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泡泡都是圆的吗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2页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泡泡都是圆的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 让幼儿认识泡泡,并了解泡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理;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幼儿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4.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和分享的意识和能力;5. 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泡泡都是圆的吗?教学重点:1. 让幼儿实际操作观察泡泡的形状,发现泡泡不一定是圆的;2. 让幼儿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多边形的泡泡;3. 引导幼儿发现多边形的泡泡气泡相对于圆形泡泡有什么不同,探讨产生的原因三、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教具:洗涤剂、水杯、吸管、纸片、橡皮筋、色彩纸、剪刀等;2. 教师将实验过程分解,准备好详细教案,将课堂上需要涵盖的知识内容写在黑板上;3. 根据需求,教师准备奖励小礼物,用于互动嘉奖活泼的幼儿3.2 课堂教学1. 开场:教师引入话题,“谁见过泡泡?”“那泡泡都是圆的吗?”并示范吹一下泡泡然后请幼儿空气中自由地吹一下泡泡,让他们体验一下吹泡泡的乐趣2.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围绕呼气量的大小、泡泡的形状、泡泡的耐久度、泡泡浸泡后会变形等问题,发散思维,让幼儿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
3. 发现问题与猜测:教师引导幼儿围绕“泡泡都是圆的吗?”这个问题展开认识,让幼儿多次观察体验各种形状泡泡,发现泡泡不一定是圆形的,引导幼儿认为各种形状泡泡的形成原因是什么4. 示教:教师可以给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制作多边形泡泡,或者准备好已制作好的多边形泡泡给幼儿观察体验并请幼儿用比较方法找出多边形泡泡和圆形泡泡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幼儿的表述和教师的引导,发现多边形泡泡是如何形成的5. 探索原理: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多边形泡泡形成的原理,并鼓励幼儿多做实验,找到不同形状、不同物料制作的泡泡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并寻找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解释更具科学性的原理,让幼儿具备相应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6. 小结活动: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回顾泡泡的形状和制作方法,通过欣赏多数幼儿制作出来泡泡的形状进行学习反思;7. 拓展:教师和幼儿互动,随机抛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讨论3.3 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比较积极,发现泡泡不一定是圆形的同时又通过自己制作多边形泡泡探究产生原因,课堂效果较好2. 教学方法:通过试验环节启发幼儿思考实际问题,利用对给定材料进行体验探究和发现的方法,鼓励幼儿们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 教学展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细节上更加认真,例如看似简单的洗涤剂量的调节、泡泡制作工具的选择,都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需要精细化操作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时,也应该在问题的设置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在实验完成后可以东西学生进行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