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成因及策略研究.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342338545
  • 上传时间:2022-12-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4.51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成因及策略研究【摘要】学生具有不良日常行为习惯,不但会扭曲他的性格,还会影响他的行 为;学校具有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学生纠集在一起,不但会影响教育秩序,严重 的还会败坏校风校貌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 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学生不良日常行为 习惯的形成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 的客观因素的作用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成因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媒介的传播,学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 势传统教育的说服教育在其面前显得空洞而无力,致使有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 生屡教屡犯,而且这类学生数量在呈上升趋势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 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 息所以说,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正是基于良好的习惯养成对孩子 成长的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身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运 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日常行为 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为矫正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对策提 供依据。

      一、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一) 语言习惯不良的语言习惯主要表现在:说脏话(一些骂人的话成为了学生们的口头禅)、 不用文明用语(听不到简单的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对师长说话不敬(学 生直呼老师名字甚至给老师起绰号)、对他人不是漠不关心,就是嘲笑甚至挖苦 (学生对没有教自己的老师不打招呼,不问好;对其他人更是不理不问;对同学 的不幸不以为然,要么捉弄,要么喝彩二) 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打架(同学之间一有冲突就用武力解决)、抽烟 (学校的厕所烟头遍地,有的人甚至在教室、大街上等公开场合肆无忌惮的抽 烟)、喝酒(学生聚在饭馆大吃大喝)、赌博(近年赌博之风在校园盛行教室、 寝食、校园的角落甚至是校外都是场所,扑克、钱和菜饭票就是赌具、赌资)、 好吃懒做(吃零食、泡方便面、嚼泡泡糖,作业不按时完成叫苦叫累)、奢侈浪 费(学生的正常开支一周40元左右,有的学生居然开支两三百块,有的到校 一两天就花光了一周的费用后靠借钱过日子,米饭随地乱倒还有衣着不整, 奇形怪状;不爱劳动,拈轻怕重等等从总体来看,有这样不良行为的男生比女 生要多得多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 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

      我以从不同的几个学校抽样的50名具有 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学生作为分析对象,我发现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成长道路:在 小学时,因多种原因,偶尔有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表现,但由于小 学老师都是包班教学,忽略习惯培养,致使这些不良现象没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 正,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进入初中 以后,生理上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想追求独立和 自我,因而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他们身上的不良日常行为习惯就表现得更 为明显与严重从这个具有共性的成长的历程看,他们形成不良日常行为习惯具 有其主客观因素一)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 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 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 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比如某校2005级2班的汤某,他的父母从小就将他与他的哥哥(某校1997级学 生,常考年级第一名,后就读于国内某重点大学)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长,汤某 的自尊心增强了当他的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数落他时,他感到没面子,便他的 父亲动手打起来C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 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 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 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50名调杳对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占34个,愿 意帮好朋友打架的占26个笔者杳阅了某县省级重点初中学校近一年的学生违 纪记载,学生间打架事件有83起,其中有68件起因都是很细小的事情,都是讲 哥们义气,打抱不平而把小纠纷酿成打架的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 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 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 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二)客观因素 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 面的影响1、 家庭因素影响初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滞后软弱。

      可以说,不 少人家的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具有不良日常行为的学生的发源地1) 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给子女做 好榜样有的家长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2) 只养不教,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 是一学生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和 帮助反而认为给孩子挣钱,给他钱花就是爱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3)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到毫无原则地溺爱,甚至包庇、袒护、纵容子女的不 良行为,帮助子女隐瞒过错、逃避责任把教育孩子的内容局限于爱他、宠他、 惯他,而忘了教他,这样的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更是一种害4) 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关心和爱护,并且方法欠缺,无能为力由于文化知识 和教育能力的限制,有的家长在子女的行为和思想出现问题时要么不闻不问,要 么方法简单,不知所措,有时甚至被孩子弄得哑口无言5) 家庭教育的不平衡据了解大多数有两个孩子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家 长往往特别偏爱小的或男孩,所以许多家庭的男孩和最小的都特调皮,几乎成了 家里的小霸王,没人管得了他们等到惯坏了,自己都管不了了,于是家长们就 采取了放弃,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其他的孩子身上,冷落他们,使孩子受到严重 的伤害从而走向极端。

      2、 学校因素C1)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 考试的成绩,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评价体制, 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没有时 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2) 、学校教育的失误教育者教育观念的错误,思想方法的片面,教育方式 的简单化,工作安排的缺陷,教育措施的不力,以及教育者本身道德品质上的问 题等,都妨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化和蔓延3) 、教育条件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给学生学习造成很 大的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农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 严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教育环境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进行 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举步维艰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家 长和群众看学校的工作成绩,不是看怎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得怎样, 而是只看学校送走了多少个重点高中生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 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只是水中花、镜中月搞形式,走过场,考核时就是看 总结,只要总结写得好评价就好第三,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4) 、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 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 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考试、学业的压力初中阶段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试频繁,而名次 成绩的公布,使原本基础薄弱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 绪和考试焦虑症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斧,屡被教师当众训斥或羞辱,使其他 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 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 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找班级、年级、学校中的同类同学进行交往, 形成校园恶少小团体,看到谁不顺眼,就群集而上,给予“教训”,影响学校正 常的教育秩序5)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脱节小学升初中的“无门槛”造成小学教育质 量的大步下滑,“双斧生”的数量有增无减3、社会因素(1) 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前途,还不如做生意书读出来今 后当个老师还没有哥哥开车挣钱多,爸爸妈妈开商场又不累,又自由,挣钱还多, 所以不愿读书。

      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 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 应2) 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 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沉迷于游戏, 对信息不筛选一味的吸收;社会“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赌博,严重影 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 对象3) 社会精神文明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影响人们评价优质生活的标准,许多人 认为只要家里有钱,能吃香的喝辣的就是好生活记得有一篇名为《亲情呼唤》 的文章,文中写一对老人(仁老栓夫妇)呼唤儿子的归来,也表现社会对亲情的 呼唤,情节非常感人但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文中对亲情的呼唤,而且还 不乏有人羡慕仁老栓儿子仁杰家养的狗,因为那条狗(非鸡鸭鱼肉不吃,非鲜 奶果汁不喝……),这不禁让我们为这些学生的精神匮乏感到惊讶,在他们的眼 里吃喝玩乐就是生活的全部——就是生活的价值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 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 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具有不良日常行为习惯主观心理原因分析行为心理学是人的行为有赖于环境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由此,告诉我们学 生的行为都是外界刺激一心理反应一外在表现的一个过程那么,认识学生 的心理情况是纠正和解决学生不良行为的关键所在所谓“沟通从心开始”“管 理从心开始”就是要挖掘学生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通过心理沟通、心理教育、 心理治疗达到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那么,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状 况找到症结所在,才能达到目的1、 道德认识缺乏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处在形成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观 念还不够稳定,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容易被 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做出各种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学生的 不良品德大多数是因为道德上的无知而发展到行为上的堕落、野蛮2、 情绪表现异常不良环境的感染,道德认识的缺乏,错误道德观念的影响,让 学生形成了异常的情绪反应他们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不明道理、蛮横纠缠, 感情冲动、缺乏理智戒心重、较为敏感,远离教师和集体,有对立思想3、 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尽管懂得道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