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战国赵王陵出土玉片性质.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洪易
  • 文档编号:40660125
  • 上传时间:2018-05-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试论战国赵王陵玉片的性质问题成少钧 陈 斌(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1) (邯郸市博物馆 河北 邯郸 056002) 关键词:战国赵王陵玉片 尚武观念 玉铠甲 汉代玉衣 内容提要:本文对赵王陵出土玉片进行分类考察,总结其形制特点,将之与汉代玉衣 片和战国燕下都铁胄、秦陵石铠甲以及汉代铁铠甲甲片形制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赵王陵玉 片是与汉代玉衣片不同的玉铠甲片,初步解决了赵王陵玉片的性质问题并从赵国历史上分 析以玉铠甲作为殓服的社会原因同时简要分析了战国玉铠甲和汉代玉衣的发展关系1997 年 10 月,邯郸战国赵王陵 2 号墓发生被盗事件,罪犯共盗出青铜马、 金牌饰以及铜铺首、玉片、玉圭等二百余件珍贵文物并贩运出境1998 年 5 月, 这批文物经警方全力侦破后“完璧归赵” ,并移交邯郸市博物馆收藏这批文物 以玉片的数量最多,共计 178 枚,其中较完整的有 153 枚这些玉片在被盗、 流散的过程中是否有流失、损毁,现在还不太清楚,仅就目前这些有限的数量 还难于窥其形制之全貌,但它出土于战国赵王陵墓中,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 代特别是战国时期赵国贵族的殡葬礼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重要 价值和意义当是不言而喻的。

      有鉴于此,我们又对这些玉片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比较和分析,现试就其性质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请方家指正 一目前学界迄今未有文章对赵王陵出土的玉片进行专门的定性研究,但经考 察可见,在最近几年基本上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1、有学者根据玉片上 的穿孔(据说个别玉片的穿孔上还残留有细小的穿缀铜丝)和类似汉代玉衣片 形制等特征,直观地称其为战国时的贵族玉衣,是赵王的殉葬殓服并称它的 发现把我国古代玉衣的使用年代由汉代提前到了战国时期⑴2、河北省文物鉴 定委员会对这些玉片鉴定后称:赵王陵玉片“玉质优良,形制特殊,琢工精美, 与河北省历年出土两汉玉衣不同,是研究战国葬制、琢玉工艺的重要实物 ” “这些玉片属古文献记载的‘含珠鳞施’之葬玉,与汉代‘玉匣’ (柙)即葬服 玉衣之用玉相同战国时完整的葬服迄未发现,这批玉片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可见,鉴定专家已明确注意到这些玉片和两 汉玉衣片形制的差别,并指出这些玉片是与汉代玉衣用途相同的战国葬玉殓服, 但并未说明这种殓服的具体形制和意义⑵3、后来有专家根据赵王陵玉片和汉 代玉衣片在 形制上存在的不同特征,对这些玉片的性质提出过质疑,认为这些玉片在形制 上与古代的铠甲片具有多方面的共同特点,它极有可能是战国的玉铠甲的甲片 ⑶。

      二为进一步廓清这一问题,基于以上的不同认识,近来笔者又对玉片进行了 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比较,并按形制特点将其大致分为六类(见下面分类列表和线 图)其特征可以总结为:1、玉片均为青玉质料2、目前仅见的这些玉片的形2状有长方形、近方形、扇形等三种,其边长均在 4.6~7.4 厘米之间,厚约 0.2~0.7 厘米3、玉片大小不一,厚薄不均,边、角斜面宽窄不一,透出加工 不够精细的特点4、每片上均有数量不等的小穿孔,尤以 6、8、10 孔为多数, 且穿孔每两个为一组5、绝大多数玉片的正面经过抛光处理,正面四边多加工 为 2、3 或 4 条边斜面,且正、反面均有 1、2、4 个不等的角斜面 通过分类考察可以看出,赵王陵玉片与汉代玉衣片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据 查,我国汉代玉衣片是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同志在 1946 年 9 月清理邯郸西郊插箭 岭遗址中一座汉墓时首次发现的⑷,至今共出土了完整或残缺的金、银、铜、 丝缕等汉代玉衣数十套而其中时代最早的玉衣,是河南永城县芒砀山镇僖山 汉墓出的的西汉梁王金缕玉衣、广东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以及河北满 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等从这些发现中可以看出,汉代玉衣的 形制已基本成熟定型:玉片形状多是长方形或方形薄片状,特殊部位有多边形、 梯形、三角形、圆形等,其边长多不超过 4.5 厘米,厚约 0.2~0.4 厘米,体积 不大;绝大多数玉衣片均只在四个角各钻磨有 1 个小穿孔,共 4 孔;整身玉衣 所用的玉片数量大多在 2000 片以上(而秦陵石铠甲复原仅用了 600 片) ;玉衣 在造型上分为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 裤筒、左右脚靴等,而且五官、手指等具体部位都用特殊形状玉片表示出来。

