,但反复性大,最终成了老油条,油盐不进,甚至动不动就往外跑,最终班主任请其家长配合,但家长限于认知水平,也无能不力,让波自己选择,离开学校不再受管束或许是波目前最大的愿望,中途离席成了必然看到人去位空,讲课的兴致似乎也受到了影响今天主要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要是以前,波是会积极参与这种与现实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课堂的商店以60 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 25%,另一件亏损 25%,问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不亏不盈对于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很少上街买东西,更不知道这个盈亏为何物的,他们理解本题就有困难,理解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可以凭良好的数学功底进行列方程运算得出结果,但自己头脑里难以把这个数学模型与现实问题相联系,这就是所谓的读死书,而对于有亲戚朋友或家人中有生意人的或自己本身在这方面悟性较高善于观察的同学,他们理解就不一样,他们能够很快将此问题融入到现实中,在明白了题意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就不那么吃力了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
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但是,这只能是治标之法,要让学生多接触实际,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进行亲身体验才是治本之道对于波,过早离开课堂,或许并不全是坏事,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过早步入社会的他,将面对许多实际问题,为了应对,他会主动寻求方法,这与课堂学习相比来得很直接,效率可能会更高,只是,希望他不要误入歧途!五、谁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弄丢了五、谁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弄丢了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 3、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 在进行垂线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设计如下探究问题,这是新老教材共同编排的内容,我也不例外,直接借用 本来以为同学们能够高高兴兴地拿出工具,有板有眼里作开来,或独立操作,或相互讨论,估计不一会功夫就能得出预定的结论 在我巡视课堂期间,却发现了以下景观:有学生半天找不出工具,有同学找出了三角尺或量角器却不知下一步如何处理 看到此景,我询问学生,在小学时作过作一条直线的垂线吗有稀稀拉拉的回答声,说学过,我们会,有更多的学生表情木然地看着我唉,看来确有部分学生已记不得小学都学过些什么了。
没办法,我只能先在黑板上亲自演示,再让他们如法炮制,最后请学生上台表演强化 我在想,对于数学中的简单作图,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但我恰恰就是这个主观的认为高估了学生,再看几组镜头:一个学生手持三角板,不知将直角顶点放在哪;一位学生拿着量角器半天比不出 90 度的角……是他们小学时没学过这一节,回答肯定是否,是小学老师没教,不用说,也应该作否定回答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在学的时候不认真,或者是老师强调不够,或者是他们只参观了老师的表演而自己并未动手俗话说,把戏不过手就学不到家从眼前的情况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差了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国家建设需要大批技术型人才,不但会动脑,更要会动手,新课程倡导学有用的数学,就是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越发重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亲身探究,这样才更能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六、再说三线八角六、再说三线八角 今天学习直线平行的条件,老教材叫直线平行的判定,换汤不换药 新教材先让学生思考按前面学过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是不是就是让我们画出两个相等的角,而这两个相等的角具有某种位置关系。
小框框出示:称这样的两个角为同位角其中同位角三个字加黑以示强调,同时提出问题:它们具有怎么的位置关系?图中还有其他的同位角吗?标记出它们 教材就得出了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我总觉得这样淡淡地提出同位角,学生根本不能真正理解其位置关系 在老教材,三线八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直是难点,但放到新教材里怎么就这么轻摸淡写的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应该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平面几何部分的重点,而要会灵活使用其平行条件与性质,这三类角的识别必不可少,但恰恰学生在识别这三类角上常常出问题 带着疑惑,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上法 于是让学生画出两条直线,再画一条同时与它们的相交的直线,让生观察,共顶点的角有些什么关系,不共顶点的八个角又有些什么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将不共顶点的八个角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从面引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论,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甚至与与生一起总结了三类角的位置形象“F”、“Z”、“U”…… 反思:这种讲法知识的系统性较强,为前后知识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但是,也制约了部分学生的思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习得的时间较少,也是不信任学生的表现,这应该是传统的学生观在作怪,但是,为了应试的需要,新瓶装旧酒的事还得适当作作。
七、平移,移出精彩七、平移,移出精彩 将物体从一个位置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就是平移,仅从字面理解学生都是很容易接受的 学习了平移,相信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这是有别于老教材的一节新内容 当让学生打开课本,眼前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美丽图案时,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这是怎么弄的呢?我能不能也制作出如此美妙绝仑的动人画面呢?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什么是平移,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平移图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着色装扮自己的图案,课堂热热闹地进行 热闹过后,总得复归平静,生活中时时蕴含着深奥的数学知识,但我们得善于提炼 如何规范地画出按某种条件平移后的几何图形,是学生热闹复平时遇到的一个难题 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跟着书本或老师一步一步如此这般机械操作,也不算难,关键是要让他们真正明白为什么这样作对应点、作平行线,都得让他们从根上进行理解,我自己感觉在这点上自己引导得不是很到位有几下原因:一、平移概念学生首次接触,第一视觉是优美的画面,第二视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