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蒹葭》教学设计[5].docx
4页《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实词,流畅并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过程与能力:理解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结构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学重点:理解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结构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结构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欣赏歌曲《在水一方》这首《在水一方》是琼瑶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的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我们仿佛听到祖先们淳朴优美的恋歌,仿佛看到了痴情少年的千回百转现在就让我们来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二、 商定学习目标:(1)积累实词,流畅并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理解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结构提升诗歌鉴赏能力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三、自主学习与交流反馈:自主学习一:听范读,给自己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注音交流反馈:给大屏幕字词注音自主学习二: 同桌配合朗读,认真听读纠错在流畅朗读的基础上,结合书下注解,解释重点字词然后用散文一样的语言来描述诗歌内容。
交流反馈:同桌配合朗读 解释重点字词 请同学们用散文一样的语言来描述诗歌内容自主学习三:有感情的朗读在了解内容之后,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 请个别同学朗读后谈谈感受 出示朗读指导 这样的感情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的呢?总结:起兴的表现手法: 蒹葭,白露,表现了深秋季节,用起兴手法瞬间展现出深秋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出人物惆怅失落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四、探究学习: 既然《蒹葭》的三章内容相近,都讲述了同样的故事,那么,把后两章内容去掉,可以吗?“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内心急切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和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追寻伊人困难重重,而伊人却是时隐时现,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形。
总结:重章叠咏的结构:(1)反复咏叹,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上下求索和惆怅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2)反复咏叹,表现出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坚贞不渝3)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听来声声入耳,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与传唱五、尝试背诵六、课堂检测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蒹葭》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在课堂上努力做到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体会到诗歌隽永醇厚的意味然后我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繁琐的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的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深入的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极其手法,如比兴和反复咏叹r存在的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挖掘不够深,重章叠咏和反复咏叹手法的作用感知不够全面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感悟不够深刻对《诗经》中的诗歌“稳中求变”“哀而不伤”的特点理解不够充分《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遗闲情的东西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有以下: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的创作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 ( 1 )抒情诗的传统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为发达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以抒情诗为主的而正是《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中国抒情诗创作的传统,并确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 2 )群众艺术的传统中国的抒情诗创作具有普及性,是一种群众艺术,而这个传统也是由《诗经》奠定的《诗经》的创作队伍相当广泛,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地位的人,这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3) 现实主义的传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直接面向现实的,是现实的世俗的艺术诗人面对现实生活,把诗歌作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这也正是受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