      据估计,一个熟练制玉工人要花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件玉衣⑸汉代玉衣片 表面均未见有加工成的边、角斜面,其边缘基本上是截边断面整个玉衣就是 把这些玉片通过平铺拼接并用金属丝或丝线连缀起来,成为一种人身形状、全 包身体的玉衣外套这样编缀,就必然会使玉片之间大大小小地留下一定的缝 隙相比较而言,赵王陵玉片则显得更加宽大厚重、穿孔多,且均有边、角斜 面,形制上与汉代玉衣片存在明显差异 然而,当我们把赵王陵玉片与一些同时期或时代接近的考古实物资料进行 对比分析后,却发现它具有古代铠甲片的多方面特征比如,1、从考古资料看,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战国时期类似赵王陵玉片的出土,但我们知道 1965 年在河 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武阳台出土了铁胄(盔)⑹,由此我们推测这里也很可能 存在有铁铠甲) 虽然这类资料不多,但仅此也可很容易看出,赵王陵玉片与其 盔甲片在形状、穿孔数量及位置等形制上存在明显的共性特征,所以这也可以 作为确定赵王陵玉片为铠甲性质的重要实物参照标本2、1996 年 9 月,秦始 皇陵发现了一座编号为 k9801 的陪葬坑,俗称“铠甲坑” 其中共出土了大约 87 领石甲和约 30 顶头盔石甲片均为青灰色石灰岩石片。

      这些石铠甲绝大多 数为人的甲衣据考古人员观测,一领甲衣分胸甲、背甲、膊甲三部分,长约 80 厘米,重约 10—20 公斤甲片形状根据在身上的不同部位有长方形、长方 弧形、圆形、椭圆形、梯形等不同种类每片甲片长 3.5—10 厘米,宽 1—4 厘 米,厚约 0.2—1.1 厘米且每片上钻磨有 4、6、8、10 个数目不等的小穿孔 (笔者又仔细观察出土现场的图片资料,发现其中似还有 12 孔的甲片,且数量 不少) 每片表面还被加工磨光,呈现出向外微鼓的弧面状(即甲片表面有边斜 面) 甲片以扁铜丝相互连缀从整体看,甲片表面切割比较规整,磨研精细, 工艺十分精湛⑺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秦石铠甲的甲片和赵王陵玉片在 大小、形制上极为类似,制作工艺可谓如出一辙因此,我们可以把秦陵石铠 甲作为确立赵王陵玉片性质的比较可靠的旁证战国与秦代相去不远,而秦代 社会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保留着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把玉、石铠甲作为随 葬或陪葬的冥器,可能是战国到秦代之际丧葬礼制(大概仅限于君王和高级贵3族)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果我们再将之与考古发现的汉代铁铠甲资料,如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吉林榆树老河深东汉鲜卑墓等 出土的铁铠甲进行系统对比,可以看出赵王陵玉片的铠甲性质更加明显。

      虽然 汉代铠甲在形制上更加丰富多样,但它们和战国、秦代玉、石铠甲在甲片形制 上的继承关系和存在的共同特征是一目了然的而其中的有些差异性,应视为 汉代铠甲在前代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的表现 另外我们知道,由于战国中后期锋利的钢铁兵器的使用,才相应出现了铁 铠甲这种坚实的防护装具而我们从战国燕下都出土的铁胄和赵孝成王“寡人 将束甲而赴之”的话语中,可以推测这种铠甲应仅供国君或高等贵族使用而 从出土铁铠甲的汉墓一般是王侯墓看,可以说,到汉代率军打仗基本上是诸侯 王的事了由此结合赵王陵玉片我们可以推断,战国中后期赵国国君是束甲 (铁铠甲)亲征的 《韩非子·内储上》云:“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 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 ”何为铁室?《集解》云:“谓甲之全者,自首至 足,无不有铁,故曰铁室 ”由此可见,赵国国君的铁铠甲形制,有可能是这种 全裹身体的铁室 从以上考古资料特别是秦始皇陵石铠甲复原图⑻看,铠甲充分体现了甲片 之间可以互相叠列掩合的编缀特征,甲片互相掩合,之间自然不会留有缝隙 同时,玉、石甲片的体积和穿孔数量明显比汉代玉衣片要大、要多,这样,铠 甲才会更加结实耐用,能起到隔蔽身体、抵挡外部力量侵入的防护作用。

