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驳论文题及范文.ppt
15页驳论文题及范文•文题:“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古往今来,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困境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正如“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逆境出人才请对此展开驳论,字数200字左右【范文1】:•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与成才是不能画上等号的逆境出人才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对于意志薄弱的人,对于在逆境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的人,逆境只能是他们的坟墓说“逆境出人才”,这是因为逆境出的人才,其事迹太感人,就像“文王、仲尼、屈原”等,人们不过是为了教育好子女,教育好后代,觉得举这些例子更有说服力罢了;但千万不能认为逆境就一定能出人才,于是去制造逆境,让子女成才;若是逆境容易成才,孟母又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一句话,顺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卓儒法)【点评】本文从抓住驳斥对方论点的途径入手,先肯定“逆境可以成才”,但“逆境出人才”是要有条件的,需要意志非常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接着从社会心理上分析“逆境出人才”的不合理性,指出人们为什么钟爱“逆境出人才”的说法,是为了教育后辈的,因为“这些人”的事迹太感人,达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最后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
【范文2】:•“古往今来,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困境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对此我不敢苟同顺境和逆境都是一个生命历程,最重要的是人是否勤奋,是否对学习有兴趣,而且顺境更能铸就人才我国古代诗人杜牧就是一个实例,他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上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还有文天祥、周恩来、鲁迅等人,这些都是在顺境中铸就出的人才如果仅逆境出人才,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大力兴建那么多的学校呢?如果逆境更容易成才,那么为什么高科技人员、商界精英等人才是广泛出现于美国、欧洲,而不是战火纷飞、食不果腹的索马里、刚果等非洲国家呢?(谢贻祥)【点评】本文从直接揭穿其论据之虚假或不足的途径入手,列举杜牧、文天祥、周恩来、鲁迅等顺境中的人才,用事实说话,指出古往今来,还有很多杰出人才都是在顺境中成就的,从而使支持“敌论”的论据倒了,因此“逆境出人才”的观点也会随之倒了而文章不满于此,接着连续用两个问句,驳斥对方观点,发人深省,从而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书信形式的驳论文:给妈妈的一封信妈妈:您好!您别生女儿的气,女儿认为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妈妈,您说“不上大学没有什么出息”在这里您首先没弄清什么是“出息”,您要强,认为上了大学“显亲扬名”,才是有“出息”况且即使按您“有出息”的观点,也不能概括全部的人生价值啊祖冲之读了哪所大学?张衡读了哪所大学?就说现代,彭总、贺老总都读了哪所大学?如果说一定要大学毕业才有出息,那么,这些人都不能算是有“出息”的人啦,这怎么会是正确的观点呢?虽然我在您的眼里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但也并非全没主见,报职业高中我是经过长期思考的,妈妈!我要走适合我自己的路,我在初中阶段能够在学业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有您的一大部分汗水和心血虽然您不曾说我反应较慢,但我知道,我已经用了全部力量才仅仅得到了这点成绩,如果上了高中,在全县的那么多“尖子”生那里,不被刺死,也要被比得灰溜溜的,这起码对我的人生我的自尊是一种伤害,妈妈能体谅女儿的用心吗?其次,我跟着奶奶学过缝纫;在电视上看过服装设计,那是一份多么美好的工作啊!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这一方面一定会干出成绩的,等到那时我设计的服装款式流行于东南亚、德国法国的时候,我一定会向世人宣我的辉煌是妈妈给我的那时世人决不会说我没“出息”而我的这一志愿,妈妈,掏心里话说:不是比上一个大学的志愿还丰满和完善吗?•妈妈,您说不上大学就不能深造,这显然是您对科学界知之不多,华罗庚初中毕业就失学了,他就是靠自学成才的,化学家杜勒十二岁就在一家药店当学徒,没读大学,在制药过程中,他发现化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问,就废寝忘食的自学,第一个析出氧气来。
蒸气机的发明者瓦特,还是工人出身呢况且我也有深造之志,我早就偷偷地读过往年的招生目录,北京服装学院、上海服装学院等大学都招收对口职高学生,以我这样的成绩,在重点高中是龙尾,但在职业高中是凤头,我可以自豪地说,将来的专业对口非我莫属,你放心地瞧吧!基于以上三点,我说我设计了一条适合于我的路,你不认为是荒谬的吧!妈妈,我是你的孩子,你是爷爷的孩子,我会听的话,要上“大学”,也希望你听爷爷的话,支持我走自己的路祝大安!• 女儿:薇薇 ××月××日驳论文:驳“读书无用论”•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
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能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希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驳论文:“机遇出人才”吗•人类上千年的文明史,涌现了许多卓越人物,他们或者叱咤风云,领袖群伦;或矢志治学,硕果累累;或以文学巨著传世,或凭艺术珍品留名不可否认,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超凡素质外,其中不少人也得到了令人艳羡的机遇没有机遇,丘吉尔也许不过是皇家军事学院的一名平庸的毕业生,而达尔文在父母的强迫下,大概早就成了一名不一定称职的神甫,欧?亨利可能始终是一名职业记者,但有人就此得出“机遇出人才”的结论,觉得只要得蒙机遇眷顾,成功便唾手可得,而一旦遭遇挫折,便大呼“怀才不遇”而灰心丧气,这就是不可取的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成功的取得,也绝不是朝夕之事,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藏于土壤之中,从土壤中不断地汲取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冬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的发芽、开花但如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不论春雨下得多么恰到好处,也无济于事,它只会在土壤里发霉乃至腐烂说到底,机遇的作用不过如此没有自身的努力和毅力,命运的微笑再甜蜜,成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机遇不过是成功的催化剂,绝不是成材的先决条件马克?吐温说过:“机遇给人的机会只有一次,但勤奋却能给人很多机遇的青睐蕴藏于对工作巨大的热忱和不懈的努力之中偶然的机遇,可能造就某一次的成功,但绝对造就捕处伟大的人才驳论文:不知足者长乐• “知足者长乐”它来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这句话是用来教育那些贪得无厌,不断向社会索取的人们的但作为我们今天的信息社会,这句话就值得商榷了• 常言道:“一山还比一山高浩瀚学海,知识无涯我们必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时刻意识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所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绝不能让骄傲知足的条藤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在它稍有萌芽的时候,就该把它割断,同时要用谦逊的拐仗为自己探测前方的凶险,在荆棘满地上稳步前进,以至深人学海的底层,争取掘取更多的宝藏。
