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ppt
64页第四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l大学:大人之学l(一)三纲领(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l“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l(二)八条目(关于道德教育的程序和步骤)l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l“修己治人”的修养模式l修身是中心环节1文库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l一、关于教育作用:l“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l二、关于教育与教学的原则与方法l1、教学相长:“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2文库l2、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l3、预时孙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3文库l4、善喻(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l5、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l6、善教继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4文库第五节 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l代表人物:墨翟;核心思想:兼爱l(一)关于教育作用l“素丝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l(二)关于教育目的l培养“兼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l(三)关于教育内容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l“既述且作”,鼓励创新l教育内容:诗、书、春秋,“非乐”,重视科技教育5文库二、道家的教育思想l代表人物:老子(李耳);核心思想:自然无为l(一)关于教育作用l“自然人性论”,否定教育的作用l(二)关于教育目的l“隐士”:“无为品质”:无事、无欲l(三)关于教育内容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l否定一切人类文明;l教育内容:“自然之道”:l不争:“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l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l贵柔:“物壮则老,是谓非道,非道早已6文库三、法家的教育思想l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核心思想:法治l(一)关于教育作用l“人性自私说”,肯定法的作用,否定教育的作用l(二)关于教育目的l培养“能法之士”、“智术之士”l(三)关于教育内容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l“废先王之教”(儒家:“法先王之教”),否定传统文化;l教育内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文库复习思考题简释题:1、学而优则仕 2、有教无类 3、庶富教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三纲领八条目 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素丝论思考题:l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l2、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l3、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l4、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l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l6、比较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l7、评述《学记》中关于教学的思想l8、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8文库第二讲 古代(秦汉至清中叶)的教育思想9文库第一节 学校教育发展概述一、文教政策的沿革一、文教政策的沿革l秦代:“书同文,行同伦”;焚书坑儒l汉代:l独尊儒术:使封建的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儒学教育l兴太学:公元前124年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l重选举:为汉代察举制规划了要点l魏晋南北朝:离乱年代,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10文库l隋唐:l重振儒术:专设孔子庙,封孔子为“文宣王”;重用儒生;编辑《五经正义》、《五经定本》l兼重佛老:促进了儒、佛、道三种文化的融合l宋:l重文教,抑武事: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l尊孔崇儒:l提倡儒佛道融合,促成了理学思想的产生11文库理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理学思想产生于北宋,形成于南宋至南宋,理学思想分为两大派别,后世称之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在元、明、清三朝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12文库l元:采用汉法l明清:l大力发展学校教育l大兴文字狱,钳制知识分子思想13文库二、官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l(一)汉代:l1、中央官学:l1)太学:l创建和发展:公元前124年创建;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达到学生人数三万多人l太学的师生:教师称博士,有“严于择师”的传统;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生、诸生l教学内容:经学,又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太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今文经学l教学方法:口授,规定有严格的“师法”和“家法”l管理与考试:管理松散;考试的方式主要有设策和对策14文库l2)宫邸学:东汉永平九年(66年)创设,又称四姓小侯学l3)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创设,是最早的艺术学院l2、地方官学:起始于文翁兴学l建制:l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均置经师一人l乡(亭、里)设痒,聚设序,均置孝经师一人15文库l(二)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发展时兴时废l1、西晋的国子学:创设于276年l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创设于438年分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又于470年设“总明观”,分设玄、儒、文、史、阴阳五部学l3、北魏的州郡学和四门学:16文库l(三)隋唐:l1、官学制度:l中央官学: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
l地方官学:府、县两级均设有学校l2、唐朝官学制度的特点:l1)封建的等级性加强了l2)儒家思想继续支配学校教育l3)专科学校在制度上已经确立l4)学校设置形式多样化l5)地方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周详l6)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17文库l(四)宋代:l1、宋初的三次兴学运动:l1)庆历兴学:1044年,范仲淹发起l2)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发起在太学实行“三舍法”,试图把养士和取士的职能统归于学校l3)崇宁兴学:蔡京主持l2、官学制度:l1)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l2)地方官学:州、县设学;路置提举学事司,并为地方官学颁置学田18文库l(五)元代:首创社学,一种极为普遍的农村学校形式l(六)明清:l1、中央官学:国子学l2、地方官学:府学、县学19文库三、私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春秋战国时期(二)私学的发展:l1、经师讲学:l汉代:兴盛;一般称“精舍”或“精庐”;学生分“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l魏晋南北朝:兴盛;出现儒佛道兼综的私学l隋唐:私学继续存在l宋:出现一种新的私学——书院20文库l2、蒙养教学:l1)蒙学的发展:最早见之于史籍记载的蒙学是汉代的“书馆”,至明清时期私塾遍及城乡。
