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第二章.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1484146
  • 上传时间:2018-05-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和政府的状况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和政府的状况 (一)民众的生存状况 鸦片战争以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随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生存状 况日益悲惨 战争破坏、赔款重负、鸦片贸易,致使“银贵钱贱” ,这些交织起来的灾难使广大农村 中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地租上升、高利贷猖獗、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随着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商品和机器工业不断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许多农民和 手工业者开始破产,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手段在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的赔款达到天 文数字,致使清政府不断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各种名目的科捐杂税不下百数十钟因此, 在天灾面前百姓就更显得无力回天:1846—1850 年,黄河流域 6 省 500 多州县和长江流域 6 省 600 多州县遭到各种灾害;1876—1879 年,全国各省夺取了 1000 万民众的生命; 1898—1899 黄河二次大溃决,导致 16、17 万人死亡;1905 年前后,全国受灾地区达 300-400 个州县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无疑是地狱火坑, 这种社会制度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的生存出路,他们只能拼死求生,这也就成为反抗的根 本力量所在。

      二)封建统治阶级的状况 对外逐步妥协对外逐步妥协 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以原有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和各方面的落后为 内部根源的,对外逐步妥协投降且愚昧于世界潮流,从 1840-1860 年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清政府逐步签订了《南京条约》 、 《北京条约》 、 《天津条约》到《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证明了在国家内忧外患时,清政府完全把自身统治 的安危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捍卫国家的 权益,使中国一步步陷于半殖民的深渊 对内崇古守常对内崇古守常 清政府对内镇压民众的反抗,长期拒绝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签订了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并没有痛定思痛,发愤图强,不仅一味顺从西方势力的侵略要求, 而且还虚伪自大、任人唯亲、排斥贤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得清廷苟且偷生的局面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二、二、社会剧变中中国农民的起义社会剧变中中国农民的起义 (一)太平天国起义(一)太平天国起义 1 1、起义的过程 ((1 1))1843 年,多次的科场失意的洪秀全,在极度的愤懑不平中阅读了传教士梁发数年前 赠给他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 。

      该书内容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 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洪秀全读后反应强烈,决意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 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 ,并开始教活动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起义的条件 基本成熟1850 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道光三十年十二月 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 始了2 2))金田起义后在永安,太平军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订各种制度1851 年 12 月 17 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 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 形成1852 年底,太平军入湖北1853 年 1 月,攻克武昌三镇2 月,洪秀全、杨秀清统 率大军,水陆并进,蔽江东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等地 3 月 8 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3 月 20 日占领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 峙的政权 奠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立即分兵北伐和西征,对清政府统治区实行了大 规模的主动出击2 2、制度和政策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

      (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 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 分配凡 16 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 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 出“丰荒相通” 、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分配)在分配问题上,生产和分配,都由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 25 户为一“两” 规定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 “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 余则归国库”25 家中婚丧等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每“两”所设的国库开支鳏寡孤 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 产劳动 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不足) 《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 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 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但是, 《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 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 众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 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天朝田亩制度》 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太平 天国领袖们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3 3、失败及其意义 1861 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兵分三路夹击太平军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 左宗棠部进犯浙江,李鸿章部进犯江苏英、法、俄等国侵略者则组成常胜军、常安军、 常捷军、定胜军配合清军进攻太平军阵地面对中外联军的进攻,太平军将士英勇抵抗 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先是三次进攻上海功败垂成,继天京破围战失利,1863 年,苏州陷 落,1864 年苏南、浙江、皖南根据地全部失去,天京成为孤城关键时刻,李秀成提出 “让城别走”建议,但遭洪秀全拒绝,未能扭转败局,太平军只能固守天京,坐以待毙 1864 年 6 月 1 日,洪秀全病逝7 月 19 日,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 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 (1) 、平等思想嘉庆、道光两代皇帝时,清朝的统治更加腐朽衰败,人民处于深重灾难的环境中,强烈 地期待着“改朝换代”的这一天。

      洪秀全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平等” 的思想主张,在《原道醒世训》一文中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 姊妹之群 ”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等人的革命进取心大 大减退他早期所宣扬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随其定都而逐渐地消失等级森 严的制度代替了平等的思想原则,太平天国的政权构成形式,即政体是君主制,天王洪秀全 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最高主宰者 为何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提出的平等思想主张,在定都后即被丢掉,他由一位农 民阶级的领袖变成为封建专制的皇帝?对此,我们除了从他早期产生反清思想的原因和他所 具有的皇权主义思想根源之外,他“这种由天王宰治天下的体制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封 建君主制和等级制度是封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一种地主阶级的思想由于地主阶级思 想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农民阶级不可能不深受其影响 同时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缺乏彻底性;反对封建经济制度的斗争缺乏坚决性;他们的经济欲望容易得到满足这些 缺点就决定了农民阶级不可能将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推向胜利,也就决定了它最终走向失败。

      2) 、土地问题 中国农民最为切实的利益是土地问题,然而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没有根据巩固和 扩大政权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政治 积极性太平天国制定的绝对平均主义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不仅在现实中难以实 施,而且也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愿望事实上,太平大国从来就没有实施过《天朝田亩制度》 , 相反,出于一时需要下令农民要“照旧缴粮纳税” ,承认乡村旧秩序,甚至纵容无赖乡官姿 意勒索,为非作歹,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使许许多多农民对太平天国感到失望太 平天国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其政权在下层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 (3) 、内部问题 不仅如此,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将农民置于新的等级统治之下.其上层领导开始全面 腐化,甚至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严重内讧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一切财产公有等主张, 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起义的激动人心的口号,现在却成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利用农民、 谋取私利、享受特权的幌子这样,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 靠农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 这就是太平天国悲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所在。

      起义的意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持续 14 年,纵横 18 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 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英勇地 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使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地化中国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 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为中国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全面开展作了必要 的酝酿和准备二)义和团起义(二)义和团起义 1 1、起义的过程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民间的秘密结社,参加者多是贫苦农民, 水陆运输工人,手工业者及城镇失业的游民,甚至还有一些中小官吏和破落地主义和团 的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8 年,阎书勤、赵三多率领山东冠县义和拳,举起了“助清灭洋”的旗帜,揭开了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序幕1899 年,朱红灯领导了山东平原起义,将 原来的“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 ,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义和团在山东的斗争,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惊恐他们要求清政府严厉镇压,山东巡抚极 力效命,但每战必败,于是改进剿为安抚,义和团在山东得到迅速发展1900 年春,义和 团的主力开始向京津地区进军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对义和团最初采用以剿为主 的政策,后便改变策略“改剿为抚” ,由于清政府默许义和团存在的合法性,义和团其力量 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义和团运动形成高潮。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加紧胁迫清政府矛以镇压 1900 年 4 月初,美、英、法、德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 一律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山东、直隶两省,代为剿平” 5 月间,义和团在京、津 一带迅猛发展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形势,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联军占领 北京后,曾将北京城划为俄、英、日、美、法、德、意大利、奥匈帝国几个占领区,实行 军事殖民统治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烧杀抢掠,暴行累累,骇人听闻慈禧太后在逃往山 西前往西安的路上,一方面发布命令,要官兵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一方面任 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匡为议和大臣,要他们尽快和帝国主义商议和谈清政府与帝国主义 公开合流,共同镇压义和团 2 2、起义的意义 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 民族危亡的愿望义和团提出“灭洋” ,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 加反帝斗争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给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带来了消极作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派绞杀,但中 国人民敢干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中国是不易实 现的,而不得不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

      正是义和团运动所显示的力量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