      而汉 代玉衣的并排连缀的方式和数量极少的穿孔,则只能使成衣起到包裹身体作用, 体现不出抵挡外部进攻的防卫功能,这些不同是铠甲和玉衣的最显著差别可 见,赵王陵玉片的体积、穿孔数量及边、角斜面等形制特征,和以上燕下都、 秦陵的石甲、石胄片有许多相似特点,明显表现出铠甲具有的防御性功能,这 似可证明某些专家的推测,即这些玉片是战国时期赵国丧葬所用玉铠甲的甲片 当然,这样的玉铠甲成衣是十分笨重的,显然不应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之物 作为赵王陵的随葬品,它应是按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礼制而制作的葬玉冥 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即赵国玉铠甲的形制特征,应是当时赵国现实社会中 常规军事防护装具——铁铠甲形制的真实反映 三如果赵王陵玉片果真是玉铠甲,那么,赵王陵为何以玉铠甲作为陪葬冥器 或殓服呢?笔者认为,这是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传统丧葬礼制紧密相 关的众所周知,赵国从三家分晋而立国、兴起、称雄至灭亡,可以说其整个 历史过程贯穿了战国时代始终而战国又是一个群雄争霸兵戈连年的战争年代, 各诸侯国为了生存、独立进而称霸,除普遍采取互结“盟邦”的形式互为依靠 外,最主要的策略就是进行政治、军事改革,扩军备战,以此壮大自己的军事 实力、抵御入侵,因此,崇尚武功的观念就成了各国有识君主治国的第一要务 和最强烈的思想意识。

      而这一点在当时实力数一数二的赵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按诸史籍,以赵简子为界标具体算起,其远祖赵衰为新军帅,高祖赵盾为中 军帅,曾祖赵朔为下军帅,祖赵武为中军师,父赵成为中军佐,可谓世世据有 晋国的重要军权” ,藉此赵氏“也就基本上支配了晋国的政权” 《史记·赵世家》 、 《吕氏春秋·贵直》等史书记载,赵国国君从简子、襄子之时就经常率军亲征, 紧握军权之后几世,由于史载过于简略,未见赵国国君亲征的明确记载,但4从赵国君位激烈争夺的记载中, “不难推测在每一次动乱之后,为防后患,赵国 国君肯定会相应地加强军权的控制到赵武灵王时对军权控制达到登峰造极地 步,史籍中频繁出现国君或太子率军出征的记载” 而赵武灵王和惠文王率军亲 征之际, “已是战国中后期,其他各诸侯国国君亲征的现象已经极为少见了,而 赵国国君亲征犹史不绝书,颇具特色” ……直到战国晚期,秦赵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还因‘军战不胜,尉系死’ ,而欲‘寡人将束甲而赴之’ ,犹有国君 亲征的遗风” ⑼由此可见,自赵之先世始,赵国国君就有率军亲征的传统,充 分体现了赵国“崇尚武功”的军事思想而在赵国国君中,又以赵武灵王的胡 服骑射改革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这次成功的军事改革,不仅使赵国军事实力发 生了质的飞跃,为赵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这次改 革也开创了中国军事史上大规模骑战时代的先河对赵武灵王在军事改革中的 积极主动作用,近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在百年前就曾著文说:“七雄中实 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赵之有武灵、肥义,犹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 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 ”并把赵武灵王推至“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 历史高度⑽综上不难看出,赵国是战国时期最重视军事建设的国家之一而 其军事建设成果中,国君的积极主动和带头作用,无疑具有关键和决定意义 由此不难理解,重视军事建设的“尚武”思想,已成为赵国君主的治国精神和理 想若从这个角度看,那么赵王为检阅军事演练的丛台和练习骑射的插箭岭等, 应是其“尚武”思想在国家政治、军事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赵王陵发现的玉铠 甲片、青铜战马等作为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装备,它又似乎可以说明,这一思 想已融入到了赵国君王贵族的丧葬礼制之中,并已成为赵国丧葬制度的重要内 容了 我们知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