• 可是,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却在学习上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书法,才学了几天楷书,就舞起“狂草”来,外行人不认识,内行人只摇头学写作,才写了几篇作文,就以为得其文道,喜欢一挥而就,不打草稿,不事修改,结果写得“丑陋不堪”,叫人难以卒读,中学生如此,社会青年也是如此练武术,学几套拳路就满足了;学经营的,做两笔生意就飘飘然起来其结果拳技特差,而商海沉浮吃了大亏,乃至于破产的往往又是他们我深深的感到:学习上容易满足,学业就难以进步莫泊桑拜于福楼拜门下,苦学多年,才发表第一篇小说是他之前水平不够吗?不是,只是他所学得更加充实,而不愿露锋芒而已果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第一篇作品《羊脂球》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再后来,他就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可见,善于工作者善于学习,善于学习者能谦逊地对待学习•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宗禅里的一则故事某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对师傅说他已学满了师傅叫他装一碗石子来,问他:“满了吗?”“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人其中,沙未溢出满了吗?”“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起烟灰洒下,也溢出满了吗?”“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水仍未溢。
再问,徒弟已不敢回答• 知识就是那个碗,无论表面看来有多满,实际上根本没有满所以,我们学习万不能骄傲知足记住莎士比亚的话:“一个骄傲的人,总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所以只有以不知足常乐对待一切,才能有宁静的心态,才能求得长足的发展驳论文:相信真理,就是要“班门弄斧”•契诃夫有句名言:“小狗不应该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应该大声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大声叫好了• 我们不是狗,而是更为高级的人类因而对于我们来说可不是叫唤几声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得用自然赋予的思想“叫唤”,让世上的人听到而所谓的“大狗”自然是指权威,向权威挑战,无异于班门弄斧但是,班门弄斧就真的值得嘲笑吗?• 我说,当然不是!不但不能嘲笑,而且就是要“班门弄斧”• 首先,班门弄斧不为过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不能只依赖着前人的思想与成果,而是要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如果一个人有了新的发展或是创造出了新的理论,却怯于向权威挑战,怯于直面世人的流言蜚语,怯于出自己的丑,赡前顾后,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不知要倒退多少年试想,伽俐略要是在众人的议论纷纷下打退堂鼓,放弃了上比萨斜塔做双球落体实验的想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言论还要统治多少年?如果哥白尼害怕教会势力的镇压,没敢发表“日心说”的论文,人类天文学的进程又会陷入怎样的情况?没有这些敢于班门弄斧的人,社会便难以进步。
•其次,“弄斧”就应该打“班门”就算我们有再多的发现与创造,就算我们再怎么肯定自己的正确,不去“班门”与大师切磋,都没有办法让别人(也包括大师本人)信服诗仙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孔子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吧李白何德何能,居然在孔老夫子面前如此狂妄?他是不自量力吗?非也他是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豪气,而不是想要把孔子比下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仙狂放如斯,纵是才学与孔子无法相提并论(也没有可比),也不妨碍他成为诗坛上一颗与众不同的明星• 美国有一名高中生,在一次全国中学生统考中,50题对了48道,这已经是个难得的成绩了吧!可他并不满足,经过仔细的计算,他发现标准答案有误经过教育部十几名数学专家的严密审核,他们也不得不红着脸承认“我们错了”,并给数以十万计的学生加分• 班门弄斧,是我们提升自我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我们不应该怯于挑战权威,而要相信真理,就是要“班门弄斧”驳论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但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此话已经早就说不同了• 此句的第一个意思是说,森林里一棵树比别的树都要高,所以风就只吹这棵树了。
• 但是现在多少人在抱怨生活的不公,而你有听过总统抱怨过生活的不公么?然而,总统不就是那棵“秀于林”的木吗?风不就是社会上的困难么?就算他心觉不公,但不是没有倒下,没有被风吹倒么?反而是那些“缩在林中”,也就是那些社会上的普通人,总是经不住困难的阻挡,放弃了一个个的理想 蔡依林在获2006年的金曲奖时,说:“我要感谢那些以前不看好我的人,是他们让我们更努力,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这个位置这不刚刚好反驳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原意么?有些自强的人会将悲伤化作力量、不惧困难的往上攀 • 有人说,拦路石和垫脚石往往是同一块石头只有你去发现去利用,再大的困难也终究会成为你成功道路上最好的垫脚石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助之也有不可骄傲的意思,鹤立鸡群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在这个意思上来说,骄傲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缺点,你想想,当奥巴马被选上美国总统时,他是不是一样的骄傲呢?那么所谓的“风”有没有将他打倒呢?在你成功的时候,无论是谁都会骄傲,毕竟别人都没有选上而自己却有这个实力,只要不得意忘形,就万事大吉,用自己的实力去帮助大众,当“风”来肆虐的时候,总统既可以用自己的实力来对付困难,又可以深得人心,两全其美,拦路石又会变成垫脚石了。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话已经撑不住现代的局面了,现代人不怕困难的精神撑起了一个新的真理: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