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轼的心灵探讨.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813312
  • 上传时间:2018-09-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6.7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点击数:2547 【字体:小大】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是他整个人生尤其是其词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儒道禅这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比之于苏轼其它时期的词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生命存在状态的多元性更为特出、鲜明和完整正所谓 “ 悲愤出诗人 ” ,人生的不幸往往造就文人之大幸黄州时期是苏轼词作的丰收期,据薛瑞生先生考证,苏轼自元丰三年 (1080 年)二月一日至元丰七年 (1084 年)四月一日谪居黄州时期,词作近100 首,占其整个一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词作总数360 余首)通过纵观这近百首词去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我认为从 “ 失意苦闷 ” 、“ 乐观旷达 ” 、“ 了悟人生 ” 三个方面,来看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失意苦闷: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他的正式官衔美其名曰“ 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 ” 本州岛安置 ” 意味着不得参与公事,这对于仕宦之人来说,几近于流放乌台诗案之前,苏轼仕途虽然没有如 “ 当时共客长安 ” 时, “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那么得意顺畅,但他外任地方官的: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倒也不失为富庶之地,虽未跻身魏阙、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确也是不低的实职,可供有所作为,“ 苏堤 ” 便是其业绩之一。

      然而黄州却是个“ 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 ” 的蛮荒之地,而且不得参与公事,欲有为却偏缚紧了手脚,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浣溪沙 · 半夜银山上积苏》),“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江城子 · 黄昏犹是雨纤纤》),这形象地写出了苏轼作为一个失意文人士大夫—— 迁客骚人的凄凉无奈 吟” 字之前加一 “ 冻” 字,吟本无所谓冷暖,置一 “ 冻” 字,寒意即出,似乎苏轼在咀嚼体味这人生之凄凉,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而坐是“ 孤” 坐, “ 谁伴 ” 即无人伴,这透露出了苏轼心里的寂寞与孤独贬黄之时,苏轼四十有三, “ 衰髯 ” 、“ 病目 ” ,已见人生之秋矣这些字眼传递给我们的是这样一个信息:词人贬黄之时,生活上、心灵上都是很“ 失意苦闷 ” 的,正如他自言“ 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 ,倍感人生之多艰难度:“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菩萨蛮 · 风回仙驭云开扇》)再试比较两首中秋词中的句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酒贱常愁客少,明月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酒凄然北望 (《西江月 · 世事一场大梦》)《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作于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苏轼时为密州知州;《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则作于被贬黄州之时在密州之时,与子由分离两地,虽然作者恨月“ 长向别时圆 ” ,对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这固有的缺憾感到无奈,但尚且能自我宽慰:“ 此事古难全 ” 在最后,仍能乐观地为人生缺憾划上一个大大的满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虽是离别怀人之作,却不像其它作品那样弥漫着悲愁之绪,而得之以飘逸再看黄州中秋所作的《西江月》,却别是一番滋味此时之月是“ 明” 的,但主观之景却迥异于客观之景,出现在作者脑海中的是一个与眼前之景对立的暗色调画面,“ 多被云妨 ” ,明月往往被云遮住了亮光——美好的理想、希望也往往受阻难以实现黄州之前还能光明地设想即使相隔千里之遥也能共有一轮明月,而今却是 “ 谁与共孤光 ” ,月光并未变,变的是人生的处境和心境贬谪黄州,作者内心充满的是对人生的孤独凄凉感,以此心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故光也是“ 孤” 的所以, “ 把酒 ” 也不再是痴痴地闲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 ” 那样悠然浪漫,而是“ 凄然北望 ” ,胸中有万语要吐,却只能哽于喉中,一切归于寂,时间的流逝也仿佛为这沉痛的时刻而止。

      比较这两首中秋之词后,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贬黄前后心态发生的转变有多大乐观旷达:体味了人生如此多的“ 失意 ” 之后,苏轼虽然觉得人生虚幻,但并未因此而沉沦,而是在心灵上做着积极的求索,以摆脱这种外界世事在心理上造成的“ 失意 ” 感东坡的失意苦闷之情逐渐演化为坦然超旷之态《定风波》是这种旷达心态的代表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处风雨忧患而放旷超脱的心态流露笔端经过了各种思考与思想的磨练后, “ 苏东坡在黄州形成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现形式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的生活困境和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东坡》)。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衷疲颓唐之病即使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也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自适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音,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闲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他比较完整地表现出由积极进取转而压抑苦闷又力求超脱自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再次,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乐观,自强不息,这不仅表现在他的个人精神世界,还表现在他的辉煌的政绩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 山下兰芽短侵溪》旷达如此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 干》)苏轼正是这句古老格言的贯彻者: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者,其动而不息也维其动而不息,是以万物杂然各得其职而不乱,其光为日月,其文为星辰,其威为雷霆,其泽为雨露,皆生于动者也使天而不知动,则其块然者将腐坏而不能自持,况能以御万物哉! 了悟人生:从被贬黄州以后的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 仁者不忧 ” 、“ 君子坦荡荡 ” 、“ 浩然之气 ” 的精神与佛家 “ 当下即是 ” 、“ 看穿顺逆 ” 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

      同时,依靠艺术的激情来完成心理的宣泄,苏轼曾经自述:“ 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从十指出也 试看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者甚干忙?前事既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叫是罪,三万六千场,一叶轻舟穿淼茫 《雨夜宿净行院》“ 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稿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弛如吾何?” 《百步洪》履危难而处之泰然,历沧桑而洞观人生贬谪心态中最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部分,是个人痛苦解决之后思想境界的升华,对后代士人的影响尤为深刻将对于人生诸种问题的思考作了超妙绝伦的解答,注入了对人生最深沉的思考:这种终极意义的哲理集中表现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将对于人生诸种问题的思考作了超妙绝伦的解答,注入了对人生最深沉的思考: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赋先是触景生情,生出古今如梦功业难久,人生渺小年命不永,与求仙无望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生失意、生命无常的苦闷与感喟。

      继而又对这人生之大困惑作出超然的解答既看到生命流逝,又看到其常住不尽有永恒的价值存在,故无所慕无所憾恨物各有主,人有定分,惟与江上之清风明月适值相遭,取之于自然而形成恬淡自适之审美人生,从哲思与历史的高度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获得一种超脱旷达快乐的人生观谢枋得《文章轨苑》卷七指出,此赋得庄骚之妙诚如此言,东坡贬逐黄洲,如屈子之远游,“ 如怨如慕 ” ;而能以庄生天簌,悟变不变之妙理,超然于万物超然于人生庄骚两灵魂,其意绕缭于笔端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 苏轼的意义 ” ,内涵有三:第一,苏轼是封建士大夫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达到最理想化融合的鲜明人格化身:第二,上述人格精神演绎在诗文中,便成了对人生空寞的深沉感喟:第三,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与韵味的追求,在苏轼身上幻化成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被“ 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诚如李先生所言,苏轼对后人有着极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美学范畴,而且在哲学与宗教上也有所涉及,因为趣味的一致,最终还要皈依到思想的认同、心灵的契合乃至精神的升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