l2)蒙学的类型:明清时期的私塾主要有:家塾;村塾或族塾;坐馆或教馆l3)蒙学的教材:l唐以前:《急就篇》l宋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l4)蒙学的教学:识字、写字、读书、作文21文库(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l1、特点:l1)我国私学往往在动乱年间发展兴盛;l2)我国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l3)我国私学的教师大多不热衷于仕途,真正潜心于学问;l4)我国私学的教学多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比较强调学生的主观努力22文库l2、意义:l1)私学的产生和兴起实现和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l2)私学通过培养人才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l3)私学对维系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3文库四、书院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书院的起源:私人讲学二)书院的发展:l1、北宋:一度兴起,出现了全国著名的六大书院l2、南宋:达到兴盛,主要表现在:l1)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l2)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藏书、供祀、讲学,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制度——讲会制度;l3)书院进一步制度化:《白鹿洞书院教条》的制订成为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24文库l3、元:鼓励书院的发展,同时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开始官学化。
l4、明:出现禁毁书院事件,如东林书院的遭禁l5、清: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完全官学化了25文库(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l1、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l2、建立讲会制度,体现出一定的争鸣精神;l3、实行教学开放,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l4、教学中注重问难论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l5、书院中师生关系融洽26文库五、我国古代的取士考试制度(一)汉代的察举制:l1、实施办法: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执法严明l2、科目:孝廉、贤良方正等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l1、实施办法:l1)中正官负责考评人才;l2)考评的依据是:家世和个人的德才;l3)根据考评结果按品授官l2、流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27文库(三)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l1、产生:隋朝(607年)l2、发展:唐朝形成完备的制度,后世相继加以沿袭l1)唐朝:l生源:生徒、乡贡;l程序:(乡试)——省试(京师)——吏部试;l内容:五经;l方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l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28文库l2)宋:取消吏部试,加殿试;严格考试规程l3)元:考试内容加《四书》;具有民族歧视的特点。
l4)明:推行八股取士制度l5)清:考试规程进一步繁杂,分童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至清末,科举考试日趋空疏29文库五、我国古代的取士考试制度科举制的历史作用:l合理性:l有利于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l使选士的权力集中到了封建的中央官僚机构;l改变了官员的社会地位来源;l唯才是举保证了官员队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l是统治者延揽人才、笼络人心的工具l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l使选拔人才较为公平合理30文库五、我国古代的取士考试制度科举制的历史作用:l消极作用:l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l束缚思想,败坏学风l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31文库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l生活在西汉中期l勤奋好学,汉景帝末年被选为博士l“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l《天人三策》(《举贤良对策》)l任郡国国相l代表作:《春秋繁露》32文库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神学化儒学l“天”有意志,是创造万物的最高主宰;l“天”是通过阴阳五行来表现它的意志的:l歪曲阴阳五行学说,为封建的伦理规范提供理论上的说明:l“阳尊阴贱”;l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l封建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l纲:主宰、支配; l“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l五行的相生关系类似父子关系,有“授”和“受”之分33文库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l君权神授、“天人感应”;l“天不变,道亦不变”:l“奉天法古”l强调封建制度的神圣性和永恒性34文库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l人性天生地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万民)之性、斗筲之性;l中民之性:“天生有善质而未能善”,须“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l人性有性有情,性善情恶35文库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于文教政策的思想l独尊儒术,罢黜百家:l统一了思想,有利于政权的巩固;l使封建的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儒学教育;l杜绝了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36文库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于文教政策的思想l兴太学:l兴学设教应该从中央官学做起,从政权建设的高度论证了封建官学建设的重要性;l提出了人才须素养的观点,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对中国古来尊贤纳士思想的重大发展l重选举:l为汉代察举制规划了要点,促成了汉代选贤任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37文库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l生活于东汉初期l出身于平民家庭,祖上有“任侠”传统l8岁进书馆,20岁左右被举荐到太学学习,“博通众流百家之言”l壮年时代曾做过地方官,但很快罢官归乡l主要从事教学和著述l代表作:《论衡》,“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38文库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培养“鸿儒”的教育目的观l知识分子有四个层次:l“鸿儒”l“文人”l“通人”l“儒生”39文库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关于教学的思想l教学内容:“博览古今众流百家”l对当时经学教育的批判:l儒生只学习五经,知识面太狭窄;l五经多失其实,不可盲目相信。
l“知经误者在诸子”;“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40文库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关于教学的思想l对教学过程的认识l“学之乃知,不问不识”l“见闻为”与“开心意”l“效证”41文库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关于教学的思想l教学的原则与方法l“问难”、“距师”l“博达疏通”、“学为世用”l意识到知识的力量,把知识渊博的人称为“文力之人”l勤学不舍42文库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生平和著作l生活于动荡的南北朝时期l有儒学家传l一生经历三次亡国之变,先后为四个朝代效力l南北朝时期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l晚年写作《颜氏家训》l范文澜:“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l《颜氏家训》被后世誉为“家教规范”43文库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l教育要及早进行l胎教l“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l谚语:“教妇初来,教子婴孩”44文库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l把教子和爱子结合起来l“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l重视儿童的语言教育l要教育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45文库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l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l出身于普通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五岁中进士l二十九岁入仕途,曾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l热心于私人讲学,“勇为人师”l主要教育代表作:《师说》46文库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文学上的主张l政治上:主张统一l思想上:主张发扬儒道,排斥佛老。
