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doc
5页1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学校:浏阳五中设计者:陈新【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 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重点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体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对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解读【学法提示】1、诵读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让学生在背诵中理解2、自主学习,学生课前把课文有关的文体知识,文章字词的音意自行解决好3、展开课题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完成教学学习准备】1、有关古诗体材知识,诗歌意象、意境的知识2、诗歌朗读 mp3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1、七言古诗文体知识2、关于作者:3、初读文本,标注读音或圈出生僻字4、概括各段大意5、找出诗眼句第二部分 课堂学习第一课时1.指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A、烟涛微茫信难求( ) B、云霞明灭或可睹( ) C、势拔五岳掩赤城( )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的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1)虎鼓瑟兮鸾回车( ) (2)云青青兮欲雨( ) (3)列缺霹雳( ) (4)对此欲倒东南倾( ) (5)訇然中开( ) (6)古来万事东流水( ) (7)栗森林兮惊层巅( ) 3. 《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古代诗歌中的___________又称-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是:多数通篇是___________句或___________;平仄___________,用韵比较自由,可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 4.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信:古义指的确、实在,副词;今义指书信,名词B 灭:古义指暗,形容词;今义指消灭,动词C 拔:古义指超出,动词;今义指抽出,动词 2.名词“鼓” 用作动词,弹奏;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名词“ 霹雳”作动词,意思是电闪雷鸣;方位名词“东南”用作“ 倾”的状语,向东南; “中”用作 “开”的状语,在中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 的状语,向东;栗,使……战栗;惊,使……惊。
3.古体诗 古诗 古风 五言 七言 一韵到底 中途换韵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5. 答: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第二课时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 段文字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体部分,紧扣“梦”这一脉络,作者写了四个层次请简要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脚著谢公屐……空中闻天鸡。
”这几句诗是诗人登山的开始,从飞度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B. “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 ”这几句诗用了夸张、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起到了烘托下文的作用C. “列缺霹雳……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几句诗铿锵有力,写出了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和非凡景象,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D. “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四句诗是梦境的高潮为全诗尾句表达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做了铺垫 - 3 -3.这节中哪些动词能表现诗人急于游览的愉快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写“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景象,几乎没写白天的景色,一下子就转入暮色的“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描写,旦暮变化何其速也!这可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情感?你还能从文中找出依据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的原因是什么?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受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6、 哪两联对仗?请具体谈谈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首诗借古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这首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借问剡中道, 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 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 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 拂石卧秋霜 注:溪下指剡溪,镜里指镜湖 9.这首诗写了越中哪些景物(意象)?(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哪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1、 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请具体分析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人说“借问梅花何处落”写得好,请具体分析好在何处?(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入梦缘由 ②梦游历程 ③梦中仙境 ④梦醒时分 2B(比喻错) - 4 -3 梦/飞/著/登/ 4 表达了诗人忧郁的情感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冷色的“烟、水、青云” 都满含忧郁。
5① 诗人长安翰林生活如梦似水一般转瞬即逝 ② 诗人感到人生的艰难、仕途的险恶 6、颔联和颈联对仗吴宫-晋代,花草 -衣冠,埋-成,幽径- 古丘;三山- 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 7、描绘了山河壮丽的景色,也在吊古幽思之中,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忧郁心情,表示了对“浮云蔽日”的奸佞小人的痛恨 8、全诗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如, “凤凰台” 是实景,而“凤凰游” 则是虚景;“凤去”是虚景,而“台空江自流”是实景;“ 吴宫花草” 是虚景,而“埋幽径”是实景;“ 晋代衣冠”是虚景,而“成古丘”是实景;颈联是实景,而尾联则是虚景 9、会稽山水/剡溪的竹色绿水/镜湖的荷花/天姥的秋霜 10、拂石卧秋霜;表现了诗人放情山水愉悦阔达的心情 11、写了戍守边关的边塞生活:胡天雪地,牧马羌笛,戍楼边关 12、这句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虚景与实景和情感有机融合:“梅花”虚景,让战士想起家乡的梅花,引起思乡之情;“梅花” 又是笛声,又是实景,笛声象落梅片片,四处飘荡,低沉、幽怨的思乡之情也随着笛声散满边关第三部分 课后温习背诵全诗拓展延伸:主题讨论【学习反思】我的一次讨论式教学的尝试陈 新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讲究“自主合作探究” 。
今天我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尝试了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一是采取了竞争讨论的模式,二是采取了协同讨论的模式进行感觉效果较好首先,考虑到学生从小开始就背李白的诗,为了温故知新,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展示积累的环节,即按组进行展示,看哪一组说出的是个最多预备开始,学生的自主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各组争先恐后,各不相让在浓浓的竞争氛围中胜利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的任务其次,讲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按组设计了六道题,规定每组的同学集中到一起讨论,然后由代表发言结果显示,效果比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后看谁能回答的教学模式要好仔细想来,这种效果确实比单独提问的要佳,因为这是合作的成果,在合作中,个体发挥- 5 -了各自的认知特点,互相补充,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所以答案更完整更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