其思想成为神学化儒学向理学化儒学过渡、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l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反对魏晋以来的骈体文47文库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关于教师的思想l充分肯定教师的重要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l规定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l明确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l提倡“相互为师”的新型师生关系48文库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l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l出身于普通官僚地主家庭,十九岁中进士l二十二岁开始做地方官,重视兴学设教l知南康军期间,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拟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l编辑《四书章句集注》49文库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学以变化气质”——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l“理”与“气”l“理”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l“理”先“气”后l“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l“天命之性”(“道心”):禀受天理所形成的,是至善的;l“气质之性”(“人心”):禀受气质所形成的,有善有恶;l“道心”和“人心”是一个心的两个方面l“学以变化气质”l使“人心”服从“道心”,“明天理,灭人欲”50文库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的安排l主张根据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l小学(8岁——15岁)l为学做圣贤“打坯模”的阶段;l“学其事”:即进行道德行为习惯训练;l《小学》:儿童道德教育用书;l坚持“先入为主”的教育原则;注重日常严格训练。
51文库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的安排l大学(15岁以后)l“穷其理”: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道理l《四书五经》:认为曾经“圣人”手,里面尽是“天理”l重视自学;提倡讲问52文库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l读书法思想l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l评价:l基本精神:读书穷理;l每一条都含有合理因素,是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l缺乏质疑问难的思想,导致了一些不良学风的形成53文库第七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l明朝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l因自号阳明子,世人亦称其为阳明先生l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在儒学和诗文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l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九岁中进士l官至南京兵部尚书l34岁开始授徒设学,一生创办多所书院54文库第七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心学”l心即理:“心”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l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l致良知:l良知:即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
l“致”:l静处体悟:l事上磨练:55文库第七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l揭露和批判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l主张儿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性情l“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l“栽培涵养”56文库第七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l主张应教儿童“歌诗”、“习礼”与“读书”,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l““诱之歌诗诱之歌诗””::““发其志意”;“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l““导之习礼导之习礼””::““肃其威仪”;“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l““讽之读书讽之读书””::““开其知觉”;“沉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57文库第七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l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动静搭配,体脑交叉l“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58文库第八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时代背景l时代背景:l资本主义萌芽;l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l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l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与“反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对导致明朝灭亡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而掀起了早期的启蒙思潮l主要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恭、主要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恭、戴震等戴震等l主要思想:抨击理学思想的空疏无用;提出了初步的民主主要思想:抨击理学思想的空疏无用;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思想;主张经世致用59文库第八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生平和时代背景l生平和教育活动l早年生活不幸,19岁中秀才,次年因家庭原因“废弃举业”l24岁设学馆,以教书为生;将学舍命名为“习斋”l34岁思想发生重要变化,提出“实学”教育思想l56岁,主持漳南书院60文库第八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的批判l认为“重文轻实”的传统教育最终造成的祸害是:l“坏人才”:理学家要求人们静坐读书和心性领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柔脆如妇人女子,毫无经天纬地之略和礼乐兵农之才l“灭圣学”:理学家只注重章句训诂、注解讲读,背弃了尧舜周孔所倡导的实学教育l“厄世运”:即败坏学术和社会风气61文库第八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实学教育思想l教育目的:培养“经济实用”的人才(贤能君相和百职人才)l教育内容:丰富实用l对漳南书院的规划: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l教育方法:习动、习行(结合实际)62文库复习思考题l简释题:l1)鸿都门学 2)六学二馆 3)三舍法 4)讲会制度 5)独尊儒术 6)朱子读书法l思考题:l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l2、简述我国古代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
l3、试述科举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历史作用l4、简述董仲舒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l5、评述董仲舒关于文教政策的思想63文库复习思考题思考题:l6、简述王充关于教学的思想l7、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l8、简述韩愈关于教师的思想l9、评述朱熹的读书法思想l10、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l11、简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64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